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真实的芬兰幼儿园,这里只教玩,背后的理念引人深思
幼儿教育素来被称为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那么怎样的幼儿教育才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呢?
《芬兰国家幼儿教育大纲》提出了要求:为了提升每个孩子的幸福感,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
本文作者文丹,曾在上海当过教师,现就读于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教育系,芬兰教育创新组织HundrED 大使。通过走访芬兰学校、访谈芬兰教育者、对话芬兰家长, 将理论学习、实证研究和深度观察相结合,呈现芬兰教育的细节。有微信公众号“芬兰吧”(FinnishEdu)。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
本文来源于“第一教育”(diyijiaoyu)。
近几个月,我走进了多所芬兰幼儿园,近距离地观察芬兰幼儿园孩子的生活。
芬兰 0~6 岁的幼儿,在幼儿园只干三件事:吃、睡、玩。其中,每天玩耍的时间为 4~5 个小时。
如果要给孩子们的玩耍分个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孩子们自发、自由组织的玩耍(约 1.5 小时);
二是由教师设计指导的游戏活动(0.5~1小时);
三是户外活动(2~3 小时)。
首先,芬兰孩子有着全球最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最少 2 小时。
芬兰孩子是大自然的孩子,他们穿梭在森林乡野,摘蓝莓、采蘑菇、滑雪,以原始又自然的方式真正地接触土地,融入自然。
其次,教室内随处可见的自由玩耍。
芬兰幼儿园的教室常常被划为不同的空间,孩子们可以玩桌游、搭乐高、拼拼图、做手工、进行室内攀爬等。这种自发的玩耍时间,让儿童学习自己去掌控并维护局面,自己做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制订并遵从规则, 与他人相处。
再次,由教师设计指导的游戏活动,比如体能游戏、看图说话、手工制作、社交型游戏等。
有的幼儿园上午 8:30~9:00 会举行晨会,有些时候,教师只是组织孩子们练习打节拍,体验音节学习和韵律的乐趣; 有些时候,教师会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想法。
不管哪种玩耍形式,都是在混龄群体中展开的。芬兰幼儿园实行混龄制,0~3 岁为一班,3~6 岁为一班,6 岁为学前班。
从幼儿入园起,教师就开始为每个孩子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法档案。教师会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为孩子量身定做只属于他的个性化教育目标和方法,如阅读能力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社会情感性技能的发展等。
这个档案中包含针对性的教学法、日常生活笔记、照片、孩子的艺术作品等。
我在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时,现场观摩了一位幼儿教师对一个特殊孩子实施的个性化教学。
班里有个 6 岁的男孩,每次户外活动回教室时,他都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脱外套,因为外套上稍微有点泥土他就嫌脏。教师每天都要用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各种方法引导他自己脱衣服。教师先是在纸上给他画出脱衣步骤——先脱手套和帽子、再脱连体衣、最后脱鞋子,但并不起作用。
于是教师请来另一个孩子,让他俩比赛脱衣服,但这个男孩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教师疏散了其他孩子,给这个男孩一个沙漏, 跟他说:“沙漏里的沙漏完的时候,你要回到教室。”最终,男孩拿着漏完的沙漏回来了,并自己脱好了外套。
此时,其他幼儿已用餐完毕,教师便一对一地陪同他用餐。这个过程不管要多久,教师从来不会帮他脱衣服,因为这对孩子来说是不仅仅是战胜自己的过程,更是一个慢慢学会生活自理、习得自我照顾能力的过程。
这样的个性化教育来源于《芬兰国家幼儿教育大纲》提出的要求:为了提升每个孩子的幸福感,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教学法档案,并不是学生能力评估档案,而是一种描述性的诊断及干预档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下一步的改善计划、家长的意见和如何配合、学生的自我评估等,都会被写入其中。
芬兰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从国家层面对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做了硬性规定:所有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近 20 年来,绝大部分幼儿教师接受过 5 年的高等教育,拥有研究生学历,他们从大二开始,每年都有至少 5 周的幼儿园实习。
