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堂清明创意课: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爱和希望 | 头条
带孩子和全家,过一个创意豁达、浓郁亲情、思想深刻,有教育意义的别开生面的清明节
来源 | 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为什么要号召大家创意、幽默,甚至是时尚地过清明节?
这源于我们对死亡、对生命、对家庭、对父母的功能,对亲子关系的看法,跟别人不一样。
去年大热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大家看得欢喜快乐而且热泪盈眶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你也跟我们一样,认同:死亡也可以是坦然的,家庭是温暖的,一个人的生命是需要有意义而且被人记住的,亲子之间是有可能谈论“生命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哲学话题的。
如果你认同这些,那么,你应该会喜欢我们这14个过清明节的创意推荐。
1
组织全家看清明节开幕影片
《寻梦环游记》
所有家庭都应该集体看一次动画片《寻梦环游记》!看一次彼此就会更加相爱,看一次彼此就会更加理解!我们编辑部甚至把这部影片选为清明节开幕影片!
这部影片精彩、温暖而让人热泪盈眶,所有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家族的温暖,我相信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对家人、传承、血缘会有另外一份理解,能够让我们更加相爱,更加珍惜血脉相连的缘分。
当然,我们也更加能够理解死亡,懂得生命。
▲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寻梦环游记》海报,推荐所有家庭都要全家一起看。
2
带孩子不打折扣地
祭拜一次祖先
所有的风俗形成,都有其理由。我们在五十年“移风易俗”的环境中长大,已经不尊重“风俗”,所以我们从节日、仪式中,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少。
去年,丸子奶奶带着我们出席了大爷爷的葬礼。我对河南新密的仪式非常着迷,他们穿的丧服、披的麻、带的孝,都简单素朴颜色纯正。我们一家都很尊敬和喜爱大爷爷,能够有一个非常正式严肃的仪式让我们寄托哀思,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各地清明祭祖都有自己的风俗,带着孩子原汁原味、不打折扣地纪念故人、祭拜祖先,我觉得比读三字经、弟子规更能学到国学家学,也更能文化寻根。我听说潮汕地区所有人都很严肃认真地过清明,从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到潮汕的高速公路、高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春节和清明返乡而修建的。
我跟两个哥哥约好每年清明回家“看父亲”,这是天各一方的亲兄妹每年团聚的时刻。我的好友的几姐妹甚至是从几个国家聚在一起的。人到中年,有了子女之后,对血脉的理解跟儿时不太一样。我很喜欢这样的家族传统。
3
为祖先亲手做一个祭品
在我们老家,清明祭祖一定要去冥器店买几大叠纸钱,挂在坟头的“青”(实际上是一种鲜艳塑料纸做的旗帜)、大面额的新版冥币(一般以“亿”为单位),以及汽车、楼房等等纸模型。
我女儿在冥器店选购这些祭品时,跟逛玩具店一样好奇。后来她跟我说店里的东西质量不好审美太low,她花了一个晚上,给我的父亲,也就是她从未谋面的外公,做了一座立体花园。今年她打算再“快递”几只漂亮的猫咪过去。
你看,表达爱意的手工除了爱心千纸鹤,还可以是其他嘛!心灵手巧的你们一家,一定可以玩出新花样来,说不定还能做出集科学、工程、数学、艺术为一体STEAM新作品。
▲丸子在小艺术家工作室室学会了做立体房子之后,提出了在祭拜的时候给外公做花园洋房。
4
给孩子讲讲
故去亲人的故事
《寻梦环游记》告诉我们:死亡不可怕,遗忘才是最要命的。
童书妈妈儿童写作课的老师虞越,以前做过抗战老兵的纪录片。她跟我们讲,有几个老兵在采访完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有人甚至去世在回家的火车上,这是因为保存在他们心中的故事,终于传给了别人——这些故事,是国家、民族、时代的故事。
而我们家族的故事,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故事,需要我们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对孩子而言,那些早已故去的人的确印象模糊,但在父母心中,还有很多很多鲜活的记忆。一边翻看老照片,一边讲讲其背后的故事,是对故去的亲朋好友的真心纪念,也是父母一代生活经验的传承。
▲台湾作家齐邦媛写作的家族回忆录《巨流河》不但记录了家族故事,还纪录了整整一个时代。
5
画一棵根深叶茂的家族树
这是一群因为血脉而联系在一起的人。
春节的时候,我曾经邀请家里的三个小孩画我们的家族树,他们终于搞清楚了节日之间突然要给他发压岁钱的人,跟他是什么关系。我的小外甥甚至一边画一边说,以后应该要多生几个!这样家族才兴旺!另外一个大一点的外甥说:以后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因为我们是最亲的人。
▲《人类简史(绘本版):给孩子的世界历史超图解》书中,形象演示了“家族树”。
6
玩装死游戏
不知道你们家小朋友喜欢玩装死游戏吗?我们家丸子同学经常突然很生气地喊:“为什么我每次装死你们都没有发现?”
