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题学生”问题出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问题?

大夏书系 新校长传媒 2018-12-05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学生,也不存在没有问题的老师。重要的是,我们都是在问题中长大成熟的,问题给我们带来思考和磨炼,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资源。




每一个班里总有几个让老师谈之色变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老师往往花费的心思最多,但成效往往也最小。


那么,在老师眼中,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 调皮捣蛋,扰乱秩序

2. 学习跟不上

3. 脾气不好,“玻璃心”


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和前期教养方式的不同,再加上他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控制不好自己。他们的问题行为通常是能力的问题,而不是态度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将眼前看到的杂乱无章的种种问题进行分类:判断哪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改善;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学和生活中通过调整方法进行改善;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路会越走越歪,将来不好收拾。


也就是说,老师在学生的问题面前,先要明确自己应该持有的态度。态度对了,自然就有了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




1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改善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看哪些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改善的。


在众多学生当中,会有一部分“起跑慢”的孩子,他们的视知觉、听知觉、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在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时,就显得比较吃力。


可是问题的原因他们自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如果得不到理解,再加上老师和家长给予的额外压力,他们的日子可就更不好过了。


其中一些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能够抗得住自己这一段“人生低谷”,等过些年走出低谷,就会跟上大家的步伐,甚至还会超过其他人。但也有一些相对脆弱的学生,可能会顺着低谷一直滑下去,认为自己就是笨蛋,即使有能力也没有心劲儿努力了,这样的学生想要被唤醒,就比较难了。


所以对于这一类情况,老师要有等待和包容的态度,不羞辱,少催促,同时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慢并不意味着没有后劲赶超上来。


老师还要有意强调,这样的学生虽然跟别人比有差距,但是更重要的是跟自己比,只要努力就有收获。


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的长处也能够证明学生的价值。例如有一些孩子作文写不好,但是跑得特别快,他们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这时老师就要明确肯定他们的价值。


想要帮助这样的学生,老师可以按照前面提到的许多促进各种能力发展的游戏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也建议家长带着孩子进行练习。


然而关键还是成人要端正态度,不要急功近利,先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关系好了,才会有好的回报,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



2

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的问题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说,原本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因为平时做得太少,缺乏完整的计划和思考,并且没有用心,就不能善始善终。


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学生缺少承担责任的意识,也就是缺乏自我教育能力。这是如今许多孩子身上的共有问题,跟家庭教育与不合理的社会观念有很大关系。


比方说小小的擦桌椅的工作,学生拿一块湿抹布擦,但是抹布蘸水太多,擦得桌椅湿湿的,一坐下来就把自己的衣服弄湿了,于是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过程,发现抹布要拧干一些,这个任务才能完成得更好。


承担后果本身对学生就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学生需要经历事情发展的完整过程,看到错误和不当的后果,主动反思,才会想出办法做得更好。


学生在其中学会的并不仅仅是擦桌子,而是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好一件事情。没有这种训练,缺少自我教育能力,这才是学生身上真正的问题。


这需要学校、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转变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会承担责任。有责任意识的学生,随着慢慢长大,就会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差,成绩自然不会差。




3

过分依赖外在评价

缺乏客观自我认识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老师的疑问也是针对孩子的一些具体表现,比方说在同学面前哗众取宠,扰乱课堂或集体活动的秩序;或者脆弱易怒,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和别人相处。


其实,在一些“好学生”身上,“玻璃心”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这是因为家长和老师都只看到他们学习成绩好这一优点,他们只得到单一的评价,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客观。


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比较差,过于依赖外在评价,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


例如,故意违规和挑战权威的孩子,其实有着非常强的表现欲,表现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太明确自己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之前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和约束,他们就会去尝试各种方法,还会误认为同学们的哄笑是对自己的肯定,教师的管教是对自己的关注,因而乐此不疲。


而脆弱易怒、不合群的学生同样是太过依赖外在评价,之前只习惯接受积极评价的孩子,当在集体中没有受到重视,或者得到了自己不满意的反馈时,就会非常受不了,但又不知道怎样排解心中的积郁。这样的学生想要了解自己,想要被集体和他人接受,但是没有找到好的渠道和方法。


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当不希望孩子做出不好的表现的时候,要让他体会到怎样表现是好的,而且让他真正尝到甜头。


