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雾霾,何曾远去?

凤起 王雅媛港股圈 2018-12-21


作者 | 凤起


立冬以后,北方大面积区域相继“立霾”,再次进入重度污染模式。2017年冬天的蓝天白云,倏忽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盘桓了近10年的雾霾天气。


图片来源:网络


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已经越来越习惯这样的天气,也不再谈霾色变,转而从无奈变成调侃。


犹记得,今年年初,在原环保部今年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宣告,2013年制定的“大气十条”目标已全面实现。不仅如此,以北京为首的重点城市还超额完成了这个在一年前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北京2017年全年的PM2.5均值同比下降了20.5%


这位发言人充满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要迅速启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保住胜利果实的同时,趁胜追击。


有时候,没有一点点防备,打脸却来得猝不及防。


一、警报拉响,雾霾归来


刚进4月,北京就发出了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整个4月,北京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PM10浓度,均有显著上升。除北京外,今年4月,全国的空气质量同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优良天数,更是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


那时候,人们就隐隐觉得,今年的蓝天恐怕“保”不住了。


果然,入冬以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空气质量亮起了红灯。11月29日晚,生态环境部就表示,已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市发函,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应对工作。其中,共有5个城市发布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73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1个城市发布了黄色预警。


图片来源:11月以来,京津冀已有四次重污染天气


12月1日,长三角地区中北部出现了轻度至中度污染,局部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PM2.5。


12月1日至3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又发生一次空气重污染……


二、霾,为何卷土重来?


很多人疑惑,雾霾为何又卷土重来?


事实上,雾霾并不是又来了,而是根本就没有离场,它像盘旋在城市上空的魅影,一直躲在远处观望,等待时机,再次驱走白云、独霸蓝天。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去年的白云蓝天,不过是幻梦一场,治霾之路依然漫长而艰辛。


其实,去年一些城市的白云蓝天,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地方政府环保一刀切的政策之下。说白了,这是政策蓝,而不是自然蓝。


说实话,2017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


2013年,环保部受国务院委托,与全国31个省级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若达不到“大气国十条”要求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各省将面临问责。2017年,正是“国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


也就是说,2017年,“大气国十条”走到第一阶段最后一年,考核迫在眉睫。为了顺利完成“国十条”制定的目标任务,自己能顺利过关、避免问责,一些地方急踩刹车,对企业严查不怠。一时间,媒体、自媒体上出现了很多看似过火的事情。


比如,个别地方大搞“一刀切”,一关一大片,以至大量工厂停工、企业关门、工人停业,地方经济萧条。


比如,一些地方盲目上马“煤改气”,结果天然气管道还未通,又禁止烧煤,去年冬天,就出现了一些“挨冻的故事”。


大企业还好说,咬紧牙关扛一扛就过去了,中小企业却未必有这样的资金链撑得住。还有的行业,整个受到了冲击。


以碳酸钙行业为例,全国各地碳酸钙企业关停众多,其中不乏当地龙头企业、央企,部分地区行业企业全部关闭停产。导致2017年整个冬天,有钱难买谈酸钙,更带动下游产品集体涨价。


至于,钢铁厂、纺织厂、化工厂等传统行业,更是查封的查封,关停的关停。7月15日,据环保部通报,截止六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已核查出散乱污企业17.6万家。


17.6万家企业背后,站着是上百万家庭,是地方经济的未来。


三、治霾“大考”结束?


2018年,考核结束,一些地方自是松了一口气。更重要的在于,2017年一整年,也让人们看到,过于严苛的政策、一刀切的方式,让人们的生计、地方的经济,都受到了冲击。这时,无论是环保部门还是地方政府,也不得不再重新考量。


有细心的媒体,在今年9月份环保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时,就发现里面的表述变了。


去年要求PM2.5平均强度下降15%,今年只要求同比下降3%;去年对高污染和高耗能行业要实施统一的停工限产比例,而今年的说法是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错峰生产,不再做硬性要求。


是啊,一边厢,企业要发展、人们要吃饭;另一边厢,人们要绿水蓝天。


到底该怎么办?


民生问题大过天。


可说到底,民众要白云蓝天、要绿水青山也是民生问题。但前提是,还得有命看到这一切。有些事情,急不得。


四、博弈的结果


治理雾霾,本就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美国经过40多年的综合治理,臭氧和PM2.5污染才大幅降低,但是仍有部分地区不能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


日本举国上下经过30多年的努力,空气质量才得到明显改善,但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PM2.5达标仍存在困难。


英国自不必说,从工业革命开始,伦敦就戴上了“雾都”的帽子,从1952年推出《清洁空气法》,到1980年摘掉“雾都”的帽子,也奋斗了几十年。


图片来源:英国国会2002年《英国空气质量》告示中的一张图,显示自1952年伦敦大雾后50多年来空气污染的变化


我们用了短短十年,似乎就将问题解决了。


问题显然没这么简单。


雾霾再次卷土重来,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与环保政策博弈的结果。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看不到博弈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


一些民众,声嘶力竭要分分钟看到白云蓝天;一些政策,缺乏让执行者喘息的空间;一些官员,更是在关乎自己前程的问题上丝毫不怠慢。这期间,留给企业整改的时间并不多。


这其实不仅反映在环保这一个事件中,历史上,我们走过的弯路不少。受制于民族性格、儒家思想与从众效应等影响,国人的思维,极易从一个极端,切换到另外一个极端,容不下中间地带。


在这套系统里,符合道德判断、政治正确的价值观一旦被接受,就不允许丝毫置疑、妥协与改变。这些年,非左即右、非对即错的思维,在当下的舆论场可以说出尽风头,长时间占据舆论的主流。


然而,社会现实或者说真正的生存诉求,会让这些人看到,复杂问题简单化,只会让那些被掩盖的问题重新浮出水面,甚至要花更多的功夫、更多的时间,去消弭那些盲目行动带来的不良后果。


不仅爱是博弈与妥协的产物,有时,公共政策同样如此。


面对雾霾归来,也没什么必要太过焦虑与恐慌。既然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就是这么一步一步用时间、用耐心,走到了今天。我们不妨也给自己多些时间,与他们相比,我们起码有样板,有他们失败的教训,有不断发展的技术,也许,我们的治霾步伐会快那么一丢丢。


至于一夜之间就见到白云蓝天,那除了等风来,就只可能是“政策蓝”,这不是常态,不是!



REVIEW

往期回顾


在中国经济的十字路口前,谁才是真正的富豪?

美联储放鸽,带砒霜的兴奋剂

平顶山煤砖、千禧蓝宝石、米开朗基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