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船与路,风和土——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2018-03-01 李斌 新校长传媒



各位蒲公英的种子们、伙伴们,大家好。


从各部门的新年计划来看,蒲公英教育智库的发展气象是让人振奋的,过去一年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影响力都取得了很大突破,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但是我的分享题目却没有新意,和去年几乎一样:“船与路,风和土——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为什么要跟去年一样呢?我在想,越是快速发展的阶段,蒲公英教育智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核心价值观,就应该越是成为每一位老同事反复重温的初心,以及每一位新同事需要事事对标的原则。


大家都知道,我们经常把理想称作“彼岸”。人人都渴望奔赴彼岸,没有人期待留在原地。今天,如果把蒲公英教育智库比喻为一支奔向彼岸的船队的话,那么她是怎样开始的呢?



船与路


2008年,我个人萌发了一个很简单的初心——转型投身做教育。


我最初的职业是一份一线商业财经媒体的总编,曾经的梦想是“商业文明改变中国”。但是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人绝大多数都不缺吃、不缺穿了,但整体的幸福感却在降低。


我发现,这跟我们这一代人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用什么样的眼界、方法、价值观来面对这个世界,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一切的基因,就来源于我们在学校里成型了怎样的思维方式、眼界、方法和价值观。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想,学校教育需要另外一个视角,余生不长,干脆跳下来,不管能游多远,反正要在海里。


干了一两年,慢慢地通过研究、探索、讨论,“这艘小船”有了目标感。我们渐渐知道好的教育是什么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为它做点什么。但一直到2013年,“这艘船”上的所有人还“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几乎每个月都为能不能挣得到下个月的工资纠结。


我们一天天开始反思,为什么古往今来,中国历朝历代那些风骨凌世的理想主义者,都会因为现实条件而弃了理想,或折了腰,或丢了生命。


所以在2013年,我们决心重组蒲公英教育智库。


一艘船要奔向彼岸,教育要实现美好,过去的我们只有勇气与梦想,几乎没有考虑动力、工具、资源、基础和内外支撑。但今天,我们希望以科学精神来展开研发,一个个主题、一门门课程、一套套系统、一环环设计……我跟智库最早的同事们说,我们来干一件事情,叫做“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转型”——我们既要做高度的理想主义者,又要做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要把“理想”这件事干成。我们要成为顶尖的专业工作者,用站立的姿态把钱给挣了。


那怎么做呢?就是要去做中国文化人最不愿意做的那些事情——直面现场问题,展开具体的研究、专业的设计和系统的建构


然后我们从全媒体主题研究中心,慢慢走向了很多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围绕一个个高目标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相互协作、专业支撑、有效服务的“船队”。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样子。


也许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走到我们想去的地方,但是总有一艘船、几艘船会过去。所以我们会不停地孵化、培养与理想教育相匹配的顶尖专业的研究与服务团队。


很多人对我说:“李总,你的高品质战略是错的,因为一切商业的逻辑都是‘中低端才能大规模’。”但是我想,我们这一支船队的使命,就是要“顶高中国教育的空间高度”,所以我们必须高目标高品质,必须走一条“小路”。尽管我们穷怕了,我们要活下来,但如果研究与服务丧失了品质,一切都没有意义。


我们现在所试图抵达的目标,在我们之前谁干过吗?有,但很少。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吗?是人们对教育现状及其出路还没有思考吗?不是的,很多人早就意识到了早就看到了路径,但因为它太难走了,几乎所有的先驱都成为了先烈,所以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做。那么,我们能不能率先成功地走通这条路?


我们现在走的是小路,过去很少有人走过。我们也相信“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这是我过去常讲到的。


但今天我要加上一句话:除非我们互为捷径。我们必须互为捷径,这就是蒲公英2018年组织变革的初衷。我们,你和我,这个部门和那个部门,这个项目和那个项目,我们整个系统理应相互嵌套、互为捷径。


我想了很久,我们这些理想主义者、知识精英实现自我、求真报国的路在哪里?路就在我们自己这里,当我们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其实就实现了“互为捷径”。



重申我们的文化与使命


讲一下我们反复讲过的几条文化与使命。


去年给大家分享过一句话:“为了等候,绝不等候。”


因为面向未来、合乎理想的中国教育,还是需要等待的。哪怕全球很多比较前沿的学校,都还有大量的未知待研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需要等候。


