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回调是市场情绪的借机释放?还是涨到尽头?| 牛市微复盘
文 | 王雅媛
今天恒生指数微跌1.4%,整体看上去似乎无伤大雅。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某些股票早已哀鸿遍野,尤其被政策调控打压的内房板块跌幅更为严峻。
一个巨浪盖过来,死伤无数。近日被热炒的股票:如汽车、券商等等都不能幸免。板块内的股票,价格、涨跌幅均呈现出清一色鲜绿,可谓阵容整齐。
今天,大家问得最多或者是听到最多的问题是,能不能抄底?我看根本没有人敢直接回答。
在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含金量相当重的问题前,我们应该先问自己,今年究竟是什么推动着港股大涨?后面的逻辑是什么?还有能否维持?
我认为港股大涨的原因:
① 估值处于低位 ; ② 南下资金涌进 。
今年,恒生指数从22,000点起步,当时市盈率为10.9倍以下,直至今天,恒指涨幅25%,市盈率12.6。市盈率涨幅少于恒生指数涨幅的原因是:随着8月各大上市公司发布中报,各大投行对于恒生指数的盈利预测都上调了。
因此,如果盈利预测是靠谱的,那么现在的恒生指数市盈率实际是12.6倍。是高是低,我们来对比一下过往的数据。
以下是2002年~2017年的恒生指数及市盈率比较图,虽说恒生指数(橙线)已较为贴近历史高位,但是代表PE的蓝线仍然处于过去15年的平均水平左右,绝不能跟2008年金融海啸以及2010年欧债危机的高位时相提并论。
不过,刚才说的这个PE是建立在各大投行的盈利预测上,如果盈利预测本身是不靠谱的,那从中推测出来的低估值结论是没有参考价值的。那我们来就看一个不存在太多假设的数据PB。
相对地,PB的B却是一项比较稳定的财务指标,以下是历来PB的数据比较。
如果只是看PB的蓝线图,相信大家并没有感觉到今年港股牛气冲天,因为现在恒生指数的PB只是刚刚脱离谷底。
而国企指数的PB图也一样,数值才刚刚回到1倍的水平。
图中可以看到,2008年前国企指数的PB一直飙升。原因是:
当时全球市场很喜欢中国高速增长的故事,即使中国企业存在不少风险,如账目真伪难分,政商不分等问题,但因增长够高速,全球投资市场仍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个风险。
但是,过了金融海啸及四万亿救市后,情况大幅逆转,四万亿救市的后遗症就是国内多个行业供过于求,例如:钢铁行业,即使早些年整体行业利润都在下滑,但每年新的钢铁出货量却持续新高。
外资有见于此,不管你资产多大规模,不赚钱的就是垃圾,简单粗暴的不承认这批新增的资产,故出现了以下的现象:
国企指数成份股的资产净值持续上升,但股价表现远跟不上资产净值持续的速度。结果是2011年开始国企指数的市帐率就长期低迷,甚至跌超2008年最低点。
但这情况随着供给则改革的成功及南下资金涌进,2016年开始酝酿着颠覆性的改变。
先来看看下图,如果我不跟你说这家公司名字及市值,单凭看图,我想大家一定以为是什么概念股之类的股票吧?股价大起大落。
然而,它非什么概念股,而是大家都非常熟识,市值近2,800亿的内房“龙头”中国海外发展(简称:中海外,0688.HK)。
我们再来看另一幅图,这次直接揭晓吧,这是融创中国(简称:融创,1918.HK)。
过去一段时间涨幅明显比中海外多,但最近这几天,即便是今天的回调也相对温和。
在同一个行业打拼,股价表现如此不同,背后当然不能说这和盈利增长没有直接关系。2017年上半年中海外合约销售额同比增加33.7%,而融创同期的合同销售同期增长却达94.2%。但我认为更大的关系是南下资金的影响力。
中海外市值2,800亿,南下资金持有不足2%,它明显是一只外资主事的股票。老外看不懂中国房地产,一涨就沽,再涨就空,中海外股价瞎忙活儿两个月,又回到基本位。
相反,融创1,300亿市值,南下资金持有23%,独占鳌头。我只能说,它是一只血淋淋的股票,在中外资对决上,沽空的老外被南下资金杀得血淋淋。
之前平台曾经写过一篇有关于进深港通名单的文章《 港股通最新标的出炉!预期和冷门,你弄清楚了么? 》,最后精华的结论是:
虽然,南下资金并不是万能治百病,但只要南下资金遇上盈利增长及基本因素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股票时,股价往往有令人喜出望外的表现,而融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如果大家把国企指数当成一只股票来看,无论从过往PE或PB的数据来看,它现在无可否认属低估值区域。所以,我们要关心的是究竟一直压抑制着其低估值的基本因素有改善吗?
财政部于8月24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1~7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① 国有企业收入和利润持续较快增长,利润同比增长23.1%,增幅高于收入6.6个百分点;
② 钢铁、有色等上年同期亏损行业持续盈利。
据统计,1~7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289421.2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中央企业172690.5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国有企业116730.7亿元,同比增长18.7%。
与此同时,国企利润实现较快增长。
1~7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6610.2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中央企业10859.6亿元,同比增长17.3%;地方国有企业5750.6亿元,同比增长35.8%。
要留意的一个重点是:国企的利润增长是快于收入的增长,反映了整体国企的利润率是得以提升的。
供给则改革其中一个淘汰旧产能的手段,这等同于提高整个行业的资产质量,而这正针对了之前外资打压港股低PB的一个痛点。
另外,供给则改革成功,大家表面上看到的是商品供需关系改变,价格飙升,众多周期性行业好转。其实背后更大的赢家应该是内银才对,内银最大的欠债人就是国企,在正常市场化行为下,欠债不还就理应以法律追讨处理。
但问题是债主及欠债人本来就是“同根生”,家事不便公开,被迫参与债转股,消息一出,外资马上视为打压的借口。
现在供给则改革到位,国企盈利大幅好转,虽然债转股继续落地,但结果已不再像之前这般负面,反而是给内银更多了投资的机会。而下一步,资产质量明显好转的将是四大银行。
港股通自开通以来,累计净流入达5,200 亿人民币,当中不少资金是流入到内银股身上,但内银市值太大,南下资金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
大家看看全球还有哪些主要国家的银行股PB 是在1 倍以下的?
四大内银现在的平均PB 才0.8 倍还不够,息率稳定,从资产配置及基本因素角度出发,南下资金没有理由会停下买进的步伐。
争夺定价权,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犹如一年前的内房股一样。
四大内银股是恒生指数及国企指数的权重股,如果它们股价下跌空间有限,南下资金持续增持,那么港股的上涨逻辑:处于低洼的估值和南下资金涌进,就还没被打破。
不过,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港股欠缺优良质地的公司一直为海外投资者所诟病,在这种环境下,很多股票都是零和博弈。
正如四个人打麻雀,不可能全部赢,总得有人输。根据多年的统计,股市赢家只有20%,也就是四人中,只有一人是大赢家,三人都是输家。
投资者对于「牛市中大家都是股神」这俗语并不陌生,既然牛市中大家都没区别,但最后大市只有20%的人是赢家。那就是说,其实分胜负最重要的时刻就是退潮时。
即使我认为港股的上涨逻辑仍没有被打破,但大市越涨,风险越高,投资者应该越要提高选股的标准,而不是降低标准。
虽然,在大市越疯狂的时候,越高标准下筛选的股票的回报会比其他炒作的慢,但是当退潮时,你就能明白这些股票的安全性。
声明:本人为证监会持牌人士,并无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转载请申请授权,否则一律举报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作者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