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海宏洋(0081.HK)|以为再次错过内房,那厮却在灯火阑珊处

2018-01-31 青头 王雅媛港股圈


2017年,内地房企频繁赴港买地,抢地王。大行一片唱好,南下资金抢筹抢德火热内,房股价飙升。在如此声势浩荡的情况下,我竟然错过了这轮内房暴涨!!连融创中国(1918.HK)、中国恒大(3333.HK)等一线梯队的尾巴都没抓住。当时就暗暗发誓,“俺下一次绝不会再错过内房股了”!


谁料2018年1月还没过完,我又一次和内房股擦肩而过。二线梯队的补涨力度和速度,给人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了中国奥园(3883.HK)及龙光地产(3380.HK)等特例外,去年多只涨幅落后的内房股不到1个月,均录得30%以上的升幅。


数据来源:Wind


看着这一串数字,我顿时觉得心灰意冷,为什么每次错过的都是我......故事说到这儿,如果我再继续“哭”遗憾,那就没啥意思啦,聊回有用的。


在我醒悟到发誓其实没啥卵用后,就决定沉下心来研读内房股,竟然让我发现了当中的奇葩。不禁感慨“纵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奇葩是谁?


我找到的奇葩就是去年涨幅不到100%,年初至今涨幅只有20%的大落后股 —— 中国海外发展(0688.HK,简称“中国海外”)及同系的中国海外宏洋集团(0081.HK,简称“中海宏洋”)。


他们俩真是同病相怜,不过中国海外目前市值3,300亿港元(截止1月31日),这样的规模升个10%已差不多是中海宏洋市值的一倍,我对它升幅要求就不那么苛刻了。


可中海宏洋就不同了,才160亿港元市值(截止1月31日),但2017年至今升幅却只有100%(注意!是2017年到现在),对于这种大落后股,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图片来源:富途


一、布局三四线的中海宏洋


2010年3月,中国海外完成对蚬壳电器(1984年在香港上市)的收购并改名,成为现在的中海宏洋。目前,中国海外拥有中海宏洋 37.99% 的股权。


中国海外主攻一二线的中高端住宅,中海宏洋则聚焦三四线城市。与目前的颓况截然不同,中海宏洋当年那是风光无限的。自从2010年中国海外接手后,公司的净利润持续攀升,2013年净利润达到历史顶峰(31亿港元)。


转折点来了,2014年,公司在三四线城市密集布局,开始缩减北京等一线城市业务,加上中央调控施压,房地产市场大幅波动,导致公司需要降价来刺激销售、优化存货 。另外,当年也没有投资物业重估带来溢利,造成了2014年净利及毛利率大幅下跌。


数据来源:Wind


一而跌,再而衰在三四线城市需求持续疲软,中海系人事整合震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2014年中海宏洋前CEO陈斌及高管颜建国相继辞任,不过颜建国于2017年6月已回归并上任中国海外的CEO),公司的业绩在2015年跌落谷底。


2015年,中海宏洋再次迎来转折点。中央提出了“去库存” 的目标,并通过信贷宽松、政策优惠等手段为三四线城市减轻高库存的压力,这就为公司后续的业绩回暖埋下伏笔。


从房价上看,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在连续19个月的负增长后,2016年4月由负转正。


数据来源:Wind


从公司两回转折点带来的业绩变化,都离不开政策影响。《吕氏春秋》有言,“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顺势而为。”政策扰动难以预料且不可抗,顺势而为才能波澜不惊。

                                                                                               

 政策赋能,三四线城市在狂欢


一二线城市被严格调控、限购政策密集出台,各大投资、投机资金落荒而逃,逐渐涌向了政策环境变转变宽松的三四线城市,推动了当地的房价上涨和销售加速。


此外,国家还在全国推行的棚改货币化安置模式,简单理解就是房地产开发商能将普通商品房库存转化为安置房,当棚改居民购买这类安置房时,政府便会提供货币化补贴。


三四线城市自然就乐翻天啦,他们原本就库存压力大,这种做法既能帮助去库存,又能刺激新需求,这些利好叠加最终都会推动房价哐当哐当的往上涨。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8年~2020年,将再改造各类棚户区 1,500 万套。