我们以为她横在沙发底下是要换一个角度观察世界,原来是在“装死”!后来我们举办了“谁装死最像”的比赛,我趁她得胜心切,用鼻子嗅她,亲她,抱着她悲切地大哭(简直是戏精上身啊!),她果然都忍住了。后来她总结:死亡太没有意思了,必须好好活着!
7
教给孩子
谈论死亡的礼仪
我们的教育经常过犹不及,教了孩子生命的意义,坦然面对死亡,甚至不忌讳谈论死亡,但是,也得教会孩子谈论死亡起码的礼仪。
比如,有些孩子追着老人问“你不是说人都会死吗?那你什么时候死啊?”“祝你早点上天堂之类”,这些话在没有任何幽默语境说出来,轻则让人尴尬,重则大伤感情,并不是用”童言无忌“四个字就能敷衍过去的。
而教育孩子不要出口伤人的责任,只能是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直接说”死“,要说“去世”“走了”“仙逝”“永远睡着了”这样的婉转一些的话,是对逝者和他们亲属的尊重。也要让孩子学会同情心和同理心,不在他人悲伤时发笑,不在他人伤口上撒盐,理解很多老人面对死亡这些词汇时会有更多的不安和恐惧,学会体贴体谅他人。
8
看最诗意的死亡之书
《天蓝色的彼岸》
如果关于死亡,我们最推荐的一部电影是《寻梦环游记》的话,我们最推荐的一本书是《天蓝色的彼岸》。书里写了一个男孩突然车祸去世,他的魂灵不舍去天堂,回去家里看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姐姐,当他们悲痛的时候,男孩觉得家人非常爱自己;但男孩最后希望他们能够停止悲痛,代替他好好地活着。
我小时候父母对哥哥更偏心、父母不理解我责骂我之后,我经常愤怒地想象要是我自杀了他们肠子都悔青了的样子。《天蓝色的彼岸》是从儿童的视角去理解爱和生命,深深叩动儿童内心之余,充满深刻的哲理。有时候,我真感激世界上有“死亡”这样的东西,让我们懂得怎样去使用我们的生命。
关于死亡和生命教育的绘本有很多,其中最推荐《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一片叶子落下来》三本。
9
给宠物扫墓
刚刚写童书妈妈公众号时,我们被后台海量的死亡问题给惊呆了:我没有想到那么多孩子在亲人去世、宠物离世时如此痛苦和迷惑;也没想过当父母多久之后就得给孩子讲死亡问题。当时我们甚至想专门开发一个app,用游戏的形式跟小朋友互动,帮助他们理解死亡和纾解心结。
我们家的母猫晴天生孩子,是丸子接生的,当时就夭折了一只小猫。丸子爸爸跟她一起把猫仔埋进楼下花园,清明节的时候,丸子还计划带晴天去小猫的小土堆前纪念一番。
10
组织全家聊聊
“如果生命还剩下三天”
“如果你去荒岛生活一年,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
“如果生命只剩下三天,你会做什么?”
……
有些神奇的问题,像一把钥匙,很容易打开交流的话匣子,而且能够谈得非常深入。我很喜欢这样的问题,会在儿童写作课跟孩子们一起聊聊,并且写下来。也会组织全家一起聊聊,在这些话题里面,你会感觉到,你是跟家人真正意义地对话,你是在真正在培养一个有血肉有灵魂的孩子。
11
趁机托付身后大事
有一位同事说有一次出去旅行没有带孩子,夫妻俩在天上飞着的时候,突然想飞机失事怎么办,孩子交给谁养,养育经费怎么办……回来之后,他们很严肃地立了一个遗嘱。
编辑部的小明说,她最想跟孩子交代自己死后的器官捐献问题,在医疗行业做了十几年的她,认为到最后要给社会的医疗事业出一份力。
有些同事则比较唯美,甚至跟自己的孩子指定了墓碑的款式、骨灰洒的海域,以及每年清明拜祭的方式——主要要求一定要买什么品种的鲜花。
我们并不惧怕衰老和死亡,我们也每天为活得更久活得更有意义而努力,但我们也应该安排好自己“最好的告别”,不然很可能不符合你的心意,最后你却无能为力。
12
一家人谈谈
晚年安排和“安乐死”
有一段时间,我推荐身边所有的人看《最好的告别》,那是一本思考如何让生命最后一段时光过得有质量的智慧之书。其中有一句话特别震撼:大多数人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帮助到正常死亡,只有一到两个月。但很多人为了担忧这一两个月丧失了晚年的乐趣。
在看书当时,我把孩子叫过来,说:万一我得了绝症,请不要抢救我,请不要让我浑身插着管子,毫无尊严和生趣地去世,
看到那则孕妇要做剖腹产而丈夫不允许,最后愤然跳楼自杀的新闻时候,我发现,我们的生命决策权经常并不捏在自己手里,年幼的时候,在我们的监护人父母手里;年轻的时候,在我们配偶手里;年老的时候,在我们孩子手里。
尽管我们不需要孩子来养老,但孩子却握有决定我们怎么死的权利——尤其是安乐死在大多数国家不合法的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跟孩子谈论一下这个问题。
▲一位22岁的青年因为车祸而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动,对他来说,身体已经成了灵魂的牢笼。于是,他靠这根手指与人沟通,强烈表达了希望安乐死的意愿。2003年9月,他的母亲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心愿,同时,一位职责本是帮助伤残人士恢复生存能力的医生参与了这一行动。《我不是杀人犯》详细记述了整个事件,同时也写出了他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13
如果爸爸妈妈离开了
你会怎么办?
