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弃北大清华上川大?学校开设的这门课会诞生更多“李一峰”丨头条

大简 新校长传媒 2018-12-04



近几年来,学校在生涯规划教育上屡有投入,却难从根本改变“总分分配”的思维模式。究其原因,社会、学校、家长与学生各有难处。




2018年的暑期,高考热点比往年都来得持久。


一是新高考政策将于今年九月在第二批18个省市推行,“3+3”模式让考生如何如何选课、选考,上海、浙江的四年试点经验如何与本地本校结合,将成为更多中学校长面临的难题。


二是考生报考志愿再遭诟病。清华教授怒斥各省市高考状元纷纷读商科“向钱看”的言论,并非第一次出现。但在新高考政策下,结合“99%的考生都不清楚自己未来就读的专业”言论,变得尤为尖锐。


三是寒门贵子现象。前有“感谢贫穷”的北大女孩王心仪,后有退学中科大、弃清华北大选川大的李一峰。


这三个话题都指向一个隐忧:少年立志,但十二年寒窗苦读后填报的志愿,有多少是不明其志随大流之选?



李一峰的出名,来自他出人意料的选择:不忘初心,舍北大清华而选川大。毕竟,进入更好的名牌大学就读,才更符合国人对高考的期望。


但与志愿相比,自中科大退学选择复读,才是他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样是国内一流大学,但读了快三年后毅然放弃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选择复读重新开始。


显然他明白,与学校的名气相比,专业,才是决定此后人生的基石。从这个层面看,李一峰比许多同龄人都有着更清晰的人生职业发展规划。



作为学生,什么时候可以入手定制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早在2016年,《新校长》就以专题报道《聚焦生涯教育》里给出了答案:越早越好。


小学开设泛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对一些典型职业做初步了解;中学引入专业体系,通过持续跟踪的心理咨询与建设、个人测评、实践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性格、兴趣、优劣势,对社会做更深入解读,最终制定出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规划。


这是理想的生涯教育——不只为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但现实是,尽管有不少学校都引进了相关课程或工具,设置了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如李一峰这样能对自己未来做出规划选择的学生依然凤毛麟角。即便是他,也是在进入大学近三年后才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无论是如李一峰这样选择从头开始,还是为了一纸文凭在大学混日子到底,都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及早引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避免资源浪费,让学生少走弯路,是新高考政策自2014年试点以来,一直强调的方向。


尽管如此,依然难从根本上改变“总分分配”的思维模式。究其原因,社会、学校、家长与学生各有难处。


社会大环境尚处于摸索阶段。尽管相关部门多年前就提出了“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概念,但除了北京、上海两所城市在世纪初叶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将专业测评和专业人士引入校内,全国大部分地区直到新高考政策正式启动,都没有出台专门的文件和办法,也未将其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师资、课时、教材等方面均无统一安排。而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立的社会机构,也是在新高考试点后进入商业化,与之配套的项目实践体系刚刚起步。


家长本该是最可行的切入点,但受大环境影响,大部分家长都难从宏观层面为孩子做体系化指导,更容易被具体职业的“就业前景”和“阶层发展”诱导。


新高考政策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权,只是封闭的校园环境和繁重的课业让他们更习惯“服从”;身处象牙塔中,对于职业和现状的了解也多来自父母亲戚以及网络、电视传递的资讯,难有同感。


学校面临的困境与学生相似。作为具体执行者的老师,常年囿于教育体制内,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职场、职业的实质性建议;对校长而言,要让生涯教育变成完整的教学规划,必须要有全面改革的魄力。





再难,改革也已迫在眉睫。今年秋,18个省市正式实施新高考政策,与之相关的配套内容亟待上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也许就是高考改革成功的关键。


学生:从学习生涯规划开始


学生可塑性强,未来变动的弹性高,中学期间可以学习生涯规划为主,职业规划为辅。前者包含三个方面:人生目标的确立(我为什么而学?)、目标内容(我可以学什么?)、目标实现的路径(时间管理与学习习惯养成)。


1.目标确立


即便进入社会多年,很多人都不明确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标。指导老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回答几个哲学而实际的问题开始:

“我是谁?”  

“我想让自己的人生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会让我有成就感?”  

“临终时回顾往事,什么事最能让我得到满足?”

