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在重建与重塑中不迷失于“未来”?

沈祖芸 新校长传媒 2018-12-03
第 031 篇

如何才能让我们在教育的重建与重塑中不迷失于“未来”?紧紧地抓住教育的“本来”!



1

教育与技术的赛跑


每天铺天盖地的教育公众号都在“追逐”着未来——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新型学校的四处崛起让教育工作者莫名地陷入了“我会被取代吗”的恐慌之中;自从学校围墙被一个叫做Wi-Fi的扇形logo强行攻破后,教育工作者们又整天身处“习惯了确定性的自己与常态的不确定性时代”间的角力。

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努力分析着教育的未来走势,提供着各种应对良策,甚至举办名目繁多的培训论坛来帮助教师“应该怎样”,但是我们似乎总有种被未来牵着鼻子走的被动感,累到气喘吁吁,仍然腹背受敌。

换一个角度吧,暂时搁置一下未来,读一读那些历经百年的教育经典名句——

“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拥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为什么教育家们的金句能够穿越时空为我们应对未来挑战时所用?因为他们揭示着规律,始终走在教育的“本来”之中!

纵观人类的文明进程,不难发现教育和技术始终处于赛跑之中(见下图)。 

 


十八世纪的英国,蒸汽机的出现就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当时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等人文社会课程显然无法完全适应对世界的探索与发现,科学课程由此诞生。

十九世纪,电动机深入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发现不去学校进行系统地学习同样无法应对未来。培养年轻人从事制造业工作成为焦点,教育也因此从小众精英走向了大众化。

今天,摆脱各种束缚走上前台的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远远超出上两次技术进步,教育再次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20年,60%的职业工种会消失,因工业社会而成长壮大的学校教育又该如何面对越来越常态的不确定性?

此时你是否已经发现,在教育与技术的角力中,始终凸显着一个推动人类进程的关键成功要素:学习。教育在“挑战-适应”中创造着一部“人类学习史”。

“学习”就是教育的本来,人不断成长的本来。只有始终站在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始终葆有并扩展人生而有之的学习力,才能让自己面对任何纷繁的场景、潮流时不仅不被迷失,反而能真正识别、判断价值为我所用。



2

回到“本来”,找到教育发展的原力



教育工作者如何适应“不确定性”?用“越未来越本来”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组织、学科和学习。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百变不离其宗的核心策略。

什么是学校组织的本来?这让我想起乐高的故事。

诞生于1932年的乐高是世界第一大玩具公司,主要产品是是拼插式塑料积木。它与传统木头积木相比,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积木和积木之间可以接合得非常稳定,孩子可以任意搭建、拼装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使得积木第一次有了延展和扩张的可能,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电子游戏来了。与电子游戏相比,乐高积木一下显得没那么酷了。怎么办?乐高选择自救。

先是扩张产品线。1990年代后期,乐高生产新玩具数量是原来的3倍,平均每年增加5个新产品主题;然后是开放式创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培训教育中心;再然后尝试颠覆式创新,乐高也开始涉猎电子游戏,还搞起了乐高主题公园;除此之外还转型教育产业,拍电视剧,甚至开发儿童平板电脑。

结果无一例外,这些尝试全部失败了。到2003年年底,乐高负债高达10亿美元,眼看就要面临破产。

后来乐高是怎么起死回生的呢?很简单,回到本来。乐高的本来原力就是拼接技术。粗看的话,塑料积木的拼接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能不能做到让两块积木拼接时,需要的力量恰到好处?力量少了拼不上,需要的力量太大,孩子们又无法拆开,这就需要达到毫米级的精确程度。

乐高每分钟生产10万块积木,一年生产550亿块积木,这种精确度是否能确保在每一块积木上始终如一?生产这么多的积木,它们是不是能够在每周二下午5点准时到达沃尔玛的仓库?除了要确保积木能够准时到达,还要弄清楚最佳的生产地在哪里,合理的库存是多少,合适的采购成本是多少,等等。

围绕拼接技术演化出来的商业系统和商业模式的管理,才是乐高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乐高后来又重回了世界第一玩具生产商的宝座。



从乐高的案例回到前面讨论的问题:学校组织的本来是什么?原力在哪里?

