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日记# 2023年3月22日:信息与杂音

追寻价值的老郭 主观的观
2024-09-20

这是“主观的观”第337篇原创文章。

“最糟糕的粗鄙,是强者愈粗、弱者愈鄙。至此,体面将无人在意,丢脸也成了无所谓的事情。”


主观的观 (公众号ID:
 trainingview

文字 | 老郭

图片 | 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年3月22日:信息与杂音




1




看冯柳的文章,他曾经这样讲到:


“市场研究和基本面研究一样都需要有个过滤无效信息和杂音的过程,任何一个企业每天都有现实层面的信息变化,如果你所有的信息都去处理的话基本面投资没法做。我们肯定要有自己的维度和框架去过滤杂音,这样价值投资才不会无所适从,市场研究也一样。”


我觉得这种思考是弥足珍贵的,因为获取信息更加便利,所以我们太容易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2




前一段时间,洋河股份的原营销负责人刘化霜先生离职了,很多洋河的投资者专门写文章去分析刘化霜离职事件对洋河股份的影响。


我觉得,这大概就是把杂音放大了。


刘化霜是洋河股份的老员工,在原董事长朱伟离职之后,刘化霜一手主导了洋河股份的渠道改革。在新董事长张联东的上任后,刘化霜被调整离开洋河的营销岗位,至今大概已经超过1年的时间了。


但是,他在朱伟离开之后,针对渠道的调整策略,基本上被张联东继承下来了。剩余的只是具体经销商的变化,这点主要体现在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中报中经销商数量大幅增减上。


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素,因为经销商会涉及到利益分配和营销管理等复杂的因素。


所以,如果刘化霜会对洋河的营销会产生大的影响,大概在1年多前,岗位调整时就应该显现出来,而不是现在的离职才会体现出来。在不听话的、涉及具体利益的经销商被换掉后,剩下的经销商也不会和利益过不去。


因此,未来洋河能否做好,主要还是要看张联东的能力,成熟的投资者不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刘化霜的离职事件上。




3



相反,我觉得洋河股份更值得关注的是另外一条信息。


3月18日,洋河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中航信托的一笔委托理财被延期支付了,其中涉及的2亿的本金和2021年12月20日之后的利息收益,都未收回。


在2022年中报分析中,我对洋河股份的剩余的通过信托的委托理财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特别提到中航信托涉及的这2亿信托理财的情况。


我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就发现,洋河通过中航信托的委托理财投向“天新湾区”项目的信托计划,有投资者反应,自2022年6月份起,就停止付息了。


所以,现在洋河才爆出这笔通过信托公司的委托理财发生延期支付,大概是经过各种努力和尝试,但是也已经无法挽回的局面了。这种情况,除了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公司并没有更多的选择。


在2022年的中报分析中,我曾经这样讲过:


在去年房地产现金流危机发生后,公司快速收回通过信托理财投向房地产项目的资金。截止2022年中报日,还有10.22亿在信托理财中,共包含10个信托理财计划。


其中,公司通过中信信托投向恒大贵阳新世界的项目的资金,已经确定延期兑付的金额6,513万元,剩余未到期的金额为9.57亿。 


这些信托理财项目均在2022年和2023到期,在2022年上半年,公司对未到期的信托理财再次计提1.93亿的减值损失,包含针对恒大贵州新世界项目的已经计提减值损失3,256万元,共计22,556万元,减值损失对信托本金的覆盖率约22%左右。


追寻价值的老郭,公众号:主观的观洋河2022年中报分析:改革红利的释放与富余资金的隐患


在2022年下半年到期的信托计划有6个,涉及到恒大和宝能的地产项目,其中8月24日到期的宝能投资融资的信托计划,公司并没有发布违约的公告,大概率是顺利兑付。对于剩余这些项目,我的态度是“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在此基础上,未到期的信托理财是否会导致更大的损失,我很难给出确定的结论。


但是,从2021年-2022年公司信托理财规模快速缩减的过程来看,即使很多投入到房地产项目的信托理财在未到期的情况都已经被收回,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剩余的还没有收回信托理财项目的资金的未来风险程度,我觉得很难言乐观。


追寻价值的老郭,公众号:主观的观洋河2022年中报分析:改革红利的释放与富余资金的隐患


比如,中航信托的南京石板桥项目(6000万)、昆明恒大云玺项目(1.5亿),五矿信托的恒信共筑项目(2亿)都是恒大的项目;另外中航信托的天新湾区信托计划(2亿),据传在6月份已经停止付息;江苏信托富居11号信托计划(3181万元)用于荣盛地产,荣盛地产也是资产负债率高企,21年出现商票大面积逾期。


上述信托理财项目,目前还未暴雷,主要原因是还能按时付息,至于能否偿付本金,还是未知。 


从保守角度来看,在公司计提22,556万元减值损失的基础上,在未来1-2年内,考虑到信托计划还本付息的总金额,投资者再自行计提8-8.5亿的减值损失,然后对洋河股份进行估值,才是最稳妥的。


追寻价值的老郭,公众号:主观的观洋河2022年中报分析:改革红利的释放与富余资金的隐患


不过,对于这条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我看到的洋河股份的投资者中,保持关注和理性分析的人并不多。




4



还有另外一种杂音,显得更为荒谬。


它常常表现为逻辑不自洽,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但最奇妙的是,它还能融洽的同时存在于一个看似严密的思维逻辑中。


