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套成大股东的南下大爷们,你们还好吗?

2018-03-28 御膳房大圣 王雅媛港股圈



文/御膳房大圣


3月20日晚间,新华保险(601336.SH,1336.HK)发布2017年业绩报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为53.83亿元,同比增长8.9%。


对于这样的一份成绩单,市场明显是不接受的。次日,新华保险A股和港股纷纷告跌,其中H股暴跌10.05%,股价三天累计下滑15%,较1月份高点打了个 6.5折 


来源:富途


在港股市场上,业绩不及预期砍掉十几个点不足为奇。不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倒是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港股通持有新华保险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33.21%,成为了南下资金持有量最高的股票之一。可从去年算起,新华保险在保险板块中的回报率却是垫底的。


来欣赏一下这一年,新华保险过山车般的股价走势,2017年下半年及今年1月份,趁着大市兴旺及预期转型成功,其股价一度上涨至58港元,不过随着大市回调及这次业绩报告,股价冷不丁的跌回2017年初的水平,真是辛辛苦苦一年多,一朝回到解放前。


来源:富途


看着这M型图,是不是很很好奇为什么南下资金会这样坚定持有?这场错爱是怎么回事?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次新华保险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一、新华保险的转型之路


(1)新华保险的发展历史

新华已成立22个年头,专注于寿险的A+H上市企业。回顾历史,可以说其是一部中国保险业的曲折创业史,同时也是一部砥砺前行的发展史。


公司于1996年1月正式成立,当年开业仅4个月时间,其保费收入就达到2.69亿元,如此之快的增长速度让业界大为震惊,当时这个成绩在北京寿险市场里,排名第三。


2000年~2004年,新华保险开启了扩张之路,旗下分公司遍及全国34个省市。之后进入一段特殊的时期。


自2006年以来,公司长期受困于前董事长”内部人控制”,最后不得不请出“保险保障基金”出面治理。2009年,中央汇金接手了“保险保障基金”的股权,成为新华保险第一大股东。在2011~2015年期间,其保费收入持续占据行业前三。


但是,表面的光鲜却难以掩盖增速下滑的事实,即使那段时期排名前三,但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增速却不及行业平均,其市场份额自2011年以来,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到了2017年,其保费收入排名甚至大幅下降至行业第七。



来源:网络


公司业绩的下滑,离不开两次转型不成功的事实。


(2)一次转型

2010年以前,公司的保费增长一直以来比较依赖银保业务。但是,银监会于2010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和风险管理的通知》,取消了原有的驻点销售作业模式,对公司银代业务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们从公司2011年的财报就能一窥究竟。


来源:公司资料


从2011年起,公司的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就不断下滑,参见下图。


来源:公司资料


新华保险实际意识到了纯发展银保业务的局限性,于是2011年开始第一次转型。依靠银保和趸交(一次性)的寿险,可持续性非常差,负债端成本极高,除非有极高的可维持的投资收益率。


而一旦转型成为以 个险期交(分期交)主,那么价值率将大大提升,续期保费也将稳定输入,公司价值就可以看EV评估,投资者会更相信盈利的可持续性。


当时,公司就采取了一个相对折中的发展战略:一方面稳定银保渠道,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个险渠道,以求保住市场份额。


但对于一家一直以来以银保渠道为主的保险公司,其模式更专注于银行后台和银行网点的经营,利益与银行捆绑一起经营起来相对容易,因此营销员的销售能力不需要太高。


而银保渠道开始收紧后,公司难以短时间内大幅扩充营销员规模发展个险渠道,其中,比如优秀业务员招聘极难、需要高强度的培训、进而才能提高人均产能和提高保障型产品占比。这也造成了其个险保费收入不如行业平均。


可以说,第一次的转型之路并算很成功。


(3)二次转型:新官上任,壮士断臂


58岁的万峰于2016年正式出任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这位曾带领国寿艰难转型的寿险老兵,显然是经验丰富,来到新华保险,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五年“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2016-2017年转型期,将以期交和续期保费增量逐步替代趸交保费,初步建立期交和续期拉动业务发展的模式。在两年时间内就要砍掉近350亿元的银保趸交,2016年新华保险压缩了200亿元,于2017年彻底放弃趸交。


第二步,2018-2020年收获期,形成续期拉动发展的模式,着重发展长期期交业务,加大业务结构调整,预计将有每年20%以上的高增长。


新华保险的转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放弃追求规模增长,追求价值稳健增长

鉴于此目标,新华保险不再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增长,而是回归寿险本源,聚焦长期保障型业务,发展长期健康险,推动保险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同时,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290%,总体偿付能力充足。


于2017年末,个险渠道规模人力达到了34.8万人,同时个险渠道业务由2015年底的514亿增加至874亿,共增加约360亿元,基本上弥补了砍掉的银保趸交350亿元。


第二,完善产品结构、费用结构、利润结构


产品结构方面,不再下达趸交计划,而是看重首年期交占比、十年期交占比、续期占比。逐步建立起期交和续期拉动业务发展的模式。


费用结构方面,合理控制经营性开支及固定费用占比。


利润结构方面,稳定利差益,增加死差益。


第三,加强个险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在渠道上,着重强化个险渠道优势;在技术上,补齐科技短板。继续重视服务品质的提升,主要放在13个月续保率和26个月继续率等指标上。


公司花了一两年时间大量培养主管,激发一线销售活力。通过这种“先将后兵”的发展路径,实施“高中层稳定,底层流动”的发展策略。


二、业绩点评


壮士断臂的代价就是盈利的大幅下跌,公司2016年的营业收入1461亿元,同比下降7.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42亿元,同比减少42.5%,近乎腰斩。


