那些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非常容易受影响
前几天有条件新闻,一名29岁的程序员录某未经公司许可,在离职当天,私自将即将上线的京东到家平台系统代码全部删除,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
虽然这家公司有不少问题,但这个程序员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之下删除代码,导致10个月的牢狱之灾。在职场上那些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非常容易受影响。
今天分享的书籍就跟控制情绪有关,《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作者水岛广子。
2022年第13本书
本书不仅能够明白如何善用情绪、拥有平和的幸福,还能撬动人生更大的、本质的改变。
直播时间:2月15日周日晚上8点
主题:坚如何帮助另一半养成良好习惯?
直播地址:视频号生活黑客 ,另一个视频号: 读书方法 做为备用。
习惯1 掌控自己的身体状态
日常保持心态平和的方法,培养“避免情绪化的习惯”。
有时即便是熟悉这些成因和应对方法,也会在心情和身体状态的影响下“身不由己地情绪激动”。
例如,“醉鬼”就是“情绪易冲动之人”的代名词。
喝醉的人往往会情绪失控,给周围的人造成麻烦。醉酒还经常引发家庭暴力。“酒后误事”的情况不胜枚举。
为什么人在醉酒之后更容易“情绪激动”?这是因为在酒精的作用下,人的自控力下降,情绪和理智的平衡被打破。
我们通常不会赤裸裸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而会去考虑“这样表达会不会让对方不舒服”,在斟酌对方的立场和状况之后再最终决定采用某种表达方式。
但是,喝酒会让思维变得迟钝,自控力降低,让人陷入“情绪化思维”,情绪不断高涨且无力自拔,变得更容易妄下论断、口无遮拦。
疲劳也会引发同样的情况。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晚上变得更加“情绪化”的经历。脑海里涌上各种思绪,想得越多就越心灰意冷,甚至想一死了之。但是次日一觉醒来,又觉得豁然开朗。
这是因为到了晚上负责思维的大脑部分变得疲劳,控制力变弱,更加难以摆脱“情绪化思考”。
对于夜晚胡思乱想、想结束生命的人,哪怕使用一些药物,也要保证睡眠。
因为一旦大脑进入疲劳阶段,再坚持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可能有些人会把“摆脱控制、毫不掩饰情绪”称为“吐露真情”,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我们都是情绪和理智的复合体,在表达或是克制情绪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并非只有情绪才是“真性情”,这些思考同样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因此,经过深思熟虑的表达,才是“这个人的真心话”。
饮酒、疲劳等“情绪化”的重要诱因,除此以外,荷尔蒙不平衡也有可能造成“情绪激动”。
有些人会在月经前心烦意乱,如果这种情绪上的变化较为严重,就有可能被诊断为“经前焦虑症”,需要接受精神科的治疗。即使没有这么严重,月经前后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饮酒只要没有达到酒精依赖症的程度,就还可以自我控制(如果控制不住,务必要参加戒酒互助小组)。但是疲劳和月经周期有时会令人束手无策。
从“调整身体状态来避免情绪激动”的角度而言,只要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疲劳的时候或是月经前容易情绪激动,那么就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另外,提醒身边的人“自己现在格外敏感”,同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思维的控制力下降时,自己要有所察觉。
习惯2 转换视角看问题
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因为某些不足挂齿的小事而发火。因此,只要找到其中的原因,就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情绪平和的人。
【案例】
有人在地铁里踩了我的脚,却连一句道歉都没有,于是我就发火了。
首先,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说,被人踩脚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而对方连句道歉都没有,更是让人非常不爽。
这时心生不悦是一种正常情绪。因为这既是心理层面的“计划被打乱的愤怒”,又是施加在自己身体上的暴力行为。
然而,如果当事人的情绪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怒气冲冲,就会导致一些附加问题。
如果纠结于“连句道歉都没有”,那么很可能会陷入“别人看不起我”“别人不尊重我”等“情绪化思考”,把单纯的某种情绪抬升至“情绪激动”。
尤其是那些平素就认为“自己不被人尊重”、自我肯定程度低的人,更会因此放大“总是自己吃亏”之类的“受害者心态”,更要格外引起注意。
