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中国没有敌人只见师友

港股圈特约 王雅媛港股圈 2018-12-19


文|戎一人


最近播出的《奇葩说》第5季决赛,辩题是:“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这本是关于个人处世之道的话题,但第一个发言的选手杨奇函,开场就把这个话题跟改革开放40周年关联到了一起:


“中国历史上得到尊重的年代,都是拥抱世界、与世界舞台合群的年代,但是一旦不合群了,中国闭关锁国、中华民族就要遭殃。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学会合群的成长史。”


这话说得太对了。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互为表里,内部做好合群的准备,同时在外部寻找合适的群加入进去。


40年前,仍是美苏冷战最激烈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夹在其间相对中立,正从意识形态造成的人为对立中走出来,准备跟美国商量恢复加好友加群的事。


40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经济高速增长:


经济规模排名从第11位跃升为世界第二,GDP从不足3700亿元人民币增长超过220倍、达到约83万亿元人民币,GDP在世界经济总量的占比从2%升至15%以上,贸易总额从世界第29位的206亿美元达到世界第一的4.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区区1.67亿美元达到超过3万亿美元。


能源总量和公路里程都增长超过4倍,高铁总量更是占到全球60%以上,钢铁、煤炭、水泥产量都超过世界总量的一半,发电量居世界第一。


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10个港口有8个在中国,而就业人口则从4亿增长到近8亿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1元变成了2.6万元……


这是中国上百年来做梦都想要实现的成就,为什么能在最近40年得以实现?


一、没有敌人的40年


电视剧《虎啸龙吟》中,杨修处处与司马懿相争,而杨修犯错被曹操处死时,司马懿却为之求情。曹操问司马懿,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政敌报以同情,司马懿说,“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到的只有朋友和师长”。


这句话也正是中国40年来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真实写照,即使在开放的道路上一度受到过封锁,中国也仍保持了这样的宽广格局和坚定信心。中国决心要与世界合群。


中国为合群所做的内部准备,主要是两个工作:


一是对包括企业家精神在内的各类要素价值予以认可,并为各类要素资源确立产权界定的原则,然后用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这些资源;


二是持续降低制度性成本,显著地降低社会交易费用,让价格配置资源的过程更加顺利、有效。


这两项工作持续至今且仍可深化,改革红利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


而改革的红利,始终需要通过开放来兑现。


周其仁在改革开放30周年时的一场讨论会上,发表了著名的《邓小平做对了什么?》一文,认为劳动力等要素相对低廉,并不是中国竞争力的根本。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些要素更为廉价,却并没有自动带来影响全球市场的“中国制造”。只有在通过改革激发出中国人掌握知识的欲望、通过开放降低了学习成本之后,知识扩展使得众多人口迅速累积为巨大的人力资本,中国早已存在的要素成本优势才有机会发挥出来,才有了经济起飞的基础,并累积为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只要没有内忧外患,正常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都能得到发展,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还能有后发优势,凭借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拉动就能显著增长,直到成为发达国家而逐渐饱和。


除了三驾马车,经济发展还有两个原动力:人口增长、科技进步。而当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密度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时,就不再能靠人口增长来促进经济发展了。三驾马车和人口增长对经济的推动,都会在一个阶段后遇到上限,只有科技进步,有机会不断突破上限。


中国自1840年结束闭关锁国后,对融入全球化体系一度是抗拒、被动的。而因为内外战乱,融入的进程也是断续的。选择学习对象的过程也极不顺利,从以日为师到以德为师、再到以俄为师,却屡被打脸。中国在改革开放前,采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自力更生思路,导致只有国家投资和人口增长这两个动力起作用,科技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国防领域,且因为交流协作受限、资源分散而发展效率低下,实际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只有改革开放这40年来,是中国主动、持续地参与全球分工协作体系,并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冷战对立结束、地缘矛盾转向中东等地,中国面临的内外纷争减少,且开放时机与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相合


日本、德国刚完成向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的轻工、纺织等产业被转移到这些地区,进而又被转移到地理临近、文化相连而劳动力丰富的中国大陆。先富起来的港台地区和新加坡,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提高了人均资本存量,也带来了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


醒来的东方睡狮,一旦走对路,国运真是势不可挡。以亚洲四小龙的体量,单靠几个产业或环节就能发达,而中国大陆的人口和资源禀赋,却需要、也能够发展更多更完整的产业链。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销路和持续积累的资本,即使有余力发展各项产业也无处安放,WTO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在加入WTO后加速发展,拥有了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且能向自身腹地持续转移,成了基建狂魔和第一贸易大国,是这一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与世界合群,因为心中无敌,而变得无敌于天下。


