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燃爆!这位 90 后设计师,让人看到「中国原创」的惊艳
「青年 100」是玩物志全新整合的重磅栏目。我们对 100 位当代青年喜爱的人物进行深度采访,听他们讲述经历、分享见解。希望通过探索人与事、与物、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呈现 100 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给大众重复、高压、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第二个极简,我也不认为是极简,因为极简应该说是对一些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的一个乘法,可能是包豪斯那个时候有一些大师,他们的东西叫齐全,但是我觉得我的东西应该不算齐全。
然后性冷淡风,我觉得也不是,因为其实我是想添加一些有意思的情趣在里面,核心挺有冲突感的。
作品「足迹」,何越
然而关于心理感知的必要性,其实我觉得不是必要,因为其实没有这些东西也能保证它的功能,但是我觉得它很重要。而且这个重要性也不是我说的,像原研哉他们也都在做这方面的实践。
比如雨伞,在原有的物品上,给它增添不一样的小设计,使得原物品的作用力和含盖范围可以被放大。平时你有灵感时,是怎么记录下这些小巧思的?
而且创造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有温度跟维度,所以来自生活的灵感是必要的。
有一些想法的时候,会在手机上记一些关键词或者是画一些草图,有了关键词和草图后,一般会沉淀一段时间,让这个想法变得更成熟。
做这个东西,其实当时是因为有一个还比较喜欢的歌手,他就平白无故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有网上看的文章,你刚在看,你刚给朋友分享,再点进去,就不知道为什么打不开了。因为每天都在经历的一些事情,然后想做一个东西来表达一些反抗。
台灯的造型像一个监视器,把灯打开,就感觉你在它的一个监控范围内,这样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不舒适感。想通过这种不舒适感去表达一种抗议。还有开关按钮,我写的是「看起来有什么用,但是其实什么用都没有的开关」意思是,你不能关掉这个监视。主要还是想表达我们一直被看见,被监控。
因为贴近你生活这样的东西,我就是想到桌上的台灯。我们每天都和台灯去有接触,然后桌上会摆一些手机、电脑、私人记录的笔记本,然后你桌上台灯一打开,灯光就会照在这些东西上面。我就想把灯光和联想做一些逻辑上的关系。
因为我觉得作为设计师,是需要有社会责任或者是社会表达的一些东西在。台灯的想法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情感。
其实,里面有很多东西我想表达的,我不太想大家看的非常非常明白,希望是一种比较暧昧的一个关系。你好像看懂了什么,但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那种感觉。有点暧昧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感觉挺好。在理解上可以有一些多义性,你自己想什么都可以。
其实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他会自己去做出他的选择,如果他更喜欢更漂亮的东西,他有这个倾向,他就会选择美学占更多的产品。
如果你家里面有一个门口超市买的扫把,确实它们很实用,也很便宜,性价比很高。你每天看着他们就看着也还好,但是如果你换成一个漂漂亮亮的,又很有设计感的东西,可能会贵一点,可能质量没有钣金店那么结实,但是你用起来会很开心。
这就是一个作用于心理上的功能了。
现在在我了解的这个范围内,很多国内的一些设计的学校,他们都很排斥谈美学、谈造型,美学还是会谈,比如说怎么样配色,但就很少有人去谈造型。
导致现在毕业生包括我在内,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造型能力不算太强,有一些甚至他的作品里造型能力可能就没有,不管概念再好,做出了的东西不好看。
所以很多设计公司都不太愿意招应届的毕业生去做,原因就在这里,除了没有经验,就是造型能力太差。
虽然现在环境还是这样,但是总的来说会有一些好转。比如说以前别人山寨你,你可能都没有办法,但是现在至少你去告他,平台也会帮你,下架山寨到东西,舆论也会帮你,站在你这边。
我也认为,这几年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中会有一个转变,以前都觉得山不山寨好像无所谓,但是现在如果知道你是山寨,有一个原创,肯定会去买原创,而且国内原创也不贵。
我觉得是慢慢在变好的一个状态。
另一本推荐有学设计的人,就是「伪诗集」,蔡仁伟的。他是那种可以把事物之间的逻辑抽取出来,拿到你面前,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两个事物联系到一起很有意思的那种,可以开拓你的感知。
(思考一阵),不行,我还是不要当导演好,我觉得我肯定拍不出我喜欢的东西。
下方留言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