这时我们要学会转换视角,把这个问题看作是对方“领域”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不要把思维聚焦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倒霉”“(自己)被人瞧不起”,而是要试着把目光投向对方,“这人踩了别人的脚还不道歉,估计是没有意识到吧”“可能是不习惯挤地铁,慌里慌张的吧”。
其实,如果我们不亲口问一问,就无从知晓那个人为什么不道歉,是不是从一开始他就没注意到自己踩到了别人的脚。
易于“情绪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具有强烈的“受害者心态”。
每次发火的时候,一定不要陷入“为什么总是我”之类的“受害者心态”,而要养成转换视角的习惯——“虽然我的脚被踩得很疼,但是他道不道歉是他的事。他可能是没有意识到吧。”把问题放在与己无关的对方的“领域”里,有助于摆脱“受害者心态”。
要点
避免陷入“为什么总是我”的“受害者心态”。
习惯3 写“好友笔记”
提升自我肯定程度,是“避免‘情绪激动’的习惯”的一个关键。
简单地探讨一下提升自我肯定程度的训练方法。
这种日常训练首先是要认可当前状态的自己。一个有效的自我认可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绪。
生气也好,烦闷也罢,只要某种情绪产生,就把它写在笔记本上。
【案例】
在快餐店吃炸牡蛎的时候,发现牡蛎是臭的。我向店员反映情况,结果对方毫不客气地说:“大家吃着都没事啊!”我一口也没吃就走了,但是越想越来气。
以下2个步骤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步骤① 在笔记本上如实写下自己的情绪
你可以这样写:
·满怀期待的炸牡蛎是臭的,很难过。
·店员不相信我说的话,很窝火。
·反而被认为是在胡搅蛮缠,很生气。
步骤② 写下自己的好朋友可能会说的话
从自己好朋友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然后写下好朋友安慰自己的话。
·什么?真的假的啊。哪家店?这也太过分了吧。
·别气着自己了,下次我带你去另一家店,那家店的炸牡蛎可棒了。
我把这个方法称为“好友笔记”,推荐给很多人使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记录情绪”→“模仿好友安慰自己”的习惯,所以无须特意准备,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就好。
这个方法可以让情况明显改观。
写笔记可以重拾之前几乎没有被意识到的“初始情绪”,最终提高自我肯定程度。
要点
重视“初始情绪”,提高自我肯定程度。
习惯4 从“我”出发看问题
以“我”为主语提建议,更易于保护彼此的“领域”。如果将这个方法延伸出去,养成从“我”出发看问题的习惯,那么就可以有效避免“情绪激动”。
例如,当别人对自己恶言恶语的时候,想着“(我)受伤了”,会比想着“(他)看不起我”更容易走出负面情绪。
“遇到麻烦时,与其把自己看成受害者,不如把问题看成是对方的”,但是对于“初始情绪”而言,从“我”出发,实实在在地把它看作是自己“领域”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最佳方法就是把情绪“写下来”。
也可以制作一个以“我”为主语的笔记模板。
养成从“我”出发看问题的习惯之后,就可以很轻松地区分“受伤”和“受害者心态”。
他人的恶语相向会让自己“受伤”,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它有别于“受害者心态”。
首先要认识到“(我)受伤了”只是一种“伤害”,在其发展为“为什么总是我”的“受害者心态”之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然后再加上“好友的评论”:“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这样你就会发现“为什么总是我”完全是子虚乌有,那只不过是人在遭受冲击时的一种感受罢了。
从“我”出发看问题,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对自己的“领域”负责。这样不仅能够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还能避免自己在“受害者心态”里越陷越深。
“受伤”时有发生,但关键是要将这种“受伤”与会让人变得软弱无力的“受害者心态”区别开来。
了解实实在在的“伤害”,舍弃“受害者心态”。
希望读者能够反复练习,培养这个意识。
要点
“受伤”是正常的,时有发生,但不能陷入“受害者心态”。
习惯5 放下“应该”,为“希望”而生活
“应该”思维是会让人变得“情绪化”的思维方式之一。
“应该做这件事”“事情应该是那个样子”等想法,会让人变得更加“情绪激动”。
如果陷入“应该”思维,可能会把“所有人都应该这样,但他却没有做到”之类的个人“正确”强加于他人。
“应该”思维的实质是一种“受害者心态”:“我自己千辛万苦坚持了原则,结果却是我自己吃亏……”
所以,不为“应该”生活,生活会舒服许多。
但也会有人这样说:
“随心所欲地生活,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乱丢垃圾,或是毫无顾忌地不遵守约定、随便插队了呢?”