随着美国不断的加息,很多投资者最近大概都被普及了美国通过“美元潮汐”收割其他国家资产的逻辑。


这里面大概逻辑是美联储加息,美国资本抛售其他国家资产,美元回流、其他国家资产价格崩溃,伴随美联储减息,美元低价买入其他国家资产,完成收割……


不过,2022年以来的这次美联储快速加息,出人意料的首先引爆了自家银行的风险,从而导致美国的3家地区银行快速破产(一家SVB、两家SB,看看这名字起的),还有另外的一家银行(第一共和银行,FCR)在破产边缘死去活来……


而这种情况,却被很多持有上面观点的人,解读为是华尔街为了给美联储的加息行为施压而有意导演的行为。


这种解读,让稍微有点逻辑的人,都会发现和上述收割理论的矛盾之处,因为这完全是典型的“颠倒因果”的观点。


正确的逻辑是,因为加息导致银行破产,而银行破产则又增加了美联储继续加息的约束条件,从而使得美联储再次做出加息决定时有了更多的顾虑。




5



那么,真实的信息又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强烈建议你去看看反应2008年金融危机的电影《大而不倒》。



我曾在2022年11月22日,写过电影《大而不倒》的观影笔记,如果对照那个观影笔记,你就会发现这次的银行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早期有特别多的相似之处。



不过,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积累,这次美国政府迅速出手,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从目前情况看似乎暂时稳住了局面。


在3月17日,摩根大通等11家美国最大银行联合向第一共和银行存入300亿美元以缓解其流动性危机的行为,和上一次危机中,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所制订的大银行结对互助计划,以及财政部借款各个大银行以拯救市场流动性,也极其的相似。


美国财政部召集了美国9家大银行,强制向他们注资,包括经营情况良好的银行,比如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也包括存在流动性危机的其他银行。


时任纽约联储主席蒂莫西 · 盖特纳后来在《压力测试》中回忆,在通知 9 家银行接受注资的会议上,他与本 · 伯南克几乎是在执行 " 近 80 年来政府对经济最激进的干预 "。 


最好玩的是,总部位于加州的富国银行的CEO,直接说,自己不需要注资,理由是“我不是你们这些拥有花花产品的纽约佬,为什么我要坐在这,谈论帮助你们摆脱困境?”  


对此,保尔森解释道,如果单独为某些银行注资,市场就会有所认为这些银行存在问题,从而无法存活。


追寻价值的老郭,公众号:主观的观#观影笔记# 《大而不倒》




说到相似之处,其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摩根大通的董事长杰米-戴蒙(Jamie Dimon)。



如果看过电影《大而不倒》的话,就会发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时杰米-戴蒙领导的摩根大通在危机开始阶段就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此后又参与了美国财政部组织的救市行为。


不过,后来摩根大通不仅为此减计了数十亿的贝尔斯登的资产损失,而且还因此被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为贝尔斯登欺骗投资人购买抵押贷款证券一事承担责任,付出了巨额的诉讼费和罚款。


因此,在2018年杰米-戴蒙在给股东的信中写道,再也不会做类似于贝尔斯登那样的事情了。由此也可以判断出,这次摩根大通再一次的主动参与,可能是面对可能的系统性风险而不得不做了。


实际上,杰米-戴蒙也算是美国银行业的真正常青树了。


他早年追随师父桑迪威尔,作为后者的助手在美国运通工作。后来,桑迪威尔因为权力斗争被排挤离开美国运通后,他协助桑迪威尔一步步创建了旅行者集团,一直到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合并,他和桑迪威尔一起加入新的花旗集团。


后来,因为接班人问题,杰米-戴蒙与桑迪威尔闹翻后离开。他去到美国第一银行担任CEO,成功将银行扭亏为盈。


此后摩根大通收购美国第一银行,他又成为摩根大通的老大。然后,他带领摩根大通没有受波及的安全的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直到现在。


沃伦·巴菲特曾如此评价:


“杰米是个不折不扣的银行家。杰米的年报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年报。”





6




前几天,在投资日记中,我曾经讲过美国政府介入经济运行的程度在逐渐加深,特别是在这次银行危机中的表现更是如此。


没有想到的是,瑞士政府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最近几天,最火热的新闻大概就是瑞士政府为了让瑞银(UBS)能够尽快收购瑞信(CS),居然要修改法律,以便能够越过两家公司的股东投票环节,这大概就是对市场经济最基本运行规则的无情践踏了。


这几年,西方世界的表现真的是越来越拉胯了,明显呈现出重返森林法则的倾向。


即便是瑞士这种靠信用生存的国家,也开始主动的破坏信用了,从去年主动的没收俄罗斯资产,再到这次修改法律,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


对于美国而言,选举奥巴马作为总统可能是美国政治正确、普世价值、兼容并包和美国梦的巅峰代表了。


此后选举的特朗普总统,明显是一副粗鄙狂妄的奸诈商人面孔;而再之后选举的拜登又是一副老迈昏庸、阴险狡诈的模样,甚至连其曾经辅佐过的奥巴马都不愿为其助选。


朱学东先生主编的《中国周刊》是一份很短命的杂志,不过他最经典的一期封面文章叫做《粗鄙时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里面这样写到:


“最糟糕的粗鄙,是强者愈粗、弱者愈鄙。至此,体面将无人在意,丢脸也成了无所谓的事情。”


现在看来,整个世界大概也只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前十几年显得很美好,此后就进入了粗鄙时代。




- THE END -

 - 欢迎关注“主观的观”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主观的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