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这个时间点,为什么我看好"开门不红"的内险股?

2018-01-11 青头 王雅媛港股圈


迈入2018年以来,恒指每日都在创10年新高,今天已成功实现13连涨,再次刷新历来最长升浪。正所谓“开门红,全年红”,新年伊始给力的大市让投资者对今年充满信心。


不过,在大市“开门红”的欢声笑语中,以中国平安(2318.HK)为代表领涨去年大市的内险股却因为“开门红”而出师不利,导致板块在2018年仅略微上涨1.7%,不及恒指涨幅的一半。


那今年保险业的“开门红”业务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2018“开门红”出师不利


新年第三天,保监会便来了个“反宣传”的温馨提示,提醒各位消费者买“开门红”保险时,要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提防保险公司的对产品的夸大宣传,不要盲目跟风冲动购买。


图片来源:中国保监会


随后,“开门红”战况惨不忍睹的报导接踵而至。从2018年1月1日至7日的这几天内,多家险企保费较去年同期出现不同幅度的负增长,之后更有研究机构指出2018年1月份及一季度保费集中度将出现三年来首次下降。


中国人寿(2628.HK)的保费更遭腰斩,开门红不行反见血。


图片来源:证券日报


“开门红”业务到底是什么呢,它为什么对于保险公司很重要呢?


“开门红”:保险公司全年保费的扛把子


“开门红”是保险公司在一年中主要推动储蓄型产品销售的阶段(1-3月)。一个好的新开始除了能打响新一年的气势,亦能为全年业务目标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所以,“开门红”一直以来都极其重要,各家保险公司会从上一年度的第四季开始便为新一年的“开门红”做准备。


在“开门红”期间,保险公司为了能够完成巨量保费收入目标,往往会主推“快速返还型产品 + 万能险”类的理财属性教强的保险产品,其特点就是能通过不同的“让利”方式,再附加万能险吸引客户以促进销售


以中国人寿2017年开门红主打产品“鑫福赢家”为例,同时包含年金保险、万能险和快速返还等特性。投保者于投保生效后10日,可立即返还首年期交保费的20%,之后每年给付基本保险金额的20%,一直到所交保险费返还之前。


图片来源:中国人寿官网;国寿鑫福赢家保险组合投保示例


从过往数年看,“开门红”期间的保费增速都非常快。1月份更为明显,2016、2017年1月保费同比增长更是达到59%和34%。


数据来源:Wind


每年的“开门红”保费占保险公司全年总保费比例比较高,过往数年平均逾30%。正因如此,如果“开门红”保费遭遇滑铁卢,将会拖累全年保费及新业务价值增长的预期,从而给内险股股价提升带来压力。


在近年保险业政策频变动的环境下,已有不少研究机构预计2018年“开门红”保费增速会放缓,但此次下跌幅度仍然超出预期。


那今年“开门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开门红”业绩下滑因素探寻


我们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原因分析。


(1)产品销售去年开始被保监会规范


以上风靡行业的举动,造成了乱象丛生。为了“开门红”,保险公司可能无所不用其极。于是,核心问题就变成了向不合适的人,销售不合适的产品来冲业绩。那保监会不能袖手旁观呀,于是出台政策规范秩序。


中国保监会于2017年5月推出“134号文件”以规范人身险产品,提出万能险不能再作为年金、两全保险的附加险;保单生效满5年以后,生存保险金才可返还;每次返还不得超过已交保费的20%等不同规定,新规于2017年10月1日实施。


图片来源:中国保监会


在134号文件下,年金产品附加万能险的形式被禁止,5年才可返本的规定也令快速返还不再被允许。这便扼杀了一直以来作为“开门红”中流砥柱的“快速返还型产品 + 万能险”的产品。


在新产品受限、灵活性被弱化的情况下,“开门红”产品的吸引力被大打折扣。


而且,在134号文件推出后,各家保险公司的销售为赶在10月1日新规定实施前作最后冲刺,借助了不同营销手段大力推销旧产品,提前透支了今年“开门红”储备的客户资源。


此后,保监会还发布了136号文及283号文,主要规范人身保险的销售行为,以针对销售乱象、渠道乱象、产品乱象和非法经营等不同市场乱象。再加上文初提及的保监会反宣传等因素,“开门红”惯用的宣传手法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其他投资标的吸引力超“开门红”产品


“开门红”主打产品是为期3~5年的理财型保险产品,所以产品能不能卖,卖的情况好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他投资标的的预期的收益回报对消费者有多吸引。说白了,就是收益率不能太难看,不然怎么引人上钩呢?


那么利率及股市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2017年股市表现亮眼,恒指、上证50和沪深300上涨幅度达22%~36%,尤其是高分红的蓝筹股回报卓越,2018年到目前为止股市表现亦不俗,这使得更多消费者偏向投资股市以追求更高的回报收益。


加上自2016年10月以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从低位2.74%上涨至3.93%,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或保本型理财产品吸引力逐步提升。


图片来源:investing.com


在现监管之下,“开门红”和短期银行理财没啥差别。但前者的定价利率又受到更多监管,所以相比纯正的理财产品,“开门红”产品便失去了吸引力。


除了银行理财,投资者也能通过其他更方便的途径获得相近收益。从下图我们能看到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都已经达到4.2%,与2018年保险开门红产品目前结算利率4%-5%相近。


图片来源:余额宝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在宏观环境整体向好、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提升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开门红”这种年金类理财产品的购买欲会大幅降低。


