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掘金保险股?(下)
今天,港股内险集体上扬,新华保险(1336.HK)领涨3.62%,中国太保(2601.HK)、中国太平(0966.HK)、中国平安(2318.HK)、中国财险(2328.HK)涨超2%。可见作为全球竞争力核心资产的保险股受到市场极大关注。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带大家从财险与寿险的主要区别、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利差损和定量分析等角度来分析,以下文章将延续昨天的内容,和大家分享我们的观点。
六、中国的保险行业
(1)有利方面:
中国的保险行业,已经进入了增长的黄金阶段。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临界点”:
① 收入的临界点:人均收入超过7,000美元后,中产阶层对保险的需求会大幅增加。正所谓“中产 与贫困的距离就是一场大病 ”。
进城买完房的中产阶层需要购买人生的第一份寿险、第一份重疾险来防止因意外事故而返贫。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港澳通行证,对保险产品的要求并不苛刻。
② 房产占中国家庭财富的比例见顶回落的临界点:中国的城市家庭差不多90%的资产是房子,要想降低这个比例,要么靠房价降下来,要么靠增加其他资产的配置。保险投资将承担一部分资产管理分散化的职能。
从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这个指标看:日、韩、新加坡大概能做到7%-10%左右。中国在2016年是4.16%。由此可以合理推论,中国的保费收入增速会高于GDP的增速。
从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这个指标看:日、韩、新加坡大概是2000~4000美元/每人每年。中国在2016年是350美元。因此,还有5~10倍的成长空间。
除此之外,中国的保险行业还有三项有利因素:
① 分业监管优势。保险公司发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之所以能够比同类的基金产品收益率更高,是因为保监会的规定比证监会更宽松。
中国的金融业是分业监管,保险公司可以从中“监管套利”。只是不知道这种优势以后是否还能继续存在。
② 政策扶持优势。对于保障类的保险,中国政府会不断出台税收扶持政策。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保险本质上,是用众人的金钱援助那些遭遇不幸的人,是缩小经济体内部贫富差距的缓冲器,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险还可以使中产阶层将储蓄更多转向消费,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再平衡。
③ 公司客户占比高。由于中国特有的制度,中国在团险和年金领域存在大量的公司客户,也就是公司替员工花钱买保险。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花钱矩阵”里,“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是四种花钱模式里最浪费的一种。
公司客户不会像个人客户那样要求苛刻,多数时候只需要搞定“代理人”就OK了。对寿险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可以躺着赚钱。
(2)不利方面:
不同的经济体,其生态系统都不尽相同。中国的特殊之处尤其多一些。
① 中国的社保费率全球第一,导致很多雇主和雇员没钱再购买商业保险,挤压了保险公司的生存空间;
② 中国对商业保险的个人税收优惠力度不大;
③ 受现有法律法规的局限,中国大陆的保险产品的竞争力不足,保障范围、保障力度、投资收益与香港、海外的产品差距较大。行业竞争也不够充分。年金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过于繁琐低效。当保险行业在个别年份陷入困境时,政府就会被迫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七、中国的保险股标的
(1)缺乏有“狼性”的上市公司
上市的大型保险公司以国有企业居多,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增速偏慢。
(2)保险股缺乏足够的投资弹性
虽然,保险行业10%以上的利润增速不算慢,但是放在股市里,却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数字。
市场稳定的时候,可以有很多高收益的固定收益产品替代。市场大跌的时候,别的股票往往比保险股的跌幅更大,收益空间也更大。
(3)很难找到纯粹的投资标的
你想买保险公司,他说太好了我还收购了一家银行;你想买寿险,他说我还有点财险。这就好比你想买一袋pecan,它说我们是Less than 50% penuts。
(4)最要命的是,你上网一搜最关键的东西,发现404了。
所以,在多数时候:与其买保险公司,不如买保险;买保险公司和买保险的窍门一样,就是要选准买入的时机。
八、周期分析
对于玩beta(波动性)的人来说,周期是万能的。商场如情场,最终摘桃子的人不见得是能力最强的,但一定是出现的时机最正确的。
对于保险股来说,一个完美的买入时机是这样的:经济之前已经低迷了很多年,那些年保险公司的效益不佳,投资收益惨不忍睹。但是长期的低利率,也压低了保单的资金成本。
最近,经济开始有了起色,应该是进入了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通胀在上升,固定收益类的投资产品利率也在上升。
虽然,央行在渐进加息,但是股市也在稳步走强。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与过去几年积累的那些低利率保单相抵,给保险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写完这一段我才意识到,我说的是7年以前的友邦保险(1299.HK)和保诚(2378.HK)。
在中国,何时会出现这样一个完美的时机呢?现在不好说。
我终于明白2008年次贷危机的那个冬天,阿钢在达沃斯采访那些欧美私募股权基金的老板时为何总是问一个相同的问题:“你觉得这次会是U形反弹,还是V形反弹?”
U形还是V形,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不光保险行业,其他周期性的行业也一样。搞错了的话,就AUV了。
九、互联网保险
互联网保险的特点是:
(1)条款和价格更加透明化,因此会压缩传统寿险公司的利润空间,自己的利润率也不会很高;
(2)销售成本低,不需要给营销人员提成,可以让利于消费者;
(3)有较为先进的IT系统和IT文化,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互联网保险公司自成立之日起,恐怕需要10年时间才能够实现盈利。原因在于:
(1)从无到有建立一家保险公司需要长期持续的软件和硬件投入;
(2)拿齐全各种金融业务牌照需要时间;
(3)保险属于低频率的消费,培养消费者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4)大型保险公司也在研发高性价比的互联网产品,竞争会导致利润率降低,拉长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盈利周期。
十、结语
在这寒冷的冬日,正餐之后,与其去吃冰淇淋甜点,不如喝一碗热腾腾的鸡汤。
人生要过的成功,需要做到4个“深入”:
“深入了解你自己”、“深入了解你的配偶”、“深入了解你现在所在的地方”、“深入了解你即将要去的地方”。
年轻人在30岁之前,可能一条儿也做不到,因为勤奋与努力并不能完全代替积累经验所必需的时间过程。
投资比的是什么?我认为,也是“深入”。叫得出一件事物的“名字”,并不代表你已经深入地了解它了。
连“保险”这种看似简单稳定的行业都有这么多的门道,更别提“芯片”、“生物科技”这些瞬息万变的行业了。即使你持续观察5年、10年,也未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一家公司就像一个人一样,它不是一个零件,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并与周遭因素有多重的联系。
业余爱好者花了很多时间和脑力,琢磨出的看似有道理的研究结论,在专业人士的眼中,往往是错的,或者至少存在一定的偏差。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些关键的信息点、或者独特的角度,只有专业人士才知晓。
这些知识或者信息可能是颠覆性的,可以轻易推翻业余爱好者看似合理的推论,或者将令人举棋不定的“干扰项”消灭得无影无踪。讲清楚这些东西并不需要长篇大论,精炼地概括几句话就足够了。所以,那些话少干货多、愿意分享专业看法的朋友,是值得你去珍惜的。
投资水平从低级到高级,有三个阶段:
level 1:肤浅的集中(“找死”);
level2:肤浅的分散(“碰运气”);
level 3:深入的集中(“指哪打哪”)。
对于level 3的人来说,持股数量超过10个是没有必要的,超过20个是滑稽可笑的。
要想达到level 3,不仅仅需要智力方面的准备,还需要人性方面的准备。因为,就算你辛辛苦苦研究了半天,像我一样写了六千多个字,结论可能仍然是 —— 不能买。
「 转载请申请授权,否则一律举报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