二、敌人永远是自己


如果一定要说中国有敌人,那个真正的敌人,永远是自己。


当代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影响力,确实在世界上已经举足轻重。但是满招损、谦受益,不如换个视角看看不足。


论比重,尚不如明清时代;

论人均,竟不如马来西亚;

论质量,还不如日本;

论后劲,仍不如美国。


明清时中国的GDP长期稳居世界首位,即使到了1840年,清朝人口占世界1/3,GDP也占1/3。刚刚完成工业革命的列强,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显露出压倒性的数字优势,所以清朝的人均生产力仍堪堪与世界水平相当。


根据推算,16世纪的明朝,人均GDP遥遥领先,约相当于900美元,高于刚刚文艺复兴、尚未工业革命的西欧(700美元),和同样闭关锁国的日本(500美元)。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人均GDP达到了1700美元,西欧平均水平是1300美元,日本也达到了近700美元,而同期的清朝,却从18世纪开始就始终只有600美元了。


这意味着,当时的清朝作为自成一体的农业国,土地能承载的人口已达当时极限,经济也发展到了极限,只能靠人口总量,勉强堆出个老大帝国的模样。


如今,中国终于完成了工业化,GDP占世界的比重从2%提升到了15%,而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则是19%,跟1840年的清朝仍有距离。如果把衡量的标尺设定为中华民族曾有的和应有的位置,目前的成就是不值得满足的,复兴之路仍道阻且长。


中国人均GDP的赶超之路是成效显著的。


改革开放元年,中国人均GDP为224美元,是世界人均2180美元的1/10,如今达到论世界平均水平的80%以上。


改革开放前15年,吃了人民币一直巨幅贬值的亏,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从1.5:1一度贬值到8.7:1,以美元统计的经济增长,被汇率贬值给掩盖住了。


人均GDP毫无争议、真正意义上的快速提升,实际始于1995年汇率相对稳定后。1997年,中国人均GDP为778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



在中国加入WTO后,因为贸易扩展和人民币逐渐升值,人均GDP加速暴涨,但排名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才因为部分国家负增长而大幅上升,从2008年的111名升至如今的70名。


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前,泰国的人均GDP还是中国4倍,2012年中国终于反超了泰国,亚洲四小虎中,只剩下马来西亚(约1万美元)还排在中国(约8800美元)前边了。


中国大陆超越马来西亚指日可待,接下来再超亚洲四小龙,哪怕只超过后两名的韩国(约3万美元)、台湾(约2.5万美元),就真可与发达国家比肩了。



当然,简单地看人均GDP排名参考意义不大,因为排名受汇率波动、新增国家、人口密度、资源分布等多种因素影响。大而化之地看,可以认为,世界上有约19亿人生活在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国家,约37亿人生活在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国家。而排在中国前边的国家,除去其中的资源型国家和人口很少的国家,基本只剩下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了约200年的老牌列强。


人口总量、经济总量、人均GDP都相当高,而导致世界平均水平被抬高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若再加上人口密度高这个指标做筛选,就只有日本了。


论发展速度,日本在1950-1970年代也有一轮高速发展,以比中国更少的人口、更少的资源和更短的时间,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同样在二战后获得美国扶持,日本复兴速度异常地快,经济总量一度相当于德英法的总和;


论人口密度,中国有大片面积的不宜居土地,人口集中在东部,实际人口密度是接近日本的;日本要比中国贫富差异要小,而中国却与日本面临同样严重的老龄化和人口衰减问题。


所以,如果论高速增长的质量及成效,曾两度与中国交战的日本,如今是中国的最佳师友。日本在三驾马车、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上,目前都面临着瓶颈,一个阶段内已达到了其发达的极限,所以中国人均GDP常规发展的极限,可能就是日本现在这样,大约3.5万美元。



中国经济总量即将超过美国,并不是多么高不可攀的成就,更不意味着就立即有了与美国同等的超级大国地位。美国实际上在1860年代的南北战争时,工业产值还只是英国的一半,是世界第四工业国,1894年就超过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但在保持领先50年后才成了世界领导者。



美国人口密度是日本的1/10,仍有巨大的人口增长空间、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极为发达的教育和科技水平,能支持美国按现有增长速度继续持续、稳定增长上百年,其实力和耐力都足以在整个21世纪,继续给中国担当亦师亦友的角色。



无论是需要韬光养晦,还是因为高手寂寞,中国仍将需要继续、长期开启“无敌模式”。改革尚未成功,开放仍需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远在路上,路上的敌人,也永远只有自己。


三、别因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面对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这两种心态都不可取


中国从来都理应是第一,如今还只是第二。但这第二的地位,也是从低谷一步一个脚印实干、攀爬回来的,与中国目前对世界的贡献相称,得之不易但绝非得来不义。这样的实力型选手,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最佳状态,心中需要有敌人吗?需要担心什么吗?


