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是否必要,尺度如何把握?

2018-02-24 小新君 新校长传媒


都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是否必要,尺度如何把握?


NO.

003



世上一切问题,都将因众人的智慧而破解。于是,有了「一问」。每周一问,用最专业的教育问题,问最专业的教育人。


-1-

特约嘉宾答问



庄惠芬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校长 



当了25个年头的老师,我自认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而非一个严师,但许多学生都认为我是一个严师,因为我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不让任何人有侥幸心理;我也从来不对学生采用严苛的惩罚,但是学生却总能自觉遵守规则和要求。

我认为规则在前,惩戒在后,重在合约,轻在惩罚。

首先要让学生懂规则。要注重两方面规则:隐规则,让儿童自然接受班级公约,前规则,让儿童应然体验公民要求。

其次要让学生一起定规则。要把握有形和无形两个维度:基于尊重,自定有“形”规则;把握方式,建立无“形”规则。

第三是要让学生共同守规则。自我的力量,发挥与生俱来的秩序感,集体的力量,关注不被忽略的大多数,师长的力量,做好潜移默化的引路人。

惩罚不是严厉或者严苛,而是在于学生是否心悦诚服、是否觉得合理合法合度;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坚持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持之以恒,一定能使儿童将各种规则,化为心中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使我们的孩子,将来顺利地融入社会。        



-2-

教育人智慧众筹


方永平(重庆市第十一中学)

严师出高徒里的“严”是严而有 42 35574 42 14988 0 0 3375 0 0:00:10 0:00:04 0:00:06 3374,有一定的度。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有明确的规矩,谁违反,谁就得接受必要的惩戒,在不伤害其自尊心、不造成肉体损伤的前提下,在他们能承受的范围内,让他们进行自我反省。

比如,中学生写千字左右的反思,小学生写四五百字的事实陈述及原因说明,既让他们付出了时间的代价,又在内心经受了自责的惩戒,从此对规则有敬畏心,不断完善自己。没有严格的规矩,就不会有好的风气。只有好的风气,才能孕育优秀的弟子。

赵家明(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一般来说,严师可以出高徒。但如何严,是有学问的。教师对学生的严,可能不仅仅是要求严格、表情严肃、语气严厉,还包含了必要的、适当的处罚甚至惩罚。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严而有度。教育是慢的艺术,是静待花开的科学。教师对学生的严,一定要把握分寸和尺度,在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快到临界点时,一定要适可而止,切勿让恨铁不成钢的急切之心演变成纯粹的、粗暴的体罚,进而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二是严而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严,也要饱含真诚和爱意。即使是用戒尺打学生手心,也会重重地扬起,轻轻地落下。只要严而有爱,学生会因为感受到爱而接受严和处罚,或者会减弱对严和处罚的抵触。

三是严而有励。教师对学生严和处罚只是手段,鼓励和激励学生知错就改、积极进取才是目的。对学生的严,可以是激将的话语,可以是罚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运动,还可以处罚学生完成具体挑战性、难道较大的任务。这样,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匿名老师

目前我们面临的学生常常是溺爱过多,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乃至思维方式都以自我为中心。如何扭转,必须依靠一些惩戒。

太过宽松的环境,对他们的纠正效率往往就不够高。并不是说我们不爱学生,不给予民主。但是不能给得太多。

小学期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塑造初期,他们不能够像大人一样去积极反思,自我认识并改正错误。对于惩戒的尺度,戒尺打手不反对,对于超过学生身体和心理范围太多的惩戒不提倡,我觉得可以有适度罚站,适度皮肉之苦,但不是虐待。

春华(重庆巴南区惠民初级中学校)

个人以为,严师是指那种在以“爱学生”和“尊重学生”为前提,对学生的“行为”给出必要规则和要求的老师。这样的“严师”教出来的“高徒”在对待事情时具备“有所必为,有所不为”的界限感,内心也会充满了强大的力量,何愁不高出常人?