而幼儿园的护工必须具备职业高中护理专业及以上学历, 也就是说至少学习过 3 年的护理专业。
除此之外,芬兰幼儿园的师生比非常高。0~3 岁的班级,师生比为 1:4,一个班平均 12 个学生,配有1位幼儿教师,2 位护理员;3~6 岁的班级师生比为 1:7,一个班平均 21 个学生,配有 2 位幼教老师,1 位护理员。
我到一所幼儿园 4~6 岁的班级听课,当天有16 名学生,1 位幼儿教师,1 位护理员,1 位校园助教。为了践行更具个性化的教学,学生因语言发展水平的不同而被分成 2 组,每一组由 2 个成人带 8 个孩子活动。语言发展水平高的小组,学习难度较高的“看图说话”;语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小组, 则学习简单的歌谣,用唱歌的形式带动发音和词汇的积累。
芬兰儿童不仅是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合作下成长,儿童健康和福利部门也要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面的特殊教育及个性化辅导。
特殊儿童的学习计划主要涵盖如下内容:孩子的学习能力分析(比如阅读能力评估)、肢体动作的发育、社会情感和社交能力诊断、心理健康分析等,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特殊教育教师会及时诊断、干预、治疗、培训,政府负担所有经费。
每年开学之初,幼儿园会开一对一的家长会,询问家长的意向:如果孩子在校需要特殊辅导,是否同意当地社会福利部门派专员来幼儿园进行干预?
比如当孩子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时,学校教职工和幼儿健康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和儿童福利部门进行讨论。
当孩子需要特殊教育,会有各种特殊教育和幼儿教师的合作,进行干预。特教教师中有负责幼儿语言发展的口语治疗师、负责幼儿生理发展的行为治疗师、负责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家以及为母语不是芬兰语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语言教师等。
当孩子无法正常过渡到小学教育,幼儿教师、学前班教师以及小学教师,会制订出符合他的个性化方案,以帮助孩子顺利做好入学准备。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芬兰把 6~7 岁的学前班独立划分出来,与之前 0~6 岁的幼儿教育和之后 7 岁入学的小学教育作区分。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教学法,对应不同的教学大纲。
比如0~6 岁的幼儿教育,将“教育”和“养育”结合在一起,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6~7 岁是学前班教育, 在关注孩子全面发展之外,还要完成特殊的任务,即“为入学做好准备”。
不过,这种划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孩子成长的速度和发展需求做个性化调整。
如果发现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学习迟缓,或是有学习障碍,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那他会有三种路径过渡到“小学教育”:一是在 5 岁时提前一年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即上 2 年学前班再进入小学;二是在 6 岁时接受特殊的学前教育,学习一年后进入小学; 三是正常 6 岁上学前班,但可以上 2 年,等到 8 岁再进入小学学习。
芬兰基础教育自 2016 年开始实施“基于现象的教学”,在幼儿教育阶段,《芬兰国家幼儿教育大纲》提出了五项目标——“多元表达”“丰富的语言世界”“我和我们的社区”“探索环境并与之互动”和“我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可以将此解读为“基于现象的启蒙教育”。
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开展“基于现象的启蒙教育”?
一位幼儿园园长告诉我:“《国家大纲》只是指出要渗透这五方面的教育,但我们没有任何教材和练习本,所有一切都在玩中学、做中学。比如,教师经常带孩子们去森林里玩,去认识不同季节的动物和植物,让孩子们用实验的方法检测哪种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在大自然中感受风往哪个方向吹,孩子们捡回来的树叶、木棒可以用来做手工。我觉得这就是自然科学启蒙,它不是单一的自然科学课本身,而是融合自然环境、语言表达、身体活动、艺术感受、科学探索等的活动整合。”
全球顶尖幼教在做什么?
作者/钱文丹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来源丨芬兰吧(FinnishEdu)第一教育(diyijiaoyu)
责编丨沈静娴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