但我们又“绝不等候”,要立即行动起来。我们不需要设计一个完美的方案,搭好一个完整的模型再上路。我们倡导“先开枪后瞄准”,行动中迭代才是真理。


四年前当我们说要做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智库的时候,我们说要“顶高中国教育的空间高度”的时候,有谁会相信吗?没有人相信。但我们就奔着这个目标去了,每天都在干掉无数个行动中的问题。我们越来越发现,这艘船上的人渐渐看见了彼岸的轮廓。


所以,蒲公英教育智库的使命我用三句话来表达。


第一,我们要做低成本、高品质,慢慢来、快快长,轻松学,深挖潜的教育。这些概念看上去全是矛盾的。那么这种事情会发生吗?是的,关键在于“起而行之”,这个事情发生的前提就是我们行动起来之后,人性深处的潜力才可能被环境逼迫出来。事实上有很多案例已经证明,这件事情是可以发生的。


第二,孵化、陪伴中国教育生长出一大批世界级品质的中小学、幼儿园。在这个历史的门槛边上,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一批学校以及世界级品质的教育第三方机构,而我们可能就是那个陪伴者、孵化者、推动者。


第三,为20年后的全球一体化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精神、健全人格、跨界思维、人文素养、享受生命、引领时代的人。去年我们只提到了人文素养,今年我增加了享受生命、引领时代。


围绕这个使命,我们需要这样来定义自己——


蒲公英:蒲公英教育智库的价值观,随风撒种、落地生根。我们要按照风起的方向撒种,顺势而为;并且落地生根,可见不仅仅是撒下种子,我们还期望有一个好的土壤来承载它。


教育: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是“让潜力生长,把美好点燃”的教育。人的潜力生长起来可以干两件事,或者有利于这个世界的好事,或者祸害这个世界的坏事。所以我们要把美好点燃,让美好与潜力相匹配。


智库:我们定义智库的三个关键词:研究、设计、服务,这是我们的工作方式。


同伴:蒲公英教育智库的每个人,如果说有共同属性的话,我们共同的属性就是“专业、思想、风骨”。首先你要理解你干的是什么事,这个事情的基本专业逻辑、水准是什么,即专业;然后基于专业理解产生思考,形成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即思想;最后再形成你的人生态度,做出你的人生选择,即风骨。


文化:我们的组织文化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习创新、同行共治”。任何人在这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取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兼容并包;虽然企业做不到思想自由、行动也自由,但是我们的思想要奔放,要不断创造性、突破性地思考;我们强调学习,强调创新;同时组织变革的目标就是要走向“同行共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组织前行的“发动机”。


我们这群生活在重庆的普通人,没有任何的权力背景、资源背景,想要做一个顶尖级的世界级的教育智库。这样的巨大落差,当中的每一个跨度都比别人艰辛,无论怎样天才的领导者,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天才领导抵达;只有一种可能,让每个人成为“发动机”。



我们的企业准则


蒲公英教育智库有可能同伴会越来越多,多到靠我们在座所有人都无法控制它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准则,不可逾越,用简单几条准则来判断事情好不好,做得对不对。


1. 品质优于规模。如果规模扩张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那么我们首先缩小规模、提高品质。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首先强调品质,为什么?只要有了真正的品质,真正帮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你就会得到全社会的欢迎。品质优于规模,到最后就会“品质成全规模”。


2. 效率优于准确。21世纪的职场如果不讲效率,每天画圈圈,围绕一个目标转来转去的思考,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先开枪后瞄准”是我们这个时代行动的必然,我们只有在行动中迭代,效率反而可以成全更高水平的准确。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直奔最核心的目标,把最难的问题先解决了,然后在过程中不断优化。


3. 以超级客户为中心。我们这些年遇见了无数这样的学校和校长,他们特别希望作出不一样的教育来,他们天然就是我们的盟友。所以我们要把他们作为超级客户,我们要不停的去提供更好的服务,去支撑他们。


4. 以奋斗者为本。奋斗是因为教育需要以奋斗为代价。中国教育本身已经沉疴严重,全球教育已经背负那么多的过去与未来之灾,这个时候难道不需要有人为这个事情付代价吗?是要有人付代价。那么谁来付?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代,还是我们自己?我是觉得自己来付。但是我希望有伙伴,同气连枝,共同来付这个代价。所以这就是蒲公英教育智库,从根子里面我们必须以奋斗者为本,以承受代价者为根基,他们才是这个地方的主人。


