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兰,解剖学校“微循环”
一夜之间,似乎全世界都在议论芬兰基础教育的强盛,其中多数文章基本是从国家层面、法规层面、政策侧面、民众素养层面去分析,解读芬兰教育如何之强、为何之盛。
不过,最近几天在芬兰的参访、讨论,接触芬兰学校和校长多了,也有了不一样感触。芬兰的教育之强,固然离不开国家高层高屋建瓴的立法与正确的方向性定位,但每所学校的运行毕竟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通过调研我发现,芬兰的每所小学(在芬兰主要调研的是小学)内部,都存在一套类似的、完美的“微循环”系统,是这些“微循环”系统,保证了学校“血脉”运行的畅通和有效。
图为本文作者在芬兰考察学校所摄(下同)
这些微循环包括三个体系,“师资‘微循环’”、“校董会‘微循环’”和“学生福利社团‘微循环’”。下面,请允我一一剖析。
一、三层师资“微循环”
可以说,师资“微循环”,是教育公平和学校运转的具体保障。
芬兰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实行班主任一个人包班教学,这个模式当然会隐含很多问题,处理不好,学校的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甚至瘫痪。因为,芬兰的孩子跟天下的孩子一样,每个年龄段都会存在一些共性现象,比如个别孩子难以融入班级团队、无法正常约束自己、不能与老师保持沟通和互动、学习困难等等。这时如果僵硬地执行一个人包班制度,班主任个人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无论从时间、精力、措施、还是班级管理力量的均衡投入等各方面考量,都会让班级管理陷入“没有办法关照到每个孩子成长”的漩涡里去,至少造成这些存在“问题”的孩子接受不到平等、有效、良好教育的严重后果,这正是芬兰人极力反对的东西。
这个时候,聪明的芬兰人,就在学校搭建了一套完美的师资互补“微循环”系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芬兰的小学,教师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班主任教师,第二层级为助理教师、第三层级为特殊教育教师。
以Pispalan小学为例,全校两个校区,总班级数量为18个教学班,教师总数为25名,这25名教师中,18名为班主任教师,5人为助理教师,2人为特殊教育教师。
这个“微循环”的运行模式为,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的全部管理和教学工作,当这个班出现班主任确实管理不了的学生,比如出现多动、喜欢攻击他人、学习困难(芬兰孩子当然也有“学困生”)的学生时,班主任就可以向校长申请委派第二个层级的教师——教师助理,协助自己工作。
教师助理不是教师,没有取得正式教师聘用合同,不能执教正式课程。教师助理获得授权后,就会进驻这个班,协助班主任管理这个班,极端例子为,班主任上课时,有一位多动又喜欢去打扰别人的孩子,不仅自己不听课,还让周围孩子没法上课时,助理老师会拿上凳子,与这个孩子坐在一起陪他听课,甚至可以把孩子带离听课区,到休息区听课或辅导作业。
助理老师主要针对那些确实听不懂课程、行为习惯确实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贴身上课、小小班辅导、独立活动甚至重新寻找替补教材等工作。
助理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困生”数量大小,来决定担任一个班还是几个班的教师助理。通常,一个助理会担任两个班以上的助理老师工作,极少数的只承担一个班。
连教师助理都没有办法管理的孩子,如存在心理问题、早恋、攻击倾向、与家庭隔阂、甚至弱智、抑郁等学生,学校不会放弃这些孩子,而是把他们集中起来,交给第三个层级的老师——特殊教育老师来管理和教学。
特殊教育老师就会运用他们的职业技能,个性化完成这些孩子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整个学校在这个“微循环”支撑下,不仅让班主任的教学与管理得以轻松有序地开展,而且,真正意义上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让所有孩子都学有所获,让所有孩子都能不断进步,对所有孩子,不离,不弃!