根据机构预测,三年棚改完成投资额或达 4.2 万亿元(根据住建部数据,2017年1~10月份,全国棚改已开工600万套,完成投资1.68万亿元)。


预估这些资金会更多地流向棚改任务重、货币化安置比例高的城市,当中以三四线城市为主。因此可预测,在棚改资金的支持下三四线房地产市场会保持稳定增长。


从实际房价来看,自2016年4季度开始,一二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持续回落,相反,目前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已超过前者。


这几年下来,中海宏洋的轨迹像是画了一条S型的曲线。2014年爬到顶峰,2015年天堂坠落,2016年毛利率及净利润相继回升,到了2017年呢?顺势这场政策东风,多种迹象显示公司的发展会继续向好。一起来看看详细情况。


二、中海系将发力狂追


根据中海宏洋2017年中期业绩显示,虽然公司营业额同比下滑12%至90亿港元,但因项目所处地的楼市回暖,公司毛利率 上升2.8% 至20.9%;净利润则同比增长13% 至7.12亿港元。


中海宏洋2017年销售额亦得到大幅提升,累计合约销售额为370亿港元、合约销售面积为340万平方米,分别同比上升54%和28%。给大家上个简单的特写感受一下。


数据来源:Wind


从上图可见,2017年合约销售额及销售面积增长比过往历年要高出一大截。当中原因除了房地产市场的热外,很大程度是因为承蒙母公司扶持。


◆ 母公司扶持,进步神速


中海宏洋于2016年12月,从中国海外收购了其部份物业组合,土储建筑面积大增950万平方米。中海宏洋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合约销售额就有约17%来自从该次并购的物业组合。


公司于2017年新增的土地储备达到 250 万平方米,相应的权益土地价格为 940 亿元。目前,公司总土地储备已达到1,90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于三四线城市,对应约 1,800 亿港元的可售资源


根据花旗的数据,公司每股资产净值(NAV)为11.2港元,相对现价折让约 55% 。在此基础上,中海宏洋将有力达成更高的销售目标。


传统的房地产企业要保住业绩,就得想尽一切办法多拿地,增加土地储备。然后挑个好时机,把它们全部卖掉变现。


在过往数年,基于保守及稳健的操作,国企不论在拿地还是销售速度方面都拼不过民企。以中国恒大及融创中国为首的激进民企代表,乐此不疲的通过加杠杆方式获得大量土储,传统的大型房企就被直接秒杀掉了。


不过,自去年以来,情况又有点不一样,国企开始进取了。


保利地产(600048.SH)设定了2018年和2019年,分别实现4,000亿元和5,000亿元的目标;


中国海外提出2020年,销售金额要达到4,000亿元的目标。


从数据看,中国海外2017年新增总楼面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米,同比上升80%;截止2017年3季度末,保利地产新增总建筑面积 3,000 万平方米,同比上升 1.6倍。为了追赶规模,国企明显加大了土地市场的投资力度。


加上郝建民突然辞任董事长、肖肖接任、再到肖肖退休、颜建国作为中海老臣回归上任CEO,中海系的人事调整终告结束,公司整装待发。从中国海外2017年拿地风格,已能看出中国海外即将大力重振老牌国企的雄风。


同时流着国企和中海系血液的中海宏洋,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海外攻城略地,扩大规模的一枚棋子。除了国企的心态转变外,政策环境也偏向了国企。


三、政策环境的变化利好国企


过往在低息环境下,国企的资金成本优势不明显,加上民企能尽情融资加大杠杆拿地,不断把规模做大,相反国企就只会继续保守,导致民企规模扩张迅速。


但在中央不断强调去杠杆的情况下,进入房地产的银行信贷或是私募融资开始收缩,一些措施如打破刚兑等更影响了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来源。


事实上,除了去年12月融创中国配股融资10亿美元外,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内地房地产商集资,例如:碧桂园(2007.HK)融资78.2亿港元、新城发展(1030.HK)配股融资15.7亿港元等。


