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天使,只是有很多父母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01


湖南卫视最近出了一档节目叫《少年说》。


请学生们上到天台,对着台下的学生和老师说出平时不敢说的真心话。


说实话,这样的节目还是挺看好的。


因为大胆地说出真心话,意味着勇气,也意味着交流的开始。


然而,节目看到一半,我陷入了沉思。


大多数小朋友上台,抱怨家长陪伴太少,学校老师作业布置太多,可能我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而唯独一位小女孩上台,说了一番话,可以说戳中了整个中国式教育的命穴。


小女孩有一个闺蜜,是学校里叱咤风云的学霸。


两人在生活里是形影无间的好朋友,然而小女孩的母亲却经常拿闺蜜与小女孩做比较:你看你的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学霸闺蜜会跟你做朋友?


小女孩直接控诉母亲:我知道别人很厉害,但是自己也很努力,为什么你就看不到呢?每次成绩发下来,你就说,哇,别人数学好厉害,英语好厉害,什么都好厉害,为什么你总是要这样打击我? 

母亲在台下辩驳道:因为我认为在你性格里头,不打击会有点飘。


小女孩说不过母亲,转身跑到后台,与闺蜜抱头痛哭起来。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样的情形很熟悉?


02


打击式教育,国内老师和家长特别爱用的一招。美其名曰“激将法”。


通过不断否定孩子、跟孩子谈条件,与别人家孩子这个比较那个比较,成功地激发了孩子的……痛苦。


知乎上有个回答说的好,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然而,虽然我们都知道“打击式教育”的种种不对,可一回到现实中,很多人仍不自觉地陷入了“打击”的教育模式中。


03


我上大学时有一位朋友就深知这一点,他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家教,也想着用支持、鼓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家长把孩子送到他那儿来。前几位孩子比较乖,水平虽然不算卓越,但也能好好地学。


直到一位小男孩过来,基础非常地差。他已经上初中了,朋友还得拿小学的课程去教他。教他学数学,基本的公式不会背;教他学英语,ABCDE都念不好;教他学语文,连拼音都不会拼了。起先朋友还在各种鼓励、支持、夸奖,后来渐渐失去耐心。


直到一个英文单词,小男孩怎么教都教不会,朋友不禁脱口而出:孩子,你是怎么活下来的?


小男孩没有吭声,默默地看着眼前的教材、试卷,手中的笔迟迟没有落下。


其间还有其他同学过来学习,看到其他同学飞速地做完习题,而小男孩这边却仍旧慢吞吞的,朋友忍不住“教导”了小男孩几句。


小男孩不为所动,对朋友的“教导”充耳不闻。


朋友以为小男孩学习不努力也就算了,还不听他的话,这个学习态度就很不端正。于是批评变得越来越多,终于淹没了他对小男孩的所有评价,成功地陷入了“打击式教育”的洪流中。


明明想着要“鼓励式教育”,为何教着教着就控制不住自己,变到“打击式教育”中去了?


这当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个被我们很多人所忽略的事实。


04


环顾四周,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周围。


我们会发现,无一例外到处充斥着“批评”、“负面评价”、“否定”、“拒绝”。


拍个照,美美地晒个朋友圈。有人就说,“P得真好”。


遇上一件糟心事,发个微博。有人就说,“多大点事啊,矫情”。


看到一件用心的产品,转发到群里。有人就说,“情怀炒作”。


列出健身计划,大声宣告自己要减肥10斤。有人就说,“我打赌不到10天,你就放弃了”。


……

  

我们不断地接受各类批评和负面评价,看到所谓的“真相”、“事实”、“客观”、“理性”。以至于我们自己也开始了自我批评。


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淡淡地提一句:“加过滤镜的。”


遇到糟心事,简单描述过程,后面必带一句:“没事,就一些小事发泄发泄。”


制定健身计划,会去主动降低自己的目标,也降低了自己的行动力。


……


自我否定多了,还会引发一个副作用:


我们会看不见那些赞美我们的人、听不见那些支持我们的声音。


05


几年前,某知名作家遭受一位社会人士的打假质疑。作家气不过,发文回击,没想事情越闹越大,弄得自己伤痕累累。


后来,作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有很多朋友信任他,给予了他很多支持,但是他脑子里却一直回响着那些批评他的声音,听不到朋友的鼓励声、支持声。


媒体采访完,本以为会得到公众理解。下面却有一堆人评论:作为一名作家,语言表达能力真差。


批评、否定、差评,好像这些永无止境。


06


我们不知从何时起,以为批评就是表达了自己的主见,以为否定就能代表了你的思考,以为差评就代表了真相。


我们在批评、否定、差评中成长,也在用批评、否定、差评回击着这个世界。


我们从来没有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的环境里,以至于我们认为:


打击是真实的,赞美是虚伪的。


我们不会赞美。《少年说》里的那位母亲不会赞美,主持人后来让母亲说出女儿的优点,母亲支支吾吾地勉强说出三个,先前说的两个还重复了。


学霸闺蜜对小女孩的赞美要好一点,但仍然是生涩的。


我也不会赞美,因为刚才我批评了她们的赞美。


我们为什么不会赞美?


07


因为从古至今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的。我们担心骄傲使人落后,相信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举例了历代一个又个皇帝因为被美言蒙蔽,导致朝代的分崩离析。


皇帝的蒙蔽,是因为权力的至高无上,下臣有求于他而导致信息的真空。


而你的孩子已经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泛滥的时代,早已不是那个信息匮乏、权力真空的年代。


这个时代正是需要你去不断激励你的孩子,去鼓励他、支持他,让他勇敢前行、开拓未来;而不是去打击他、讽刺他、批评他,让他畏首畏尾,蹑手蹑脚,永远蜷缩在你的保护之下。


有时候,我真觉得我们的心很大。


大到一点都不担心“打击”造成的抑郁自杀,却担心“赞美”造成的骄傲自信。


这未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09


赞美也可以真实。


我们不会赞美,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赞美也可以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的赞美总是流于表面的“善良”、“礼貌”、“好看”、“表达能力好”。


我们在赞美的那一刻,自己就先虚了。被赞美的人自然感觉不到你的诚意。


回到我那位家教朋友的故事。


在一连串对小男孩的批评教育之后,朋友冷静了下来,仔细分析了整个过程。认为小男孩其实并不是基础太差,他的种种表现只不过是一种对“补课”的抵抗。


于是,特意留出一段时间,让小男孩自由玩耍。等他玩够了,朋友就叫他过来,问他:是不是不喜欢学习啊?


小男孩点点头。


那你喜欢什么?


小男孩答:玩。


朋友便答:学习也可以玩啊。


试验了几个有些尴尬、又有些有趣的游戏之后,小男孩和朋友的关系变得更亲近了。同时,朋友也发现了小男孩的天赋——表演。


朋友便因势利导,改编了几个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其中穿插了一些英语词汇。与小男孩、其他补课同学一起表演,小男孩的表演或搞笑、或生动、或惊喜,朋友被他深深折服,并发出由衷的赞美,小男孩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自此之后,小男孩在英语、语文的学习中变得更加积极,因为在他的心中已然产生了一个目标:即要展现更多更精彩的表演。


赞美也可以真实,是因为朋友站在了孩子的立场上,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和喜悦,真正地替孩子感到高兴。



09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即使赞美的词汇匮乏,因为你快乐的情绪感染,孩子也会感受到那份真实的赞美。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真正地替孩子消除烦恼,享受学习的快乐,承担考试的压力,让孩子获得肉眼可见的进步,让真实的赞美变得更加持久。


学习需要快乐,但中国的大环境还是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没有成绩的提高,再多的赞美也终将流于表面。


反过来,如果只有成绩的提高,没有学习的快乐,那孩子又会陷入无端的痛苦之中,影响其一生。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当教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孩子的不幸就已是注定

张志勇:为全民教育焦虑“降降温” 

学生不是学校和老师的产品 


作者 | 印岩冰 

来源 | 雾满拦江

责编丨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