(3)2017年的高基数效应


在过往多年的低息环境下,理财产品竞争力被弱化,保险产品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被缩窄,保费收入得以实现多年高速增长。2017年1月份保费规模创历史新高,达8,600亿元人民币。


而2018年,在高基数和利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开门红”高速增长变得极具挑战性。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知2018年“开门红”的无力其实早有兆头。而我认为,大家其实不需要对保险业前景有所担忧。


因为由销售驱动而不是客户真正需求驱动的保费增长并不健康,这次受多个因素引导的拨乱反正对保险业长期发展反而是一件好事。


三、新保费收入只是表面,新业务价值(NBV)才是重点


我们分析保险股的估值,都是看其“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


内含价值就是折算后的净资产和折现后的未来现金流总和;


新业务价值就是当年新签保单的未来价值折现。单独地分析保费是失之偏颇的。


NBV最能反映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这部分亦会逐步转化为内含价值。


不同类型的产品对新业务价值的贡献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长期及保障型的产品利润最高,对公司价值贡献最大。


根据平安2016年的财报,长期保障型的新业务价值率高达83%,相比最低的短期储蓄型约15%的水平高出4倍多


图片来源:公司年报


鉴于“开门红”产品多为短期储蓄型,所以实施上贡献的价值并不多,与其保险规模根本远不成正比。


平安2016年第一季“开门红”时期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约38%,但其实新业务价值占比只有约26%,并不是特别高。从整年来看,新业务价值相比保费收入明显较平稳,没有什么大的季节性差别。


资料来源:平安保险公告


所以,要衡量一家保险公司的投资价值,看的不是单纯新增的保费收入,更重要的应是其对新业务价值的贡献,千万不要被过往“开门红”巨量的保费收入所忽悠。那长期来看,我们应该关注保险行业的哪一点呢?


四、买保险为了长期保障,买内险股亦应为了长期因素


(1)产品结构调整,从理财走向保障


保险的核心功能就是罩着你,保你一世平安,连保监会都跟你说“保险是姓保的”,所以我们看保险企业也应该是注重保障型产品,而不是短期理财型产品。不然,借着保险的幌子,老买短期理财是几个意思?


从保监会发表多份文件就能明白,政府推出各政策的目的是要鼓励险企向长期保障型产品发展,反对它们背道而驰只注重理财类产品。


在此趋势下,各险企亟需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发展和销售保障型和长期型产品。相比之下,虽然这类产品不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收入,但却能收获“稳稳的幸福”。


随着高利润的保障型产品占比提升,新业务价值及价值率亦能持续拉高,各公司的价值将稳步增长。


在结构转变及监管趋严的情况下,行业集中度亦有机会得到提升。基于资源问题,中小型险企不得不依靠银行销售保险产品,而银行渠道的消费者现更倾向购买理财型产品,不同于大型险企能依靠代理人销售保障型产品。那对中小型险企来说,这种方式就成了吆喝不赚钱的玩法。


在新规冲击下,不论在渠道或产品设计方面,中小险企相比大型险企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我预计市场竞争格局会使大型险企获利。


买内险股跟买保障型产品一样,眼光应该放长远。从目前来看,保险股的基本因素并没有大改变,前方还有长期的利好因素。


(2)国内保险需求稳步提升


国内消费升级及人口老龄化仍然是利好保险业的大主题。


2016年国内保险密度约2,242元/人,保险深度为4.2%,低于美国7.3%和日本10.8%,对比全球水平6.2%显著偏低。


“十三五”计划指出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要于2020年分别达到5%和3,500元/人,目前来看仍有一段距离。


随着财富积累及收入提升和大众对健康保障的需求和保险意识会逐步提高,我相信不论保险密度或深度都会往上走。


资料来源:Wind


除此之外,国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2011年9.1%已经提升至2016年10.8%,市场预计该比例在2020年能达到18.9%。随着国内步入人口老化,养老保障相关保险需求亦会受带动国内保险市场持续增长。


另外,我相信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推出,也将随时为保险业引入巨量的保费,加速整个行业增长。


虽然,这些长期利好都是老生常谈之事,但亦因如此,大众往往会忽略受益于此的高确定性“白犀牛”,这些因素都能在长期拉动社会对保险的需求,为内险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在加息轨道上,利差会逐渐向好


前文提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升高,加上美联储于2018年大概率将加息三次,利率上行已是大势所趋。


除了上文提及的保费收入外,投资收益也是驱动保险公司盈利上升的因素。因此,利率上涨对于险企来说意味着投资收益将提升,利差能够得到改善。加上险企向长期型保险产品发展会拉长负债的久期。将更利于其做好资产负债匹配和投资规划。


五、结论


“开门红”曾经是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扛把子”,但随着保障型业务占比提升,“开门红”的重要性将持续下降,常态化经营是未来的转型方向,保险公司仍有望在今年实现NBV的“全年红”。


正如保监会的温馨提示那样,在面对投资机会时,我们不应该盲从或者冲动,而应该思考公司、行业的长期发展。


长期来看,行业竞争格局将会更健康,保险业将会回归根本,回归以保障为前题。而在需求及利差持续向好的大逻辑下,我相信保险业增长的高确定性将维持不变,估值和盈利也将进一步提升!


恰恰这次市场对“开门红”的误会,给我们带来了一直是港股领头羊板块的上车的好机会。


●●●

「 转载请申请授权,否则一律举报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关于保险  精彩回顾


曾经的独立理财顾问“第一股”却堕落为“老千股”

保险经纪人即将消失?关于腾讯布局保险的一些思考

如何掘金保险股?(上)

如何掘金保险股?(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