当然不是这样。
我们的行为准则不是“应该”,而是自己所期待的样子。我们不乱丢垃圾、不随意插队,并不是为了做到百分之百的“应该”。大部分人之所以认为那些行为“不像话”,是因为他们怀揣着“让生活更美好”的希望。
“因为我们希望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所以请不要乱扔垃圾。”
“因为我们希望在相互尊重、友爱的环境里生活,所以请不要插队。”
这些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希望”,而不是“应该”。
如果你平时把“应该”作为行为准则,那么只需将其调整为“希望”,就能够显著提高自我肯定程度,更有效地避免“情绪化”。
要点 :
我们做事是为了“希望”,而不是“应该”。
习惯6 远离让人“情绪激动”的现场
在情绪即将爆发的时候,保持物理距离同样十分重要。
【案例】
和男朋友吵架,越吵越生气,结果他向我提出了分手。
“对方提出分手”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尤其是在自己情绪激动、无法自控的状态下,这个打击会显得更加猛烈。
就这个案例而言,当事人先不要去琢磨“和他分不分手”的问题,首要任务是马上从“情绪激动”的现场离开,等冷静下来之后再考虑如何处理自己和他的关系。
如果对方提出分手,自己又“情绪激动”地回敬说“要分手也是我甩了你”“你说的话太过分了”,事后也只能是追悔莫及。
头脑冷静的时候做决定还算马马虎虎,如若是“情绪激动”时做的决定,必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然而刚刚大吵一架,对方又提出了分手,两个人也不可能就这样冷静下来。如果不从这个场景离开,那么对方就会继续刺激当事人,对方越是说“你不要激动”,当事人就会越激动。
这时应该说一句“让我想想看”,而后马上离开。
只要离开那个地方,就不会再受到他的刺激,人也能慢慢地冷静下来。
当两个人面对面情绪不断碰撞,而且愈演愈烈的时候,只需要离开发生争执的那个地方,人就能冷静下来。
如果怒气始终无法平息,而且不断爆发出更强烈的情绪,那么可以参考之前介绍的应对方法来保护自己,避免陷入情绪的泥沼。
以上介绍的是如何从物理层面远离“情绪激动”,这个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心灵层面。
要点
某些时候走为上策。
习惯7 找到“自动开关”,关闭“心灵百叶窗”
很多时候,“情绪激动”的场景都会反映出一个人根深蒂固的自卑和深深的心灵创伤。因此如果一味地克制情绪,就会变相导致自我压抑,引发更加严重的“情绪化”问题。
事实上,与其努力避免“情绪化”,不如去了解自己“情绪激动”的触发条件。
我把“情绪激动”的触发条件称为“自动开关”。例如:
·别人打听我的工作成果时,“自动开关”就会打开;
·看见插队等“不道德”行为时,“自动开关”就会打开;
·被父母教训,回想起童年阴影时,“自动开关”就会打开。
想必每个人“自动开关”打开的条件都各不相同。
首先,我们要掌握“自动开关”的触发条件。而后在面对这些触发条件时,我们要马上“关闭心灵百叶窗”。
所谓“关闭心灵百叶窗”,简而言之就是不闻不问。把触发条件强行从意识里清理出去,让它们从自己的世界消失。
其中“强行”加了着重号。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一种逃避,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任何情况都从不“情绪激动”是不可能的。为了避免“情绪激动”,我们能做的唯有“可为之事,尽力为之;不可为之事,尽心从之”。
要点
把“自动开关”的触发条件强行从意识里清理出去。
直播时间:2月15日周日晚上8点
主题:坚如何帮助另一半养成良好习惯?
直播地址:视频号生活黑客 ,另一个视频号: 读书方法 做为备用。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现有付费课程
①
②
关于warfalcon公众号
①目前有2000+篇自我成长相关实用类文章
②4年进入有道云笔记最有价值公号top10
③6年占据印象笔记收藏服务总榜top1
④知乎同名,回答被100万+人收藏
文章搜索传送门
↓↓↓
加入一百天行动
↓↓↓
如果你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内容,将我们「设为星标」吧,在阅读文章时,也别忘了随手点「在看」,星标+在看,就可以增加你成为warfalcon常读用户的几率了:)
点击公众号「warfalcon」,按照以下操作就可以设置为「星标」啦~
喜欢记得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