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常常思考:今天的学生为什么要坐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可以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什么?找到学校教育的“原力”,发挥组织对于每一位师生的发现、支持和选择力量,让学校不断成为激发人、成就人的场所,这样或许我们才不会被“未来”牵着鼻子走。

关于学科也是如此。我们深知,今天的学生在中小学校接受的教育,本质上根本无法培养他们去积极迎接在过去20年间迅速发展起来的创新经济。我们的学科学习方式依然停留在1893年的模式——通过讲解细节知识内容,让学生经受寒窗苦读的磨练,以排名来进行优胜劣汰;然而,21世纪需要的学习模式是什么发现热情和坚定目标、培养关键技能并且始终受到内心动力的激励这样的学习模式其实更加需要我们去思考学科的本来。




3

回到学科的本质


什么才是学科的本来呢?让我们以中国自认为最擅长的数学为例。

长期以来,作为数学大国的我们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无非是记住初级计算过程并且通过加深难度反复训练,告诉及背出隐含规律的公式并动手进行计算,不断提高速度和准确率,最后在时间压力下高质量地完成解题任务获得高分,以此证明自己的数学能力很强。

然而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80%美国成年人从来不会运用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以外的数学计算,4/5的成年人一生所运用的数学计算水平都超不过六年级小学生。

21世纪所需要的决胜未来的数学技能是什么?

对问题的深刻认知以符号形式对问题进行建构和表达;凭借创造力去解决真实问题;自主识别并运用规律;熟练使用可以找到的计算资源;对一次通过的结果进行批判性评估;估值、统计与决策;对复杂量化信息进行交流并提出问题……

你看,所有这些技能都是数学的“本来”,数学的诞生原本就是带给人乐趣和享受的,如同在阳光灿烂的春日里开着跑车驶向田间。然而,今天的我们却在让孩子反复练习换挡和倒车。

其实,无论学习方式或资源如何花样繁多,实际上学科学习就在于基于“大概念”,回到学科的本质上来。什么样的方式能让我们走近学科的本质,能让我们看到学科的全貌和体系结构,那么一路行走的沉淀就叫做学科素养。


4

学习的关键标志:回到学习的本来


最后,什么才是学习的本来呢?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更无法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并不知道学习知识的意义是什么。当他们长期找不到意义感的时候,支持学习最重要的兴趣、热爱、动力、意愿也就无从说起。

同样的,当下非常流行的STEM跨学科学习、PBL项目式学习,包括最近正热的编程教育或设计思维培育等等,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你只是跟风去追求表层现象,那么就一定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拉郎配似地让多门学科的教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协同合作,不管他们意愿如何、认知多深,反正一起来尝试一节课,学生配合得好的话,那就可以展示公开课了;

一边无奈地说着基础型课程动不了,就在选修课里拿出一两节探索项目学习吧,一边又因为学生动手做之后与常态课程不一样的状态表现而自认为已经实现了项目学习的效果,一旦细究关于PBL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时,却又会产生一堆深埋心底尚未弄明白的问题;

很多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兴建编程专用教室,却未曾想过编程教育背后的长远意图……

我们很少去思考,一所学校要真正展开这些“潮流”需要怎样的组织结构,需要改变什么样的底层代码,追赶这些潮流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一个高控制的科层制的学校组织,是很难发现和尊重每一个人真正的潜能的;一个在生产流水线上搬运知识的非学习型组织,是很难想象学习一旦展开,课堂该如何让每一位师生完全不一样的节奏、方式、风格得以释放并产生效益的。因此,是不是叫STEM、PBL这样的名称并不重要,是不是跨学科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改变了教学方式?我们是否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识别是否发生学习的关键标志就是回到学习的本来——元认知。面对“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我们是否启动了学生的自我系统,是否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愿不愿、能不能学,进而自我规划学习进程、自我评估学习水平、自我调适学习策略、自我反思学习成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为自己的学习而负责,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用“学习力”让自己走向更丰富、更适应、更美好。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时代,无论它带来了多大的不适感,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领略了种种可能性和自身蕴藏的无穷潜能。在这个时代,所有行业、领域几乎都值得重做一遍,因为它需要展开顺应时代发展的底层重建。


如何才能让我们在重建与重塑中不迷失于“未来”?那就只有紧紧抓住“本来”。技术再智能、社会再创新,都是为了让我们不断超越、持续成长,如同教育的本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



特约作者

沈祖芸

独立教育媒体人、上海教育杂志社原副总编辑。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学校会议这样开,人人都喜欢

学生眼里的点滴小事,正是校长的头等大事

鲁迅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藏着最好的童年生态


责编 | 邹蜜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