而到了2017年,公司保费收入结构基本完成了向个险的转型,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为53.83亿元,同比增长8.9%,但是最新的业绩仍不及市场预期。


来源:公司年报


(1)新业务价值增长缓慢,2017年盈利增长依靠投资收益

2017年的盈利增长主要是因为新华保险的非标投资占比较高,股票投资浮盈较多,导致其他综合收益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达19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82亿元,投资扭亏为盈的原因是2017年蓝筹股大幅上涨。


也就是说,2017年净利润的好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浮盈,并非保险业务改善的结果。


而新业务价值率(指一笔保费带来的新业务价值与保费收入的比例,可以理解为是保险行业的利润率)这个关键指标,2017年上半年同增28.8%,但到了下半年同比增长却大幅降低至0.3%,远低于预期。


(2)转型不如预期或因代理人业务产能不及预期

新华保险过去两年的转型,实际上公司趸交已经大幅降低,而经营依然稳定,代理人团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增长,但没有明显下降,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说明公司很可能已经渡过了寿险转型期,成为真正的一线寿险公司,有稳定低成本代理人渠道作为强大的护城河,未来只要代理人规模增长,公司就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高增长。


但实际上,我们看四季度的业绩,我们能看到个险首年期交18.9亿,同比 -48%,去年Q4基数已经偏低了。银保首年期交4.4亿,同比 -56%,都成为了近两年最差的季度。因为这样的数据,可以判断出代理人团队的产能和举绩数据不如预期是其中一大原因。


因此,即使公司交出一份表面上同比增长的业绩,但细看下不难判断新华保险仍在其转型的道路上挣扎。


三、南下资金中的巴菲特


保险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业,门坎高且受政策保护,不易被颠覆,加上大部分内险的H股都比A股有较大折让,南下资金钟情于它也是情理之中。


来源:ccass


事实上,情况的确如此,南下资金持有H股内险占不少的比例,当中南下资金持有新华保险比例特别高,达 33.17% 


来源:ccass


新华保险明显不是内险中的龙头,另外又是两地上市品种,并不稀有,为什么南下资金持有那么多?


显然是赌转型成功业绩反转,希望来一波戴维斯双击。


第一批南下资金是从2016年4月前就杀入,彼时新华保险正好经历了一轮暴跌,及公司刚刚宣布进入二次转型。


之后到了2017年,当时的港股正开启白马股风口,基本上很多白马股都已经飞了,南下资金就觉得新华保险特别吸引,不止估值便宜,2017年是转型最后一年,2018就迎来收获期。


来源:ccass


所以,不论是上海股市还是深圳股市,南下资金都加速流入,直至持有高达33.17%。


虽说南下资金在港的定价权越来越高,但大部分股票,尤其是大股票,股价还是要看业绩的脸色。业绩不行,股价还是要打回原型,而新华保险也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股价不至于跌回第一批南下资金的成本价,但基本上2017年后杀入的投资者都是没盈利的,等于是浪费了2017年的白马股牛市。赌戴维斯双击是有代价的。


遭遇这一处境的南下资金也不少,另一个南下资金重注赌转型成功的就是长城汽车(2333.HK,以下简称“长城”)。


2016年以前,是低档SUV野蛮增长的时期,连续几年的行业增速达到40%以上。长城以性价比及安全性高的哈弗系列成功占领了市场10.65%的份额在风口上稳坐龙头地位,总市值从61亿一直上扬至1800亿。


但随着消费者改善需求得到满足,2017年SUV的增长已明显放缓,从2015年或之前每年超40%的增长一下子放缓至今年的15%左右。


长城和过去一样再依靠低档SUV(主要是哈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长城自身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转型介入“轻奢”级别的高档SUV,也就是主要面向20万级别市场的新锐中产家庭,Wey。


随着转型,长城的盈利及估值都双双下跌,此时就给爱赌转型的南下资金盯上。南下资金从2017年初不足10%,一年内增持至30%,成为了H股流动性的最多持有者。


来源:ccass


增持手法及时间跟新华类似,不过下场也不尽相同一星期前,3月23日,长城公布2017年业绩,利润率大幅下跌,净利润利下跌五成,负债大额增加,应收账款增加,现金流恶化,股价急跌至7.98港元,创了今年新低,再次回到2017年初的位置。


来源:wind


四、结语


从新华保险和长城汽车两个例子,我们能看出来,南下资金不单止喜欢“落难王子”的故事,还非常敢于重注,我想这也是跟港股对于估值赏罚分明有关,即使是昔日的王者,只要业绩不对,估值是可以怀疑人生的


但究竟是不是估值低就代表安全,我想不同情况下有一样的演绎,一般人指出的低估值往往都是静态的。一家企业自身的转型带来的盈利影响是可以自控,但在真实的商业运作中,还要同时间面对外部的竞争,一旦内外都处理不好,现价的低估值可能就是明天的高估值了。


先不论这批南下资金未来会如何,但它们这么有耐性的重仓新华保险及长城,起码让世人知道其实我们大A股都有不少奉行股神长线投资理念的投资者。


祝这些有耐心的资金现在虽然输了时间,但最后都能赢得回报。


 

REVIEW

往期回顾


香港保险那么火,但曾经的独立理财顾问“第一股”却堕落为“老千股”

众安保险终上市, 凭什么逻辑成就四年千亿市值?

保险经纪人即将消失?关于腾讯布局保险的一些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