由此可看出,地产公司(尤其是民企)对资金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


可现在,民企的融资环境称得上是“内忧外患”。国内有调控,美国又进入加息通道,融资成本将会上升,民企激进扩张的能力会逐步被削弱。相反,在负债率高的民企降杠杆之时,资金充裕、财务稳健的国企则有能力加杠杆拿地,国企的规模优势将逐渐显现。


◆ 土地出让方式的改变


除此之外,政府为了减少土地过度炒卖及令地块价值能充分发挥,未来的土地出让可能会更多倾向于“招标挂牌复合方式”。这就意味着,不再是“价高者得”,而是“分高者得”,打分以发展商的经济实力、项目经验、技术资质等为标准。


以2017年9月上海土地市场集中挂牌8宗用居住地为例,均是采用“招标挂牌复合方式”作为出让方式,当中列明了打分最高的3家才能竞价、以及按照在上海拿地越多得分越低的规则,而当中规划建筑面积中,有5%作为保障房、15%作为租赁住房。


未来你想拿个地吧,光有钱还不行。分数不够,也要靠边站。土地到手,还不能全建商品房。这些制度无疑将有助于楼市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加强了龙头房企的拿地优势。


总的来说,未来的经营环境不论从资金成本还是拿地优势来看,国企均有压倒性优势,民企独领风骚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四、为何股价却仍然落后?


说到股价,那问题就来了,既然三四线城市和国企都有很好的前景,今年资本市场又开始重新承认国企的价值,为什么中海宏洋的股价为何如此落后呢?


我认为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供股


中海宏洋于2017年11月7日发表了公告,拟以“ 2供1 ”进行供股,认购价为每股4.08港元,较前收巿价折让约 7.9%,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46.07亿港元,其中约70%将用于偿还现有债务。


我们来看一下股价图,公司股价自公告后直至2017年底一直承压,虽然1月第一个星期有跟随地产版块一起上涨,但其后很快回落。直到供股权最后交易日前一天,公司股价才压抑不住,猛然上涨 18% 


图片来源:富途


在我看来,这种走势象是人为的,或许是有心人故意打压股价,使到供股权持有人沽出供股权。


钱是有限的,内房股有融资需求那是可以理解的。中海宏洋作出供股集资的行为,虽然会伤了小股东的心,但对比配股,可以说是人人平等。而且最重要的是,母公司中国海外同意全数包销股份,意味着中国海外同时有增持中海宏洋的意向。


目前中国海外通过附属公司持有中海宏洋37.99%股权,理论上在没有其他股东愿意供股的情况下,持股比例将一跃升为58.65%,更能将中海宏洋并表。上一张全景图。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当然,借着这次供股中国海外要一下子增持中海宏洋到58.65%,那是不可能的,但不管能增持多少,增持本身这个出发点就是看好中海宏洋未来发展的最有力证明。


五、结语


在去杠杆及外围加息的情况下,内房股的资金来源将会被收紧,国企的资金成本优势将再度显现。国企无疑握着一手好牌,加上做大规模的决心,国企规模扩张的目标相信会很快到位,而中国海外做大规模当然少不了中海宏洋这个顶梁柱。


房地产市场在中央调控下相信会继续因城施策,三四线城市房价有望保持隐定,中海宏洋的毛利率能继续回升,加上持有大量土地储备,2018年销售情况将会持续向好。


但要留意的是,以供股价 4.08港元 算,目前每股盈利逾 20%,不排除有心急的小股东会将供股所得的股份卖掉套现。2月6日为供股所得的股份买卖首日,留意那段日子的股价是否会受沽压影响而有所波动。


不过,正如公司股价遭抑压一样,纸终包不住火,在基本面向好的情况下,终会真实地从股价反映出来。


「 转载请申请授权,否则一律举报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REVIEW

     
往期回顾


暴涨内房中场休息,教你18式挖掘地产股

成交量小不是罪,白菜价的春立医疗(1858.HK)

同是教育股,我如何做到比别人多的超额收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