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这8种能力让你的孩子不被淘汰!| 头条
生命中所有的活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创新了。
各位老师家长,你们有没想过,20年后孩子和学生是什么样的?
或许,你们也曾迷茫这个时代,教育能不能跟得上未来社会的发展?孩子的哪些能力在20年后还有竞争力?先分析三组数据,看看著名儿童心理专家兰海预测的未来。
第一组是20和47%。也就说现在的工作20年之后有47%会消失,近一半人会失业。
第二组是20和65%。20年以后有65%的工作岗位是现在我们所不知道的。
第三组是45%和55%。指每个人进入职场的时候,实际上使用到或者被评价的综合能力当中,只有45%源自学校学习的、可以用标准化方法测试出来的结果;而剩下55%是我们身上所拥有的其他基础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自我认知的能力。
看到这组数据,有人开始担心,既然人工智能将替代很多工作,那孩子是否会失去更多机会,甚至失业?当然,也有人坦言,机器是不可能超越人类的。人们将会从事更有创意、更有创造性、更有体验感的工作。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该培养孩子哪些能力,才能让他们拼得过人工智能,无可替代。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想一探究竟,这便是科学界常说的科学精神。可是,这种能力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吗?
“别乱问”、“别乱动”,类似这样的话你有没有说过?如果有,这可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杀手”。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张侃强调,当下所推进的早期家庭教育,并不是说让家长早早地赶着教孩子数数、认字,而是希望父母早点意识到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
如果早早将各种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孩子的好奇心就得不到滋养,兴趣很容易被磨灭。等孩子长大后,可能最讨厌学习,也讨厌接触新东西,真的变成了“厌”。
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再看这句话,“学而不厌”也是建立在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基础上的。为什么不厌?因为孩子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才想要去探索,并且不断收到良好的反馈,从而更加主动地再往更深层次探索。
和孩子所学的知识相比,这种对事物产生兴趣的能力,才能和20年后的未来衔接起来,才是保证孩子在巨变中仍有不断的探索精神,依然具备竞争力的核心素养。
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其创造的巨大动力。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创造出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发明。保有好奇心的孩子创造力一定不差。
《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认为,让人最尊敬的人是那些能够创造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人。
生命中所有的活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创新了,还有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能够灵活应对的能力。因此,相对于了解孩子在学校是否听话、成绩如何,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是否具有创新、创造力。
奇思异想是孩子创造思维的源泉。“五彩树”、“蓝太阳”并不是胡闹,也不是瞎想,这是孩子独特思维的体现。正是拥有这样丰富的想象力,才激发了孩子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人工智能时代,只有创造力才能超越机器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孩子以创新的观点和态度解决问题、适应未来的生活。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会哭会闹,家长也会有烦恼的时候。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不应该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样的宣泄方式是有效的,从而在下一次情绪爆发时懂得处理情绪,平复心情。
学会处理情绪,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康,才能学会抗压。拥有管理情绪的能力,日后即便是处于逆境,孩子也能够转化情绪带来的巨大的波动和伤害,在遇到挫折时,想办法解决问题。孩子的人格才能更加完整,更好地适应未来。
什么是延迟满足能力呢?延迟满足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忍耐力,还是一种权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体现:懂得并能判断出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能获取更大的利益,由延迟满足能力延展出来的选择力、判断力和权衡能力更重要。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小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小托盘里有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让数十名儿童待在里面。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零食,也可以选择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不同的是,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可以得到更多棉花糖。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克制欲望,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奖励。
实验并没有结束。离实验差不多过去20年后,研究人员追踪调查了这些孩子发现,凡是能实现延迟满足的孩子,成绩更好,成年后更加成功。
世界变化很快,所提供的选择也很多。在众多选择中懂得如何取舍,如何权衡和判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让孩子逐渐发展出掌控自我的能力,从被动走向主动,依靠自己不断提升的判断力去实现自控。
稳定将是未来时代的奢侈品。我们并不知道2038年的世界和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模样,我们也不会知道人类需要哪些特定技能。我们投入大量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怎么说英语,到了2038年,AI比人类更精通这些技能。
所以,我们该教给孩子什么?教育专家认为,学校该教“4C”: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创意。广泛地说,就是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让学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心理平衡。
想跟上2038年的世界,人类最重要的是不断重塑自己。因为随着改变的加速,“作为一个人”的意义可能不同。在1848年,几百万人失去了乡间农场的工作,迁移到大城市上班。但他们只要找到工作,就能安稳一辈子。到了2038年,人类可能要面临迁移到网络空间、流动的性别认同,以及计算机植入装置所带来的新感官体验。
打个比方,在25岁的时候,你的个人简介是“25岁女,住北京,时尚业”。到了35岁,就变成“年龄调整中,非特定性别”,到了45岁,就连“约会”和“自我定义”都成了过时概念,只要等待算法帮你找到完美另一半就行了。
未来,无论是个人或整体,人类将愈来愈必须面对新事物,超高智能机器、基因工程打造的身体、能够精确操纵自己情绪的算法、急袭的人工气候灾难,以及每过十年就得换个专业。
“稳定”成为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想让自己还有点用,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过时,只有学习能力可以抵御这种巨变。
学习能力还包括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成长的能力,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等。除外,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孩子,都将会在20年后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
我们先回到1018年,当时的人相信未来不会有什么不同。他们也许会猜想1050年宋朝可能灭亡,也可能发生瘟疫,让几百万人丧命。但就算到1050年,大多数人仍然是农民或织工,预期寿命还是40岁。
所以,宋朝的贫穷人家会教小孩种稻或编织,有钱人家教男孩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三从四德、当个好妻子。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1050年还是很重要。
然而,我们现在完全不知道2038年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人类将如何谋生。我们被大量信息淹没,很多错误的、不重要的信息不仅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还难以判断何者可信。
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家长最需要做的,是教给他们理解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结合点滴信息,组成一个整体的世界观。
听大人的话可能很危险。过去,“听大人的话”是个相对安全的选项,但二十一世纪不一样。你永远无法知道,大人告诉你的到底是永恒的智慧、还是过时的偏见。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科技能帮助你达成目标。否则,科技就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随着科技愈来愈了解人类,我们发现,好像是自己在服务科技、而不是科技在服务我们。这就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一个不容易被控制和支配的人。
一定要跑得比算法更快。随着生物科技和机器学习不断进步,要操纵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和欲望只会变得更简单,于是“顺从你的渴望”就会越来越危险。
要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就必须下定决心、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要知道自己的本质、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
在《今日简史》这本书所提出的诸多建议里,这绝对是最重要的一条:认识你自己。这项建议的迫切性前所未见,因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
你可能听过,有人说这是个黑客攻击计算机的时代,事实上,现在是个黑客攻击人类的时代。
算法现在正看着你,看着你去了哪里、买了什么、遇见了谁。再过不久,算法会监视你走的每一步、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心跳。靠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你的了解只会愈来愈深。等到这些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就能控制你、操纵你,而你无力抵抗。
只有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才能与自己、与这个世界更好地相处,这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来源|中国教育报(ID:Zhongguojiaoyubao)《20年后,这5种孩子将不会被淘汰!你家孩子占几项?这样的孩子咋培养?》《30年后,你家孩子凭什么拼过人工智能?就凭这4点……》
责编 | 陶小玮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