二、校董会“微循环”
这里有两个概念与国内不同,一是国内的公办学校没有校董会,最多就是由校级领导构建的“校长办公会”;二是国内的私立学校有校董会,但几乎都是投资老板“摆谱”的平台,而不是基于学校本身的管理。
让我们看看芬兰的校董会:
校董会构成
1. 校长必须是校董会成员,但不一定是校董会主席,芬兰人非常民主,这个校董会主席需要从全部校董会成员中选举产生;
2. 两名正式老师;
3. 四名学生家长;
4. 一名学校员工;
5. 一名13岁以上的学生。
双方关于学校制度方面的交流
校董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
校董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会议,商讨学校重要事务,对学校的管理做出决策。一旦形成决议,全校必须执行,连校长都不得随意更改。
校长若在执行中遭遇困难或持有异议,可以提议及时召开校董会讨论,完善新的决策方案。
校董会成员除校长必须是,其他成员需民主推举产生
芬兰是一个民主气氛浓厚的国家,在管理学校中,一样体现出极强的民主特色。
从校董会的人事配置上,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一些真正的、我们高呼过多少年的“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内涵呢?在国内即便私立学校的校董会,席位也基本属于投资机构或投资家族,最多还有凌驾于学校之上的所谓教育“公司”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那才是掌握学校“生杀大权”的机构,有的学校装门面似的把校长拉入了校董会,其实就是董事会面对面对校长行使指挥权的一个策略而已。
而芬兰的校董会,也定位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这与国内私立学校校董会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不一样的是人事配置,芬兰的九人制校董会中,有2名教师、4名家长、1名学生、还有一名可能是餐厅大厨的普通工人。这样的架构,可以明确看出,校董会是真正代表学校教师和家长在谋划学校发展的。
所以,国内校董会与芬兰校董会,从人事组成开始,分化就出现了,分化成对学校管理的真民主与假民主。甚至,国内有的私立学校的校董会,不是在管理学校,而是在管理企业!因为他们更多的话题是如何让学校利益最大化。
三、学生福利团队“微循环”
在芬兰,学生的午餐是免费的(国内的公办学校已经效仿,实行中餐补贴),这样,包括学生开餐、心理健康、意外伤害、校园矛盾、“学困”、家校矛盾、社会冲突、大小事故等一切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务,他们把它统称为“学生福利”,为了保障学生福利,学校就有了一个专门机构,叫“学生福利团队”。
学生福利团队虽然是义务的,但在学校却是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因为几乎学校的所有事,都与学生利益有关。
当然,学生福利团队不是学校的管理机构,更不是学校的权利机构,主要职能是维护学校稳定、化解诸方矛盾、保障运转秩序、解决学生问题、理顺社会关系等,学生福利团队“微循环”的积极运转,对学校的正常办学起到了非常大的保障作用,对校长的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缓冲、减压作用。
学生福利团队成员如何构成?
1. 校长必须是。而且与校董会构成模式里,校长不一定是主席相反,这个学生福利团队,校长必须出任组长。
2. 各教师组推选一人。由于芬兰一至九年级都是一个人包班教学,也就没有了以学科划分的教研组等机构,他们的老师分组,是按年级的,一般一、二年级一个组,三、四年级一个组,五、六年级一个组。每个组推举一名有能力、有魄力、有热情的老师,进入学生福利团队。
3. 心理辅导老师。在芬兰,几乎所有学校都配有心理辅导老师,有的专职,有的兼职,他们无一例外,必须进入学生福利团队。
4. 特殊教育老师。在前面文章中,我已经介绍过芬兰学校师资的架构,正式教师中,除班主任以外,还有一类老师,就是特殊教育老师,一般一所学校一至两名,小的学校和可以两所以上学校共有一名,他们必须是。
5. 校医也必须是。
6. 少数量的家长,一般2-3名。
学生福利团队的“微循环”作用,是学校“大血管”畅通的保障,也是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模式,是全员参与管理、“办好学校是我们共责任”口号的物化表现。
值得借鉴。
相关链接
来源:领教(ID:pengchangsheng2015),本文为作者授权转载
责编:小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