这些问题能让人慢慢学会思考,从不同角度审视和了解自己。

2. 兴趣学习纳入规划

按照惯例,进入中学就要放弃文艺、科技、体育等兴趣班,为主科学习让路。但新高考制度下,这些都必须纳入学习生涯规划里。


按照改革纲要,以后的大学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而越早确定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学习就会越轻松自信。

3. 努力的方向与方式


学生职业规划可以是三年长期计划书,也可以是立足一个学期的短期安排。在行动之前,同样要对两个问题做出清晰回答:“未来一学期(三年)我的个人学习具体目标是什么?用哪种方式更能保证我达成目标?”


充分的师生/亲子交流,可以让答案更理性、准确。

如果还没有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方式,可以将计划书做得更细致。如以考入重点高中或者跻身年级前100名为目标,有可能需要列出下列规划:  


“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样子?”  

“我需要哪些科目的特别训练?”  

“我该增加哪些书本知识?”  

“为了学习,需要排除一些人际关系障碍吗?”  

“老师能给我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 


而帮助学生制定规划并督促、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帮助他们梳理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正是学校和老师的工作。


学校:完善理论,与社会合作引入更多实践项目


未来,不只中学的生涯规划课程等将更加接地气,更受学生欢迎;继心理咨询师后,“职业咨询师”这一岗位也有可能成为中学常规入驻的专业指导师。但现在学校应该做什么?


针对已暴露的问题进行解决,是重庆市政协委员、民盟九龙坡区委会主委刘建提出的解决方案。他对部分已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校进行调研,发现三大问题:


1. 课程内容贫乏,只关注与高考填报志愿相关的内容,缺乏对学生性格和兴趣的了解,违背高考改革突出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初衷;


2. 缺乏阶段性,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高度雷同,忽视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无法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 教育形式单一,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和活动课的比例偏低,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这并非个例,新高考带来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大部分已开展的学校多在理论层面铺展开来。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美国中学的课后项目,也许能成为一个研究方向。


和中国一样,大多数高中生对未来人生方向感到迷茫,也不清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己的才能。为此,美国几乎所有高中都开展了课后项目ACE(After-school Program)计划,在每天下午三点放学后,校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参与设计机器人,进行某个科学类方向的研究,学习乐器或者新语言、新手艺,甚至参加学校的课业辅导项目等等。


而这些课后项目不只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业与行为表现,而且通过积极参与课后项目,学生更清楚了解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高中阶段就找到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


18岁的奥黛丽就受益于此。她读于波特兰格兰特高中,因为喜欢数学,一度考虑申请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但这个专业和实际从事的职业具体是什么,奥黛丽一无所知。幸运的是,在她高三时,俄勒冈州引入了一个课后项目:ACE(建筑、建设和工程类)。


这个项目由非营利组织于1995年由纽约市的17家业内公司联合推出。截至到2017年,全美已有1000所高中加入其中。公司方除了让学生学习建筑和设计相关的入门级知识和软技能之外,还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融入进工作环境中获取实际操作内容。


因此,尽管还只是名高中生,但奥黛丽顺利进入波特兰安德森建筑公司做暑期带薪实习,通过加入一个短期项目获取到想要的工作经验,学会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任务进度对整个项目中产生的影响。



一个好消息是,近几年,国内对于职业发展的探索也正慢慢从大学下沉到高中。


许多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平台,通过5-10天不等的短期体验,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体验工作,接受一些职场技能的培训,比如PPT、Excel、演讲等技能,甚至加入一些内部比赛,让孩子在大学前就经历一场小型商赛。


而学校如果能将这些社会资源与自有的生涯教育课程结合,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课后项目体系,着实值得期待。


正如ACE指导项目的项目经理Kristen Kohashi所说:


“如果一个学生进入这个项目,并决定了他们真的想进入这些职业领域,那么这是成功的。


如果一个学生进入这个项目,并决定了他们不想做这些工作,我们也认为这是成功的,因为至少这个学生正在做出一个更明智的决定,清楚地知道他们以后的人生可以少走哪些弯路。”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芬兰一群初中生用创意重塑学校!让好教育来得更快的是孩子

假的“小组讨论”做了那么多年,真的到底怎么做?(附实用工具)

黄玉峰:部编版新教材引发“万言书”,语文究竟应该考什么?


责编丨邹蜜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