2008年离世的日本妈妈千惠,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后,就教四岁的女儿阿花学会做饭、洗碗、扫地……所有她认为孩子要独立地好好生活需要的能力。那个故事给我的冲击很大,
“我没钱、没权、没地位,死之前完全不知道该给女儿留下什么…想了想,我只能教会她做饭、做家务,让她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个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四岁的阿花在妈妈的教授下学习生活的技能。
无论你有没有跟孩子讨论过死亡,每个孩子都会在心里默想过一个问题——“如果爸爸妈妈不在了,我该怎么办?”也许学会更多生活技能,了解家庭的财务和保险安排,可以让孩子稍稍安心一些。
更重要的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要尽量把自己的爱真切地传递到孩子的心里。比起生离死别来说,孩子成绩好点还是差点,作业做得快还是慢,又有什么关系呢?好好珍惜我们的亲子之情吧。
我们编辑部的韩剧迷裙带菜还深情推荐了韩剧《世上最美丽的离别》,该剧主描述为家庭奉献一生的家庭主妇,在某天被诊断出患有绝症即将死去的心路历程,深刻的亲情令人动容,除了化解一些对死亡对未知的恐惧,这些影视作品更能帮助我们趁着还是“生前”善待亲朋、自我珍重。
▲《世上最美丽的离别》海报
14
一起去逛世界上最美墓园
感受死亡的伟大、宁静和美丽
在国外,逛著名墓园是旅行文化的重要内容。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带丸子出国旅行,住在 巴黎市中心拉雪兹神父公墓附近,每天去参观墓地的情景。在莫里哀、巴尔扎克、王尔德的墓碑之前,我们要给孩子讲的越来越多。
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墓园,甚至有人评比出十大墓地,这些美丽的墓地超出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公墓的平凡面貌,而是在设计风格上大放异彩,让人为之惊叹。
公墓内树木繁茂,鲜花盛开,鸟语花香,没有一丝丝凄凉之感。在绿树掩映中的公墓让人感到的只有宁静、祥和,绝无一丝孤寂和悲凉,同时,公墓内造型各异的墓碑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给公墓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让其摆脱了传统公墓的恐怖和阴森之感,增添了雅致和谐之意。
▲ 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巴黎最大公墓,占地44公顷,97个墓区,已经安葬了上百万人,包括莫里哀、巴尔扎克、王尔德等传世名人。每年有超过350万游客从全球各地赶来参观。
▲布满瞻仰者吻痕的王尔德的墓碑。
▲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这里长眠着再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和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粉色的樱花树下,一排排墓碑正如列队整齐的士兵,与波托马克河对面的林肯纪念堂遥遥相望。
▲ 维也纳中央公墓,欧洲第二大公墓。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劳斯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等20多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长眠于此。
▲ 日本和歌山县高野山奥之院墓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是日本容纳逝者最多的墓地。有多达20多万座,其中不乏得道高僧。
▲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莫斯科第三大观光胜地。墓园中每一位逝者墓前都有专门的雕塑,以艺术的形式表现逝者生平、功绩。俄罗斯和前苏联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界名流几乎全埋葬于其中。
▲ 香港赤柱军人墓地,最初主要安葬英国驻港英军及其家属。在1942年重开,以安葬当时在香港牺牲的香港保卫战死难者,战俘、平民、香港义勇军及英军服务团成员。在这里会看见新人正在拍婚纱照,还有在这里看书休息的游客。
▲ 罗马尼亚的快乐墓地。这里超过800个十字架墓碑全部都以鲜艳的颜料,画上生鬼的图案,并写上充满幽默感的墓志铭,让你了解亡者生前的趣事。令村民能以这样豁达态度面对死亡的,是本地艺术家Stan Ioan Patras,他与世长辞后,也将安葬于此。
墓园如此宁静,当我们感受死亡的伟大、宁静和美丽之时,我们就知道生命的美好和珍贵。生时精彩,死后明亮——这大约是清明节的意义。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更多相关文章
5分钟带你穿越8000年,寒假提升孩子传统文化最佳纪录片来了!
作者 | 三川玲,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中国营地教育联盟理事,TedXkids智库专家,家庭教育第一媒体童书妈妈创始人。创办有原创公众号“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责编丨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