比方说让爱表现的孩子表演课本剧,为大家说相声,排话剧。让敏感又缺乏社交技巧的孩子多参加劳动,引导他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比方说,有些不善于交往的孩子,都不知道同学们叫什么名字,如果教师让他承担起发作业本的工作,为了完成任务,他开始叫出同学的名字,并且敢于和同学说话了。教师还可以安排积极活跃、交际能力强的孩子带着不善交往的孩子一起玩儿,一起完成任务,效果也比较好。


班集体要有多种合作型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协商。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弱项,看到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不便,也看到自己能够为他人做出的贡献。


一个人只有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才会比较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因为他更明白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




4

正确理解和处理“品德修养”问题


我们老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道德问题,因为教育应该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品德修养的问题。


小学生的是非观念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外界的影响显得很重要。但是从前面提到的几点来看,小学生的许多“坏”表现,背后的动机主要不是道德的问题,而更多是能力的问题、情绪情感的问题和行为习惯的问题。


因此,我们建议老师在规范学生行为的时候要一码归一码,即理解学生的能力不足,共情学生的情绪困扰,也要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并且要让他明白做错事情的后果。


例如,张三喜欢李四的铅笔,就偷偷拿去用了,李四发现后就打了张三。老师在这里要告诉张三:你喜欢那支笔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那是别人的东西,不经允许不能拿。你必须控制自己,控制住了就是你的胜利。


老师要告诉李四的是:你的笔被拿走了,你很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打人是不对的,你必须控制自己,控制住了就是你的胜利。


而对于这两个学生来说,要告诉他们:如果你们互相说出自己的需要,让对方明白,并且做好协商,就不用偷,也不用打;你们会成为好朋友,互相帮助,一起做一个人无法做到的、更令人开心的事情。


我们老师还需要弄清楚这样一个逻辑,即让学生明白,他们做错事的后果是事情本身出现的后果,而不是老师的惩罚。否则,学生的逻辑会混乱,反而影响他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和修正自己。


比方说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后果是第二天失去课间玩耍的机会,补写作业,而不是被老师训斥羞辱,再请家长训斥,并且再罚抄写两页生字。


其实,学生在进入少年期之后逐渐出现的道德问题,包括校园凌霸、虐待弱者、冷酷无情等现象,往往是因为他们受到了老师或者家长等成年人的影响。这些成年人不知道该怎样去爱这些孩子,也没有让他们真正学会怎样去爱。这一点我们老师要反思。




5

来自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


如今许多学生来自离异家庭、留守家庭、隔代养育的家庭,孩子情感有缺失,进而产生很多问题,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曾经有一位老师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她的一个学生原本学习生活都还正常,但父母离婚后,他的父亲为了表达对他母亲的不满,不让母亲与孩子见面。在父母之间的纠葛中,孩子变得越来越恍惚,开始不听课,不写作业,期中考试时,成绩也一下子下降很多。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需要做的是:先不要忙着抓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必表现出太多的同情怜悯;而是让这个学生在学校和伙伴尽情地玩耍交流,在活动中让他承担重要角色,让他感觉到自己被同学、老师和集体需要。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或长辈之间的情感纠缠,对于孩子最大的伤害其实就是降低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父母或长辈虽然表面上在抢孩子,其实本质是在争抢自己的权利,而孩子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表面的宠爱,内心感受到的却是自己并不重要。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重要时,就会对自己放弃要求,而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就会很容易放弃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外在要求“治标不治本”,而帮助孩子重拾自己的内在价值感,才是抓住了关键。


学生父母或长辈的家务事,老师是管不着的。但是在班集体中,老师可以营造有吸引力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找到归属感,让他觉得每天有同学等着他一起分享笑话和游戏,老师等着他来帮忙拿教具,早自习需要他来领读,新排的话剧里的男二号非他莫属等等。


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这种内在的力量就可以帮助他走出父母或长辈之间的争斗给他带来的情感低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师为学生做的其实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深远。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学生,也不存在没有问题的老师。重要的是,我们都是在问题中长大成熟的,问题给我们带来思考和磨炼,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资源。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xinxiaozhang@dett.cn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无规矩,不自由:美国幼儿园这样树立规则意识

跟孩子对话前,不妨先看看这本书

每个孩子都有着神奇的感受力,最好的教育是“相信”


来源丨大夏书系,选自《读懂小学生:给小学教师的建议》

责编丨邹雪平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