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球课程报告,我们读到了什么?| 头条
各位同仁大家好!这里是“斌斌有理”,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全球课程趋势”。
2017年最后一期《新校长》杂志,聚焦“学校课程全球报告”。研究者从十个维度寻找代表的案例,呈现年度趋势:戏剧统整课程、生涯规划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学校阅读课程、STEAM课程、创客课程、场馆课程、社会与情感学习、游戏化学习、个性化学习……
这已经是《新校长》杂志第三次为具有创新动力的学校梳理全球课程,聚焦的频率超过所有其它主题。那么围绕学校课程,我们似乎有必要追问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卓越的课程对于学校为什么如此重要?答案当然显而易见:如果我们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生命体,那课程就好比是“传递主要生命物质的血液循环系统”,是每一所学校运行的轴心和品质的基础。
我们还知道,一切课程的合理开发与成功落地,都必须小心翼翼地匹配学校的核心软系统:理念、价值观、学科目标、科学依据;以及同步联动学校所有系统的随同变革:学习方式、空间环境、教师素养、资源支撑、评价体系、管理机制……所以我们才会说,“课程的质量决定学校的质量”——在全球教育变革中,这个逻辑总是反复被验证,从未被动摇。
第二,卓越课程体系的根本价值是什么?有人说课程“是学校变革的第一发动机”,有人说课程“是学校特色的内涵保障”,而我倾向于用六个字来回答这个问题:“系统大于个人”。
一所拥有卓越课程体系的学校,带来的是学习内容的深度设计,教学目标的科学规划,教师成长的清晰路径,而这一切又会推动学校教育质量被系统托底,因积累长高……这时候,办学的品质已经不完全依赖于“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多少, 而是人人拥有“八十分”以上的自由发挥空间,同时所有教学环节相互支撑的效果又远远高于“八十分”。
第三,学校课程的“正确玩法”是什么?有两个思考点,卓越的课程一是“教师成长的情境教练术”,二是“学生学习的有力加速器”。后者容易理解,好的课程设计,因为学习内容的整合乃至融合,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进而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那什么叫“教师成长的情境教练术”呢?这是我在重庆上桥南开小学听到的故事:区域名校长蒋芳一年前调任这所乡镇学校,满腔的办学愿景遇见的是低于水平线的师资。于是蒋校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引入几门优质课程。她把所有的学科老师分成若干项目组,迅速地进入高阶课程的实践与创新;所引入的课程,开发专家被邀请到学校交流示范;每一门课程的研讨、总结都变成了学校最为盛大的学术活动……一年之后,学校气象大变,教师活力四射,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也初具雏形。全校教师在课程实施的情境中,快速入门,良性竞争,不断改进,迅速成长为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教师团队,这就是上桥南开的“学校课程新玩法”,是一种更加高水平的课程变革思路。
最后,我们必须反思,今天的课程变革,所依托的教育发展背景,所推动的教育发展格局是什么?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我向大会提交了“2017全球教育风向标”报告,其中包括“未来学校的八个新特点”,在此分享给您。因为我们必须要去系统思考,在这样的未来学校里,最终会长出怎样的课程?或者说,在这样的课程变革趋势下,学校将长成什么样子?
特点一,无边界、全学习。指向的是未来学校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流程的全方位变革。这场变革的力度,也许我们过去在学校建设中从未想象:所有空间环境都可用于学习,或者触发学习;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在学习;所有的行为、流程都被视为乃至设计成为有效学习;同时学校将致力于打破学科与学科的边界、空间与空间的边界、学校与社会的边界、学习与生活的边界、学生和老师的边界……无边界但有秩序,校园将成为建设、管理、运用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特点二,反分工、多选择。课程与学习内容强调融合,强调多样性,提供个性化选择,推动学生自组织学习。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老师反分科,重全科;学龄反分层,重混龄;空间反单调,重混搭……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课程综合化与课程融合化在这里有质的区别,一个是“物理聚合”,一个是“化学反应”,而全球趋势指向的是后者。
特点三,跨时空、跨文化。今天的学校越来越强调:我们要向未来学习,向传统学习,向现实问题与当下生活学习;同时技术推动的进步有一点也意义重大:我们将很快实现突破语言障碍全球学习,就是说同步翻译即将成为成本很低的事情。还有跨文化:在文化多元折叠的时代,这一代学生必须学会跨文化学习,人们将不再单纯地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优劣,融通才是未来人才的优势。
特点四,高情感、高互动。师生关系从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走向共生共学关系;师生间的情感需求、互动需求成为未来学校最大的需求和存在的价值。
特点五,网络化、嵌套式。指向的是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学校管理将越来越扁平化,人人都成为中心,成为组织能力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但扁平化又是不够的,人人中心可以带来活力,却无法带来系统长远优势,所以学校组织需要走向一个个小团队自主管理、有机整合、联动支撑的“嵌套式结构”。
特点六,新学习、新考试。新学习是指今天以及未来的教育,知识从结果与终点,变成了条件和起点,学校将越来越与运用知识展开创造相联系;新考试在中国当然首先是以当下的中考、高考改革为轴心,并且还将催生一系列的评价方式变革;而事实上在全球,评价推动学习变革是正在进行的一拨新浪潮。
特点七,学校智能化。未来十年,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将越来越像人类个体一样学会学习,甚至不断进化;学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将会变得非常聪明,在内容的筛选、学情的把握等方面,都将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效。
特点八,学生全能化。面向未来社会,绝大多数我们的工作今天都并不存在,所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走向学生全能化——即学生能力无死角,帮助他们未来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够迅速适应并解决问题。所以,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身体素质、艺术修养、文化适应、工具运用、领导才能、自我管理等,这些“能够迁移的素养”,才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
从2017全球课程趋势,我们看到了未来;而全球课程变革,事实上所有教育工作者已经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因为人人都面对相同的未来,并无差别。与您共勉!
“斌斌有理”栏目
期待来自您的支持、分享、主张和建议
总编邮箱:1046384469@qq.com
▼
责编 | 张磊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打开栏目更多精彩
015 “未来学校”,究竟有没有未来?
012 从学生遇见苏轼,到教授痛批小学——清华附小事件折射了什么?
/ 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演讲高清视频 /
点击图片,一键获取 ▼
/ 2017年度合订本预售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