很难想象,一个勤劳致富但还只是刚过小康的家庭,会需要时常担心被贼惦记,还老需要担心会被首富暴击。那些因为一些进步就膨胀、沾沾自喜,趾高气扬生怕没人看重自己的成绩,却又时不时担心被后进者超越,动不动怀疑被领先者打压的人,一定是从小到大,都没有在任何领域当过好学生、好选手的人,甚至有些进步都不是凭实力得来的。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成为与大国气象相称的国民。


所以他们不知道,中国这样的高手,从来都是心中无敌、只以自己为敌的。


他们也从不知道,中国发展的目的。难道我们谋求发展,只是为了不让人瞧不起吗?只是为了夺个第一吗?要当第一是为了欺负甚至消灭第二吗?当了第一的,就那么怕被超过,就一定得打压第二吗?国家竞争的规则,真的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吗?


国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国民幸福,而不是获得欺压霸权。


美国从工业第一到成为世界秩序领导者,走了超过50年,这并不是处心积虑、刻意规划的产物,而是老欧洲陷入混战、拱手让人的结果。而曾经抱有“必须消灭敌人才能发展”这种思维的新兴国家,如德国、日本,都在二战中得到了教训,需要在战争废墟中重新开始,并且都又当过世界第二。他们都没有被消灭。


身为超级大国,美国的确享受了很多霸主红利,比如所谓的美元霸权和铸币税。但超级大国是责任而不是目的,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收割全球,同样只是承担责任的对价,而不是发展的目的。


如果美国沦落到不顾吃相,为了保住收割地位而不择手段,并且拒绝承担相应责任,那他注定会衰落而不足为惧了。


所谓GDP、人均GDP,首先体现的是人们的产出,对应的才是人们可享受的所得。GDP的排名,从来都不是谁占了世界多少便宜的记账单,而是体现各国为世界做贡献的能力及责任。


中国如今的成就,是每一个国民努力参与世界分工、为世界做贡献而应得的,是与付出匹配的,而不是哪位老板奖赏施舍的飞来横财,更不是靠作弊、偷窃得来的,而且我们还可以、也应该做得更好。


正常发展的话,中国也终将成为遥遥领先的超级大国。作为“无敌模式”、增量思维的受益者,中国的发展规划,从来都是唯恐国民幸福得还不够,都是想让更多国民能实现中国梦,何曾提出过要跟谁较短长?


四、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人说,美国如今发起的贸易战,不就是在与我们争短长么?美国用司法大棒给中兴华为添堵,不就是在搞小动作么?美国舞剑,意在5G,难道不是为了打压中国制造、阻挠科技进步吗?


特朗普代表军工、钢铁、石油、汽车等本土传统制造业利益,他的政策当然有从中国夺回制造业地位和就业资源的目的。但是他想要,并不意味着手段是对的,更不意味着能做到。难道我们几十年的积累,会那么脆弱不堪幺?难道我们没有信心继续通过开放学习和交流创新,实现科技进步幺?


贸易战中被指摘的补贴、汇率、关税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并不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的真正动力,更不是立国立业的根本。补贴之类并不是中国竞争力的来源,最多只是在不同贸易部门间的调节。


“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在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加大打开市场,强调了想对世界承担的责任,也展现了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中国连更强的风雨都经历过,无数次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耐力深厚的长跑选手,中国不需要像甲午战争前的日本那样去赌。子弹不多的小个子,才需要一把梭。


《孙子兵法·九变篇》有云:“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孙子兵法·军形篇》则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中国人自古以来,只要知道自己谋的是怎样的全局,就能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会贸然解除“无敌模式”,更不需要在自己长期必胜的局中一把All in,试图“赌国运”追求戏剧化的逆转胜。


国运在呢,何必浪费在这里。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句话从不过时。少年,你到底是强,还是不强?



REVIEW

往期回顾


中医保健品卖遍非洲的隐形跨国巨头

美股:2018的侥幸者,2019逃不开滚动熊市

恒安国际被做空,港股再无能信任的福建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