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们的“立规成习”经常在低水平重复?

水寒 新校长传媒 2018-12-05

水寒,中学语文一线教师,“水寒说语文”公众号唯一原创作者。以“读诗书,羞为名,耻为利;诵经典,出于口,入于心”自勉,长期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立规成习”这个词对于身处教育领域的老师和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熟悉到熟视无睹,习焉不察。


但对教育领域外的人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简单说,所谓“立规成习”就是建立好班规、校规,并且不断训练学生遵守这些规定,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作为教师,身处教育领域之中,我一直觉得立定一些规矩,培养一些良好习惯,正是不断促进学生成长的必需。因为习焉不察,所以就从没有觉得这个说法或者做法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但今天,偶然间听到初三和高三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分享的老师都提到了立规成习,认为这是最值得分享的宝贵经验之一。


但在分享老师举例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诸如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和课间操、注意仪容仪表、按时高效完成作业等等。我在听到这些时不觉凛然一惊,因为我儿子在上一年级,学校老师也在不断强调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时,一个问题跳入我的脑海:立什么规?成什么习?从小学到高三都在干同样的事,对吗?


作为老师,我们能够感受到抓与不抓的差别,抓得紧与抓得松的差别。而且,也正因为感受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在各种关于教育的总结中谈到立规成习抓得好,见成效。



但紧接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规”是立下了,而且在特定的时间内因为狠抓,也见到了效果,但是“习”真的养成了吗?恐怕未必,如果真的养成了习惯,那么我们就不至于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从小到大都在反复做同样的事了。


再往前追溯一下,不同阶段都强调的同样的“规”,养成同样的“习”,那成长从哪里体现出来?是不是不同阶段应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呢?


中国最早的教育著作《礼记·学记》中说: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每年都有学生入学,隔一年就做一次考察。第一年考查学生点读经文的能力,辨别学生的志向;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重视学业,热爱集体;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学习广博,亲近老师;第七年考察学生讨论学术水准高低,选取学友的良莠。达到目标,叫作小成。第九年做到学识通达,触类旁通,坚强自立而不违反师教,叫作大成。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八岁的孩子,上自王公的子孙,下至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待孩子长到十五岁,则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和其他儿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连同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教学的内容是穷尽事理、端正本心、修养自身、管理人的原则和方法。


从这些经典教育论述中可以看到,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立规成习这个事儿在不同阶段强调同样的“规”,要求养成同样的“习”,一定存在问题。


这不是说不迟到不早退、认真高质量完成作业等规矩不重要,只是这些规矩不需要养成习惯。而我们立下“规矩”和养成“习惯”,应该是一个叠加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在“不忘初心”的情况下,在更高的阶段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但为什么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立规成习”经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呢?都到高三了,还要教学生们如何看标志在楼道里右侧通行,免得互相挤碰,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表层看是“规”虽然立了,但“习”并没有真正养成,所以不得不重复。深层原因何在呢?



我讲一个最近看到的故事。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参加全国军事鉴赏月的活动时发表演讲,一群来自军人家庭的小孩子站在彭斯的身后。演讲结束后,彭斯说:“非常感谢大家!上帝保佑你们,保佑这些可爱的小孩子!”画面显示彭斯演讲时动作幅度太大,不小心碰到了身后一名男孩子的脸。


小男孩无端受到“袭击”后,死死地盯着副总统,坚决要求副总统对他道歉。后来麦克风不小心捕捉到小男孩的声音,只听他说道:“你欠我个道歉!”


但是彭斯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转身和孩子们拍手拥抱就是没注意到这个小男孩。小男孩不放弃,紧紧跟在副总统后面直到彭斯认出他来。彭斯最终向小男孩道歉:“很对不起你!我是无意碰到你的脸!”    


最终小男孩接受了彭斯的道歉,两个人握手言和。




换一个场景,在某些地区,那些接受领导慰问的孩子会要求领导道歉吗?或许不会,因为微笑还来不及,感恩还来不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不是平等,而是听话。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对权力的敬畏,而不是对规则的敬畏。


由此,我们不难判断,“立规成习”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教育重在“育”,而不在于“管”。这个“规”不是外在的我们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规”,而是他从内心里真正接受的“规”。惟其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在立规成习这件事上做低水平的重复。


如果再说得更深入一点,在“人之为人”这个问题上多琢磨一些,多下一些功夫。比简单狠抓“立规成习”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


THE END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xinxiaozhang@dett.cn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复旦学霸致学弟学妹:开学为什么值得期待?

那些玩着手机长大的孩子,真的“会”上网吗?

离了手机,你的孩子还会学习吗?


来源丨水寒说语文(ID:shuihanshuoyuwen)

责编丨邹 蜜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