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芬兰,解剖学校“微循环”

2016-11-02 彭昌盛 新校长传媒


一夜之间,似乎全世界都在议论芬兰基础教育的强盛,其中多数文章基本是从国家层面、法规层面、政策侧面、民众素养层面去分析,解读芬兰教育如何之强、为何之盛。


不过,最近几天在芬兰的参访、讨论,接触芬兰学校和校长多了,也有了不一样感触。芬兰的教育之强,固然离不开国家高层高屋建瓴的立法与正确的方向性定位,但每所学校的运行毕竟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通过调研我发现,芬兰的每所小学(在芬兰主要调研的是小学)内部,都存在一套类似的、完美的“微循环”系统,是这些“微循环”系统,保证了学校“血脉”运行的畅通和有效。



图为本文作者在芬兰考察学校所摄(下同)


这些微循环包括三个体系,“师资‘微循环’”、“校董会‘微循环’”和“学生福利社团‘微循环’”。下面,请允我一一剖析。


一、三层师资“微循环”


可以说,师资“微循环”,是教育公平和学校运转的具体保障


芬兰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实行班主任一个人包班教学,这个模式当然会隐含很多问题,处理不好,学校的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甚至瘫痪。因为,芬兰的孩子跟天下的孩子一样,每个年龄段都会存在一些共性现象,比如个别孩子难以融入班级团队、无法正常约束自己、不能与老师保持沟通和互动、学习困难等等。这时如果僵硬地执行一个人包班制度,班主任个人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无论从时间、精力、措施、还是班级管理力量的均衡投入等各方面考量,都会让班级管理陷入“没有办法关照到每个孩子成长”的漩涡里去,至少造成这些存在“问题”的孩子接受不到平等、有效、良好教育的严重后果,这正是芬兰人极力反对的东西。


这个时候,聪明的芬兰人,就在学校搭建了一套完美的师资互补“微循环”系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芬兰的小学,教师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班主任教师第二层级为助理教师第三层级为特殊教育教师


以Pispalan小学为例,全校两个校区,总班级数量为18个教学班,教师总数为25名,这25名教师中,18名为班主任教师,5人为助理教师,2人为特殊教育教师。


这个“微循环”的运行模式为,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的全部管理和教学工作,当这个班出现班主任确实管理不了的学生,比如出现多动、喜欢攻击他人、学习困难(芬兰孩子当然也有“学困生”)的学生时,班主任就可以向校长申请委派第二个层级的教师——教师助理,协助自己工作。


教师助理不是教师,没有取得正式教师聘用合同,不能执教正式课程。教师助理获得授权后,就会进驻这个班,协助班主任管理这个班,极端例子为,班主任上课时,有一位多动又喜欢去打扰别人的孩子,不仅自己不听课,还让周围孩子没法上课时,助理老师会拿上凳子,与这个孩子坐在一起陪他听课,甚至可以把孩子带离听课区,到休息区听课或辅导作业。


助理老师主要针对那些确实听不懂课程、行为习惯确实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贴身上课、小小班辅导、独立活动甚至重新寻找替补教材等工作。


助理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困生”数量大小,来决定担任一个班还是几个班的教师助理。通常,一个助理会担任两个班以上的助理老师工作,极少数的只承担一个班。


连教师助理都没有办法管理的孩子,如存在心理问题、早恋、攻击倾向、与家庭隔阂、甚至弱智、抑郁等学生,学校不会放弃这些孩子,而是把他们集中起来,交给第三个层级的老师——特殊教育老师来管理和教学。


特殊教育老师就会运用他们的职业技能,个性化完成这些孩子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整个学校在这个“微循环”支撑下,不仅让班主任的教学与管理得以轻松有序地开展,而且,真正意义上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让所有孩子都学有所获,让所有孩子都能不断进步,对所有孩子,不离,不弃!


