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高考新举措,物理选考6.5万人保底的背后...... | 热点

2017-12-11 新校长传媒

随着2017年11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7〕45号),浙江新高考的新举措终于出台。


浙江新高考新举措出台


不过,距11月的选考已快过去一个月了。因此,新规破天荒地允许2016级考生可以重新考虑选考科目,即若干意见出台后,如有考生觉得自己之前的选择不满意,允许重新选择学考和选考的科目。


之所以说破天荒,因11月的学考选考,实际就是高考的一部分,学考成绩对后续参加综合评价招生等具有重要价值;而选考更不必说,就是选考科目高考成绩的一部分,虽然还有第二次选考,但对多数考生,第一次成绩也许就是最终成绩。


那么,允许重新选择,是否意味着高考成绩可以作废?以及部分学生改变学考,选考后,由于人数发生变动,必然影响其他人学考和选考的赋分,这又怎么处理?全部重新赋分?还是重新选择后,离开的人重新考试,剩下的保持赋分不动?


这无论从高考规则还是成绩确定上都是不严谨的,这也许是浙江新高考实施一年后,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和考试院采取的最无奈之举。因事关重大,这样的事后改变举措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也不过分,因此,文件发布也由省人民政府的名义出台,以显示慎重、重要和权威。



新高考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由不相关的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改变是针对2017级及以后的考生,调整学考和选考规则和时间


学考选考方案当初是浙江新高考的一大亮点,和上海方案相比,浙江把学考选考合一,一张试卷,70分是学考,30分是选考,而且考试院出于最大的人性关怀,把考试时间定在浙江气候最适宜的4月和10月。


但方案出台,马上遭至一线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因中学及任何学校,教学安排都是以学期为单位,抛开教学进度和安排,期间学校还要组织安排学生期中和期末考,选考时间定在4月和10月,几乎在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后,这让中学如何安排教学进度?


学考选考一张试卷,真正具有区分度的是后30分,但30分让出卷者如何把握试题类型,难度?当初很多人可是批评上海选考满分只有70分而浙江是100分。其实仔细分析,浙江所谓的100分,去除70分的学考,只剩30分,不到上海的一半。而且浙江的学考选考除把选择自由度全部开放给考生外,连选择考试时间也完全交给考生,对考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自主。但带来的问题是:高三高二甚至高一同场竞技,从抢跑到互相借对方做分母,最大自主背后就是人为造成教学、考试混乱和新的不公平。



因此,深化新高考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第一件事就是对学考和选考进行纠偏,规定自2017级高中生开始,必须先完成学考才能进行选考,这类似于考驾照,必须先理论考过关才能路考。这样,实际上必须高三才能进行选考,杜绝了之前高二高三同台竞争的场面。


记得之前评价浙江和上海方案,以及后续到来的全国新高考方案时,假设用方案设计的创新和系统的自由度作为指标来评价,以老高考为原点,创新和自主自由为横坐标,浙江方案的改革创新相当于往前走了90码,而上海方案只走了50码,浙江领先上海40码。


假如浙江新高考完美落地,这走的90码和领先的40码就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了不起的进步。很遗憾,纠偏方案接下来要付诸实施的两个举措,现在看都是浙江方案的两大败笔。


浙江方案的两大败笔


不少人不理解,为何浙江不向上海取经?当初一省一市改革试点,双方肯定多次互相交流取经的。但现在是事后看,假如这个问题放在方案设计之初,估计浙江的操盘者还会觉得,上海应该向浙江学习,理由是上海方案太保守了。浙江学考选考合一目的是减少高考次数,这本来就是新高考改革目标之一。其次,考试时间又充分体现了人性化,完全解决了气温环境对高考的影响,仅从这两点看,都比上海创新和先进,哪有浙江学上海,反过来还差不多。


细心的家长(主要是2018级、2019级毕业生家长)会发现,按照新政,今后六月的高考又要考6门课了,不再是现在的语数外,这又退回了老高考了?!确实,2020年以后,每年六月将再次恢复老高考六门考试的模式,不同的是,不再是文综和理综,而是六选三其中的三门课。而且和老高考不同,修改后的选考还是可以考两次,在一月已经进行了一次,每人都有了一个等级赋分,六月的第二次相当于锦上添花,心理压力完全不同。


这个改变意味着浙江方案往回收缩,向上海方案靠拢,收缩尺度为20码。


新高考方案的第二个败笔就是,物理选考人数不寻常的降低。2017级,2018级人数虽然比其他科目少,但还在可以承受范围。到2019级,虽然还没最后选择,但从11月的学考数据,各中学传出的信息,应该不是很乐观。


新高考3+3模式,从全国的后期将要实施的六选三到浙江已实施的七选三,由于六门或七门学科,知识体系不同,重要性不同,学习难度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竞赛生),大学专业录取要求也不同,但最后投档大学录取的依据仍然是分数,而分数不是卷面分,是按参加人数的比例等级赋分,这就存在一个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问题。简单举例,如果某考生想考某大学某专业,该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物理、化学或技术,任何考生家长必然都会掂量考虑,选择哪一个科目最容易获得等级赋分。理论上,哪一个选考人数最多和你领先分母基数人群的位次越高,你最终取得的赋分越高。


