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养孩子创造力有时也是一种错(家长遥控孩子人生的5个隐性特征)

Katie Roiphe 新校长传媒 2017-02-16

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此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开发。这就是21世纪之初最典型的为人父母方式。”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长文报道了“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即父母由于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


作者 | Katie Roiphe,纽约大学教授

编译 | 小王子、七君

来源 |“把科学带回家”(ID:bringsciencehome)



有些家长就像直升机,一直在孩子耳边“嗡嗡”作响。你可能觉得是为了孩子好才会对他们的生活指手画脚的,比如给孩子老师打电话去理论为什么给孩子良而不是优。但是这种介入可能会损害孩子解决问题以及自我辩护的能力。


一项发表在《儿童与家庭研究期刊》(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上的新研究表明,如果家长过于干涉孩子的成长,那么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要比好处多得多。如果家长过于操控孩子的生活,那么家长自己也会变得抑郁。


关于父母对子女“过度教养”话题的《时代周刊》封面


在孩子长大后还频繁地给孩子发短信,在所有社交工具上请求加孩子为好友,每天都要查岗……这些行为不仅不利于孩子建立自信,也不利于他们产生韧性。


而且,“家长这么做是在向孩子发送这样一种信息——他们能力不够”,玛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Holly Schiffrin 表示,“如果孩子不去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们在将来就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这些家长的本意是好的,” Schiffren 说。“他们干预孩子的目的是想帮孩子成功。但是,就我们目前的研究而言,过度干预不仅会给家长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对孩子也不好。这种行为是两败俱伤的。”


当然,许多家长会否认自己爱对孩子指手画脚。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有着10多年从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 Madeline Levine 罗列了一下家长们常用的借口


1. 如果我没给孩子报一大堆兴趣班,那我就不算直升机家长。



直升机式家长指的是什么事儿都管、溺爱孩子的父母。一些家长觉得自己没有给孩子报许许多多的课外补习班,所以不是直升机家长。不过,直升机家长的控制欲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外补习班上。


你是否认为,你可以控制孩子的人生,你可以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呢?


你是否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吃什么你都要管,几乎不请保姆或者别的人帮你照看孩子呢?


如果你的回答大都是“是”,那么可以确定你就是一种直升机父母了。


家长遥控孩子的人生的方法很多,给他们安排课程逼他们训练,或是为孩子未来的人生提供基础(物质上或人际上)。实际上当周围的人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那么你更加会认为这么做是正常的。


2. 社会竞争这么大,当然应该多管管孩子。



这么想似乎乍看之下没什么问题。可实际上在实践中,你教给孩子的不是成功,而是焦虑。


这样的家长自己被工作和育儿的双重包袱压得喘不过气,但却会煞有介事地告诉孩子“成功的人生”就该是精疲力竭的,并且叫他们依样模仿。


这种家长的脑子里有个脚本告诉他们孩子如何做才是“对的”,但是他们看不到这种过度的命令正在偏离良性教育的轨道。


这样过度焦虑的家长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狭隘又俗套的成功标准正在扼杀孩子。纽约时报的记者 Judith Warner 记得一位非常聪明的20岁年轻人这样谈论他的未来,这位年轻人说:“我只想在纽约市有一栋漂亮的公寓。”在他的父母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这种关于成功的保守见解就这样植根在孩子心中,同时也将他内心的精神与斗志清除了出去。


直升机式的教育就是在鼓励孩子焦虑地拥抱资产阶级的安逸生活,而这种追求本身就会让人不安。


3. 如果我不教孩子拜金,而是教孩子有创造力,那就没问题。



你认为你可以让孩子变成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这其实另一种荼毒孩子的遥控方式。


有些家长会要求孩子把饭后的水果也做成小小的艺术项目,他们觉得这样做就会让吃饭也变得有教育意义。


这样的家长也总是爱夸耀自己的孩子多么有“天赋”。实际上创造力和天赋并不能被训练出来。


4. 我没有时刻围着孩子转。




并不是时刻围着孩子转才算直升机式教育。你按照自己的喜好为孩子描绘的“未来”,你对孩子精神状况的无视,你对于“稳定”、“安定”的执着实际上也时刻围绕在孩子心头,在无形中为孩子施加压力。


5. 我为了孩子牺牲了我自己的人生,这难道不伟大吗?



这样想的家长真应该听听大多数孩子是怎么看的。你以为你为孩子掏心掏肺、准备了一切,而他们却感觉很无聊,认为你不明白他们的需求。


如果你情愿为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与身份,那么这种行为向孩子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孩子会怎么看待母亲的价值呢?


接受奉献的人可能并不会如预期一样对你的牺牲感激涕零,相反的,你的奉献可能在伤害他们。



· END ·

图 | 原文、Google搜索

责编 | 小新君

文章仅作分享、交流,文中观点不代表“新校长传媒”立场

“新校长传媒”微信商务合作  023-67515741


相关链接

· 颠覆你的8个家庭教育常识|家长 

· 新父母的100个教育信条 

· 这份《家庭教育手册》,教出了素质高得可怕的日本孩子

· 扼杀孩子的父母:自己是一滩烂泥,却恨铁不成钢 

· 家庭教育十大物语



把科学带回家ID:bringsciencehome


“把科学带回家”由世界科普圣经《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主办,致力于为孩子带来最好的科学教育。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 相遇成都,开启自我迭代之旅 /

小学语文最前沿的课程方法论

点击下图,一键报名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