二、校董会“微循环”


这里有两个概念与国内不同,一是国内的公办学校没有校董会,最多就是由校级领导构建的“校长办公会”;二是国内的私立学校有校董会,但几乎都是投资老板“摆谱”的平台,而不是基于学校本身的管理。


让我们看看芬兰的校董会:


校董会构成


1. 校长必须是校董会成员,但不一定是校董会主席,芬兰人非常民主,这个校董会主席需要从全部校董会成员中选举产生;


2. 两名正式老师


3. 四名学生家长


4. 一名学校员工


5. 一名13岁以上的学生



双方关于学校制度方面的交流


校董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


校董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会议,商讨学校重要事务,对学校的管理做出决策。一旦形成决议,全校必须执行,连校长都不得随意更改。


校长若在执行中遭遇困难或持有异议,可以提议及时召开校董会讨论,完善新的决策方案。


校董会成员除校长必须是,其他成员需民主推举产生


芬兰是一个民主气氛浓厚的国家,在管理学校中,一样体现出极强的民主特色。


从校董会的人事配置上,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一些真正的、我们高呼过多少年的“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内涵呢?在国内即便私立学校的校董会,席位也基本属于投资机构或投资家族,最多还有凌驾于学校之上的所谓教育“公司”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那才是掌握学校“生杀大权”的机构,有的学校装门面似的把校长拉入了校董会,其实就是董事会面对面对校长行使指挥权的一个策略而已。


而芬兰的校董会,也定位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这与国内私立学校校董会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不一样的是人事配置,芬兰的九人制校董会中,有2名教师、4名家长、1名学生、还有一名可能是餐厅大厨的普通工人。这样的架构,可以明确看出,校董会是真正代表学校教师和家长在谋划学校发展的。


所以,国内校董会与芬兰校董会,从人事组成开始,分化就出现了,分化成对学校管理的真民主与假民主。甚至,国内有的私立学校的校董会,不是在管理学校,而是在管理企业!因为他们更多的话题是如何让学校利益最大化。


三、学生福利团队“微循环”


在芬兰,学生的午餐是免费的(国内的公办学校已经效仿,实行中餐补贴),这样,包括学生开餐、心理健康、意外伤害、校园矛盾、“学困”、家校矛盾、社会冲突、大小事故等一切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务,他们把它统称为“学生福利”,为了保障学生福利,学校就有了一个专门机构,叫“学生福利团队”。


学生福利团队虽然是义务的,但在学校却是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因为几乎学校的所有事,都与学生利益有关。


当然,学生福利团队不是学校的管理机构,更不是学校的权利机构,主要职能是维护学校稳定、化解诸方矛盾、保障运转秩序、解决学生问题、理顺社会关系等,学生福利团队“微循环”的积极运转,对学校的正常办学起到了非常大的保障作用,对校长的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缓冲、减压作用。


学生福利团队成员如何构成?


1. 校长必须是。而且与校董会构成模式里,校长不一定是主席相反,这个学生福利团队,校长必须出任组长。


2. 各教师组推选一人。由于芬兰一至九年级都是一个人包班教学,也就没有了以学科划分的教研组等机构,他们的老师分组,是按年级的,一般一、二年级一个组,三、四年级一个组,五、六年级一个组。每个组推举一名有能力、有魄力、有热情的老师,进入学生福利团队。


3. 心理辅导老师。在芬兰,几乎所有学校都配有心理辅导老师,有的专职,有的兼职,他们无一例外,必须进入学生福利团队。


4. 特殊教育老师。在前面文章中,我已经介绍过芬兰学校师资的架构,正式教师中,除班主任以外,还有一类老师,就是特殊教育老师,一般一所学校一至两名,小的学校和可以两所以上学校共有一名,他们必须是。


5. 校医也必须是。


6. 少数量的家长,一般2-3名。


学生福利团队的“微循环”作用,是学校“大血管”畅通的保障,也是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模式,是全员参与管理、“办好学校是我们共责任”口号的物化表现。


值得借鉴。


相关链接

· 在芬兰,校长想不起教育局在做什么

· 芬兰是怎么做到的? 

· 《新校长》:芬兰教育树



来源:领教(ID:pengchangsheng2015),本文为作者授权转载

责编:小蒲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