在这个前提下,物理就成为第一个被遗弃的牺牲品(幸好数学必考),其次可能是化学。这没办法,谁叫物理学也难,考也难,更可怕的是物理(化学)还有一群参加奥赛的学霸。比赛还未开始,分子就被他们占据了最好的一片看台。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在上述选考规则下,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导致一个驱离效应,首先是最底层的考生逃离,然后逐级向上波及,到最后发生踩踏。


记得刚开始新高考时,有一个宣传或者叫统计数据,根据各大学专业对科目的限制统计,发现选考物理可以报91%的专业,而化学只有64%,很多人,包括所有媒体都欢呼雀跃,向考生家长中学传递一致的信息,选择物理是最好的,选择余地最大。我相信很多人当时都被这个信息误导甚至蒙蔽过。



这个数据从统计学上当然对,但问题出在,它没有告诉你全面的信息。官员,专家,媒体没有告诉大众的是,这物理的91%和化学64%中,有多少是重合的,更没告诉你,这其中和生物,技术,甚至地理都是重合的。以及其中还包括了不限学科的大多数高校的人文外语社科类专业。


其实,单选物理的大学专业,目前国内大学情况呈一个倒金字塔形。顶端的北大清华,复交,浙大,国科大,中科大,和物理相关的工科理科都单选物理。越往下,单选物理的大学专业越少,多数是物理化学技术或物化生,甚至物化地。


我们看几所大学的选科要求情况:



顶尖大学和物理相关的专业基本都是选物理,到了985中坚九校,很多就选物理或化学了,到了山东大学,普通大学,变成物理、化学或技术,或物化生;再往下,到二批次大学,以及三批次的专职院校,变成不限科目,换句话,选考任何科目可以报任何专业。


一些普通大学,工科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或技术,实在想不出,机械、车辆,电气等这些典型以物理为基础的专业和生物有什么关系?也许设计者粗心;也许大学招办人员想当然,物化生就是原来的理综,所以选考科目设计成物化生;当然也不排除,他们担心限制太严招不到学生,所以生物,地理也放进去,或干脆不限。


从大学选考科目的要求,绘制成图形的话,就是一个倒三角形,越往下,一方面满足科目多,三满足之一就行,到了二批次院校,很多不要求具体选考科目。这样的方案正好和赋分制完全背道而驰,赋分制的分数设置是正梯形,但大学选考科目要求和这相反,而赋分制,说直白一点,任何科目的赋分,高端赋分需要有低端基础,即成绩在普通大学,二本大学的考生做分母,否则就剩准备冲一流大学或参加竞赛的物理生自己玩。


因此,大学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目前这样的设计方案,对学生不选物理又进一步起了催化和加速的作用。尽管大道理人人都知道,不选物理,大学学工科,单《大学物理》这门课就很难过关,挂科是大概率事件。但在绝大多数家长考生眼里,眼前的高考如何拿高分才是第一位的,就算选技术大学录取进去学物理,学机械,学土木,学电气等专业,也没关系,大不了高考完再去补课,或者进大学继续补,总有解决办法。谁宣称不选物理就100%要挂科退学?但选科不当,高考差三分,那可是一大操场人,由于分低进不去自己心仪大学,这才是大事。


物理选考6.5万人保底的背后……


再看意见的第二部分,浙江省考试院出台的保底6.5万人的政策,关于这6.5万数字的来历,文件中已有解释,就是前五年在浙江招生的普通高校的理科和工科的平均人数,以此作为保障机制启动,规定物理选考赋分的最低人数。


设立最低人数,这是当初各方提出的纠偏十多个方案其中第一个,学股市熔断,设立最低保障人数。这样的方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他各种方法如实施都有更大的后遗问题,但高考选考某一科目设置最低保障,从法律上来说,却无章可循。当初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留有过这样的补充规定的口子吗?事后改规则,成绩可以作废合理吗?某一科人数下降就要“保底”?如果不是物理,是技术人数最少呢?家长社会还有反响应吗?估计任何人都不会把这当回事。


即使物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社会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学物理,物理人数只需保证211以上和部分普通大学的大学专业人数即可,但最终还是物理重要以及物理家长的诉求上了上风,考试院同意更改规则。


来看设置保障人数的极端情况,补充意见政策刚出台,就有不少人看出了问题。假如选考人数出现极端情况,只有650人选考物理,按保障人数和赋分规则,所有人都是100分,因补充意见规定赋分从高往低;假如只有3万人选考,则最低分是70分。如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否很荒唐?先不说,一个人参加选考,随便打几个钩就有70分;从另一方面,和其他没启动保底的科目比,设立保障人数,如选考人数低于6.5万,赋分就产生失真,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给参加物理的考生加分。虽然6.5万人选考和10万人选考比,各个等级的赋分人数都要少三分之一,总体上满分及各级赋分人数减少,但单个看,则不同程度上给所有人加了分,包括100者。


因此,个人估计,考试院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补充意见出台后,选考物理的人数大于6.5万,这个保底没实际参与赋分。这样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会宣布新高考改革,三年的试点,从17到19平稳落地。


但6.5万保底出台后,选考物理人数会是多少,会超过6.5万人吗?甚至超过18选考物理人数?还是只有5万,甚至更低?


