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孩子的教育,国内普遍存在着贫困者心态 | 头条

2018-02-13 徐莉 新校长传媒
第003篇

面对孩子的教育,即便是富裕者中也普遍存在着贫困者心态。他们并不相信人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道路,不相信每种人生都可以有安全感、有尊严……


苦读是国内最有价值的道路?

作为教师有两种痛苦。

一种痛苦是被迫陪着学生一起苦读苦熬,从早到晚耗尽心思气力,落得学生憎恶憎恨,落得整个社会的敌视谩骂。

一个在超级中学执教的朋友曾叹息,学生苦我们也苦啊,他们熬三年,最多六年就解脱了,我们是无边无际的三十年。

学校平均每年要疯掉一个老师,一个同事突然地从学校走出去没了下落……我们就像被按在大磨子里头没完没了地研磨,指不定哪天灰飞烟灭。

作为教师的另一种痛苦是生在一个躁动不安的时代,身在一个变革狂、创新狂的麾下,整日里忙于兑现他人的梦想和思想,一举一动由不得自己独立思考,作出决断,进而选择。

没有自由选择权的教师却要给学生自由,去实现让人得自由的教育,别美其名曰“戴着镣铐跳舞”,因为这是扭曲,压根就毫无美感可言。


作为父母和学子最痛苦的莫过于毫无选择地苦读,自古华山一条路,适不适合都得熬完三年六年。

同事的女儿成绩平平,她总说孩子尽力了,付出那么多可还是看不到成效,孩子情绪非常烦躁,家里氛围也难平和温馨。她能做的就是每天一声不吭地陪着孩子做作业,孩子不睡她也不睡,一句话安慰的话都不敢说。

我总结“一人读书全家不得安宁”,她立即泪如 44 33947 44 14988 0 0 2177 0 0:00:15 0:00:06 0:00:09 2834下。

而我随着女儿中考的临近,也日渐陷入焦虑,我明白不论我怎么努力,都在日益接近那些高考日上马路拦车、在家里哆哆嗦嗦小心伺候着的半疯的父母的心境。

其实,即便是富裕家庭的学子也没有太多选择,不得不被裹挟加入惨烈竞争的大军。

当初口口声声都是将来把孩子送出去,但凡对出国留学了解多一些就会知道那也是极为艰难的道路。我甚至了解,对于极少数有选择的人而言,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拉着孩子主动加入到苦读的大军,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最有价值的道路。


当一部分国人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困,是否还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是否在自己追寻的同时,把孩子看作和我们一样有价值追求和有尊严的独立个体?说说总是容易的,做起来还是千差万别。


对活得普遍没有安全感和尊严感的国人而言,通过苦读获得更多的生活选择,通过苦读获得一种更有安全感和尊严感的生活虽然也很虚幻,但绝对是可以理解的在富裕者中非常普遍存在的贫困者心态。他们并不相信人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道路,不相信每种人生都可以有安全感、有尊严。

我们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惧、精神的贫困并致力于减少恐惧、改变这种贫困了吗?作为教育从业者,我们致力于为不同家庭和学子提供更多选择了吗?

如何提供孩子未来更多可能?

在香港中文大学旁听时,我最难忘的一次观影讨论,围绕台湾《天下》杂志做的教育改革十年专访《海阔天空的一代》展开。同桌的女同学看到十年后的D“责任在我”时,开始抹眼泪,后来我每与人分享这段感受,也会抹眼泪。

那天交流时,我没有选择说A和E,因为教育之于他们,影响比较弱。

A,史丹佛女孩,学霸君。这种天分、努力都足够的孩子,无论身在主流教育还是在非主流教育中,都能实现世俗标准的成功,一贯用来证明某某教育实践的正确和高妙。

事实上,这种家庭能提供各种支持,自我要求极高,能力超常,学业表现非常好的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及成就,很多并不是教育之功。他们是人群中的极少数,无论教育怎么改革,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不会妨碍他们表现出优秀,他们永远比多数人有更多机会和选择。

片子中老师的不认同她知道,但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仍然给她提供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机会。


E,棒球男孩。追星似乎是多数青少年成长的必由之路,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体育明星属于人之常情。但作为职业的棒球运动,只是属于极少数人的,学校体育教育能提供你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但是学校体育教育不能保证你能实现这一梦想。

没有人引领他有意识地思考,如果你所喜欢的不能成为你终生的志业,为你赢得尊重和荣耀时,可以怎么办。所以他继续无意识地重复,一个乡村学业成就普通男孩的轨迹,读完书工作,早早结婚生子。

从他身上,看到教育至少有两种缺乏,帮助他拥有超拔出现有生活的意愿和能力,让他从无意识地重复,到有意识的规划和选择。

B、C、D的人生轨迹,真正因教育发生改变。

他们学业普通,是大多数,得到与失去,都深受政策际遇的影响,让人生出命运之感。

搁置就业问题,B、C是变革的受益者,他们因为“多元入学”政策,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看到他们为此感到惊喜,感到人生有了更多机遇、更多可能,我们感受到教育之于人的意义,教育变革之于学生的意义。

D,世俗标准下的失败者,抹眼泪的同学说“很惨”的女孩。她在高中参加了两年的教育改革项目,项目第三年在家长们的质疑声中终止了。之后她没有得到合适的升学机会,十年后辛苦地工作。她说那两年很好,她说责任在我,她说我在努力寻找机会,我会继续努力。我在她身上看到台湾社会、台湾教育实践的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17xhuts5&width=500&height=375&auto=0

《海阔天空的一代》点击可播放


这五个孩子,十年后,无论身处世俗眼中的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努力而尽责。

平凡普通的E说好好工作,好好养家。努力改变境况的D说当年的失败责任在我,我会继续努力。他们能认识自己的处境,赋予自己所经历的积极意义,清晰地表达自己,这些都是社会和教育的教化之功。

2017伊始,一则不大起眼的新闻。大年初一凌晨,云南镇雄17岁少年小龙,毫无征兆地用一瓶农药自杀了。之前和之后,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个孩子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痛苦。真希望内地乡村的孩子,通过教育,除了能拥有超拔出现有生活的意愿和能力,还能认同自己的生活和际遇,总是试图改变,总是勇于担责。

说到可能,社会乃至教育不能惩罚D这样的人,让他们觉得人生只能这样了,让他们感到“改变命运太难了”。社会和教育应该永远为想学习的人,想努力的人提供各种机会和道路,让他们感到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这个世界为想向上的人准备了无数的惊喜。

十来分钟的短片呈现这么宏大的主题,容易导致危险的结论,失败的教育改革导致了D艰辛的人生,让畏惧变革的人坚信不改才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这可以看作是对社会变革者和教育变革者的警示,但是可能的“不好的影响”并不表示当下教育不需要变革。正如尹师所说,再坚持一下呢?多提供一点支持呢?教育应当聚焦改革如何持续、深化,而不是老是原地踏步地争论要不要改。

内地教育变革的伦理问题,我一直非常担忧。

“自上而下”变革,强制力太强,动员能力太大,纠错太慢也太费劲,变革者常常因一己之好开始结束,甚至将自身能获得的变革的巨大利益放在儿童的利益之前,这种缺德的毛病,导致许多教育变革实践与台湾的课程变革一样,重表象轻质量,缺乏连续性,不深入不持久不周全。虽然病状类似,但病因迥异。


·END·


特约作者


徐莉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首届楚天卓越教师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专栏”文章 

李镇西: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从给校长的匿名告状信说起


责编丨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