5. 坚持一线决策权。我们的组织文化追求“倒金字塔形态”,凡是在一线的你都拥有决策权。这就是我们想要竭力实现的一个决策机制,现在还没有完全达到,因为决策是一件很复杂,很困难的事情,但这件事情我们一直在推进,有的部门已经在实施。笼子已经搭好,就等待你成长为具有高水平决策能力的人。


6. 坚持嵌套式服务型组织体系。这个比较复杂专门再讲。


7. 不断打破自我。当我们拥有了这样一些观念、价值体系,尤其是拥有了这样一套组织结构体系的时候,就可以从机制上保证我们这个系统是不断自我打破的,因为它不会因为哪一个部门负责人的停滞而停止,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停的迭代,从而带动整个组织体系不断的打破自我。


我们只有这样走,才能最终成就“教育领域的华为、谷歌”这样宏大的组织理想。



我们的人才观


我们寻找了解时代关键词的伙伴。这些关键词我借用罗胖的总结了:


时间战场。行业的边界正在消失,每个行业现在唯一争夺的就是每个人的注意力和时间。我们要去争夺的是校长、老师们的注意力和时间,不是你用高品质的研究成果把它夺取了,就是其他人把它夺取了,我们必须和全行业展开竞争。


服务升级。什么叫服务升级,就是当你成为顶尖的专业高手,你有底气告诉客户说这个方面你不用懂得太多,我是专家听我的好了,他能够相信你,愿意听你的,你的服务就升级了。


智能革命。我们不能忽略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人工智能,所以我们要懂它,要用它,甚至要设计它,创造它。


认知迭代。今天谁能够提出新的认知,谁就能够占领当下及未来。这个认知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和产品,我来引领一个什么样的潮流。


最后是共同体危机。危机常常从共同体内部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说没有人是完全对的,但是我们加起来错误会少一些,我们再叠加的时候错误更少。所以必须是共同体,才能克服共同体危机。


还有几条和智库用人有关的关键词:


专业、敏感、视野、责任。我们必须是专业的,也对这个世界是敏感的,因为敏感所以你才有更多的想法。我们既要有过去视野、未来视野,更要有当下视野,有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视野。最后,每个人在团队里面都要承担责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再送一句话给大家:奉行头脑极度开放的原则。


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推翻成见,但是真正的精英总是从自己开始最近读了《原则》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什么每个人的头脑难以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呢?因为人的头脑里有两个共同障碍。第一是自我意识障碍,每个人都会本能地捍卫自己的正确,而不是去追求真相。第二个叫思维盲点障碍,就是因为你所站的位置,你观察世界的方式跟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所以从本质上说,你不可能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我有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做事地时候有局限,合作的时候会发生冲突。


今年给大家的年货大礼包里推荐了一本书,叫《精进》,为什么要读《精进》,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因为我们现在走到了这样一个格局上,已经到了每个人都要精进的时候了。



如何精进?比如我们最早提出的企业定位叫“服务”;过了这个阶段,我们又给自己重新定义为“专业服务”;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实现“创造性设计服务”;但是我们要走向“批量化极致服务”,不仅是给每个学校个性化的产品,还要做到大规模个性化。不仅是课程设计,还包括视觉设计、线上线下培训、教育装备等每个领域。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难道不需要人人“精进”吗?所以当我们的理想越高远,越需要用极其务实的态度磨炼我们的技能,打磨我们的产品。只有学习精进,才能抵达理想。


再给大家说一下我们的定位,最开始我们叫“基础教育微创新研究与服务机构”,后来我们把自己称为“基础教育‘微创新+大设计’研究与服务机构”,现在我们的定位是“基础教育创新解决方案一站式服务平台”。我们是闭环的,这个事情极其有价值,而且超有竞争力,不再赘述。


最后再分享一点:我们的运行机制必须是专业运行,每个项目的领衔人自主运行,“个性化的相互依存,协作中的彼此独立”;我们形成社群学习与社群成长;我们是有“基因联系”、“动能联系”甚至有“风力联系”的这样一个嵌套式组织,相互支撑,叠加创新——也许,这算是蒲公英智库良性发展的一个密码。


谢谢一路同行!


(本文是蒲公英教育智库内部讲座新年第一讲,有删节)


 你可能会感兴趣 

从三个典型案例看实景主题教学的漂亮落地


作者 |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

责编 | 何林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