补充意见出台后,可能会带来什么结果?


简单分析一下选考物理的人群走向:


根据网上数据,11月的选考学考人数,学考物理有20586人,参考最近几年高考人数和英语学考人数,浙江高考考生总数在25万人左右。假如11月学考物理的都是2016级的考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推出,剩下可能选考物理的最大人数为5万人左右。



补充意见出台后,可能会什么结果?


剩下的5万人因为有保底6.5万,全部选择选考物理;其次,之前一些因为担心物理人数少,又等不及考试政策的,放弃物理选择其他科目的这部分考生,重新选择物理,但这部分人有多少,不得而知。因此,能否填满剩下的1.5万缺口,也难以估计。


我们再仔细去分析这5万人的组成,或者进一步放大,新规补充意见出来了,假设有5-7万人可能选择物理。


这批人,可以分成坚决派、摇摆不定派和回流派。


坚决派不用讨论,这部分人基本都是物理成绩好,对拿赋分有信心或者对可能因为人数少导致赋分低(3-6分)有准备的。重要的是摇摆派(包括回流派),这部分人是否因为新规而选择物理,则任何人都难做出准备分析和判断。


对任何准备选物理,或担心物理赋分低的家长考生来说,保底政策6.5万出台,只是减缓了物理人数少的分数损失,因报名结果要完成才知道,你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任何这部分考生家长都会评估,假如选择物理,考生在物理可能的5-7万人数中,按自己的实力会赋分多少,选考化学,生物,地理,技术又可能会赋分多少,虽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定位,但多少还是有大概的数值。理由很简单,之所以摇摆,说明物理实力并不强大,也许名次就是在5-7万这个位置。去物理,也许就是做分母,选其他也许位置会高一些。


高校的选考要求还未出台,如果改变不大,或者只是985大学改,普通大学和二批次大学,仍然是上面那样的选考要求,物化生,物化技等,或者不限。处于普大学或二本大学的考生,其中一些多少会明白,在考同一所大学的某个专业时,选考物理胜算大,还是其他?即使在物理有6.5万保底的条件下。另外,考生是否重选物理,部分中学还受到重新组织物理班的条件的影响。


另一方面,设立6.5万保底,如果人数低于6.5万,人数越低,选择物理的越受益,而且人数越少,成绩最差的这部分越受益。如到3万人,最低也能拿70分,这样的赋分结果,会不会吸引学霸们希望的做分母的考生回流呢?


这样的结果也是难以预期的,还是因为选考报名的信息隔绝,你不知道他人的报名情况,所以你无法判断总人数,也无法判断你再其中所处的位置。


只有一点清晰,尽管设立了保障人数,但需要选择的这部分考生家长都知道,你是去物理6.5万人左右做分母,还是选择其他做分母,或做分子,哪个更胜算?


假如,高校专业单限物理人数增加,尤其是普通大学和二本大学要增加,因为这个时候,物理要增加的是需要赋分的中层和底座,而不是塔尖(的群体)。


列一下数据更清晰容易理解,浙江高考基本数据:考生总人数25万左右,新高考一段线20%,大约5万余人,二段线比例60%,一二段合计人数13万人左右。物理保障人数设置为6.5万人,大约为一二段大学招生的50%(理工科招生人数)。


在目前情形下,物理人数要增加,最理想情况为名次10-25万之间的考生加入(其他科也一样)。以下言论不带任何歧视性,所有科目要面对的现实是,都需要二段中下及以下的考生参加选考(赋分底座),才能保证各科选考人数超过10万人。但二段及以下的高校,在专业科目要求时,几乎都是不限。或很少选择物理化学技术,在这样的要求条件下,有何理由,让这个段次的12万考生,不去选历史政治地理技术生物化学,而选物理?


说到底,是选考模型出了问题,等级赋分制需要相当大的人群样本,而且最好人群结构差别不大,对于不同科目,设置不同条件,难度大的科目,招生通道放宽(如物理),这样才能保证各科赋分趋于相近。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完全交给市场调节,即使某一科人数只有1万人选,也不影响招考,也不会影响新高考改革结果的评价。


还有一个解决办法,考生分层,类似上海春季高考,一二批次和三批次分开,从选考到高考分成两个类型。这样考生层次结构会得到改善。


来源 | 未找到最原始来源

本文仅供分享,文中观点不代表公号立场,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责编 | 张磊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热点”内容

教师不幸福,孩子怎么幸福?一个辞职幼师的自白

校长职级制来了,校长、专家、教师、家长怎么看?

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 项目式学习 /

点击下图,发现更多精彩 ▼

/ 新学习主题盒子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