对学生的惩戒(罚),是否有必要?一看自己无意中把题目的“惩罚”变成了“惩戒”,立刻就察觉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惩”的目的不是为了“罚”,而是为了“戒”吧!适当的惩戒肯定是有必要的,不过前提依然是爱、尊重,当然不违背法律法规也是必须的!

至于尺度,对学生身心良好的成长有帮助,有一点强度他们又能够承受,就是好尺度了吧。

总之,“严”和“惩”都达到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才有效果和意义!否则只会沦为为了分数的无意义高强度重复,和某些成年人无法管理自己不良情绪的宣泄口,那可就不是初衷喽!

王新芳(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我认为,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惩罚,要看学生犯的错误情况来定。如果孩子犯的错误很小,而且是首次犯错,也没有伤害到其他人,认错的态度比较好,就可以不惩罚。如忘记带作业本,卫生工作不认真,上课思想不集中等。这样的错误,就以提醒和谈话教育为主,如果屡教不改,则再想办法督促,如寻求家长的配合,同学间互相监督,开展一些激励性的比赛等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如果孩子犯的错误是恶意的,比较严重的,如破坏学校公物,偷同学的东西,辱骂打伤同学等,那么肯定是要惩罚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不惩罚的办法只是对破坏分子有利,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当然,惩罚应该本着善意的、尊重帮助孩子、不伤害孩子身心的原则,重在引导和解决问题,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

徐佳(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我认为有必要,“严”的本质是对学生的关怀,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对于学生来说,自控力不够,老师严格一点是有益无害的。但惩罚并不是变相体罚,教师的惩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严肃性。

例如:“剥夺”个别学生的学习权利,应是短暂的,获得体验即可。严格是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在生活中的关怀沟通。

李岩峰(中山三鑫双语学校)

严师出高徒是古训,有它的道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认为,要能出高徒,关键在于尺度的把握。我觉得这里的“严”应该是一种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

另外也要分学生,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那就需要很严格,但要找到对他最适合的一些方法;有的学生如果严格了,他反而会产生一种厌烦心理,也许会在老师的高要求下就放弃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程度。

老师教学生不能一味的严,既要根据学生年龄段,也要根据学生的性格。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有利于教学的手段。最关键的一点,严中有爱,一定要爱学生。

王佳哲(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

首先,“严师出高徒”这句俗话产生的背景是在十九世纪之前,工坊、私塾那样师徒制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我们现在起源于普鲁士的工业化教育。两者的区别,一是学习过程的强制性,二是教师(师傅)权力的大小。

其次,这句话本意是“严格的师傅才能培养出手艺高强的徒弟”,严格与惩罚没有必然联系。

最后,教育的效果与师生双方的关系直接相关,很多优秀的教育主张,如《正面管教》等,都反对惩罚(体罚)。在我看来,尺度在于双方是否认同惩罚的必要性,只要有一方不认同,就无法达到教育效果。

李亦男(重庆市渝北区龙山小学校)

惩罚有着积极的矫正作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可能超出应有的限度,变成简单粗暴的罚站、打手板等变相体罚。“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惩罚在方式的选择上也不能偏离这一本质,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教育中多一些有智慧、有温度的惩罚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机构曾在一次国际中小学师生联欢活动中,针对两名学生在考试当天迟到并撒谎的问题,要求老师们给出处理方法,来自各国的教师给出了不同见解,有联系家长共同教育的,有体罚学生的,有通过宗教方式加以限制的,但唯独以色列教师的处理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没有贸然训话和严厉批评,而是全面了解情况,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错误,以理服人,润物无声。

其实,只要教师把握好惩罚的度,化简单粗暴的体罚式惩罚为智慧温情的教育影响力,使得惩罚不再是教师心理上的阴影和家校矛盾的导火索,那么人们也不会对这种教育方式抱有抵触心理。



03下期问题 /


面对未来教育,学校如何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推动课堂持续重构?



欢迎文末留言

期待您对下期问题的回答


 往期回顾 

教师抱怨懈怠情绪弥漫,校长何为?

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指导学生海量阅读?


责编丨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