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女的长发妨碍教育什么了?

李镇西 新校长传媒 2018-12-03


第 032 篇


惟有具备自由意识的学生,才能成为明天的公民。




女儿一上初中,就遭遇了“剪发”危机。


女儿出生开始就留着长发,长发更符合她的个人气质。进入初中后,学校要求剪发,因为她学舞蹈,秀发幸免于难,但是一想到读高中后,这一头秀发绝对在劫难,我不禁心如刀绞……


关于长发“一刀切”的硬性规定,至今搞不明白:长发与思想品德有什么关系?


或者说,长发与校风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的教育连少女留长发的自由都不能容忍,“教育”出来的学生他们还能容忍些什么?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只有教师自由而没有学生自由,前者往往建立在对后者的侵犯上。这种侵犯往往教育者和学生都浑然不觉,而“长发一刀切”只是其中一个小小例子罢了。



其实,在中小学,学生的自由空间是相当狭小的。多年来,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接受得最多的教育是:“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已经不知道自己应该拥有哪些自由,习惯了种种“不自由”。唯唯诺诺的顺民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为了避免误解,我不得不重申: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遵守法律和必要的规章制度,与自由一点都不矛盾。我们所提倡的给学生以自由,绝非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


但是,学校的任何规章制度都必须是合理的,这个“合理”就是不能与上级的同类法规相矛盾,更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女生剪发”的规定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它与国家教育委员会1994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例》相悖――该条例在谈到学生仪表时,是这样规定的:“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烫发。”


再举一个例子。


在不少学校,一些班主任出于对学生的关心,不准学生写信,甚至私拆学生信件。


我曾收到一封中学生读者来信:“我对老师压制我们的通信非常气愤。我喜欢交笔友,收到的信就比较多。开始,班主任只是劝我少写信,后来,他就开始扣压我的信件。第一次发现他扣压信件,是上学期期末时,我去办公室交作业,偶然发现他半开着的抽屉里竟有我的一封信!顿时,他本来还算高大的形象一下崩塌了!”


尽管绝大多数教育者是尊重学生精神世界的,而且,我们也丝毫不怀疑,即使对于干涉学生信件的教师而言,他们也的确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关心”、“爱护”不但违背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这些起码的教育原则,而且剥夺了学生的通信自由,侵犯了学生受法律保护的神圣权利。



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然人格萎缩,而且成人后也很难尊重别人的自由。


如果说生活领域可以分成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那么教育的实施则主要在公共领域。所谓“私人领域”,则指公民那些与公共事务无关的活动范围,如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到什么地方旅游、喜欢唱什么样的歌曲等。公民的个性主要在这个私人生活领域中发展,别人无权干涉。


虽然人总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但自然的影响与强行的干涉不是一回事,自发的模仿与“必须这样不能那样”的命令也不是一回事。


所谓公民个性,就是指由这种个人自由选择并稳定下来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态度、娱乐休闲方式等组成的综合结构。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也就是指这种私人生活领域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


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正是挤压着属于学生个人自由的“私人领域”:除了上面提到的女生留长发和通信自由,另外在诸如课外阅读、听流行歌、安排自习内容、穿什么衣服等等方面,教育现在是不是干涉得太多了?我们能不能让学生拥有私人空间?


给学生以自由的精神天空,其意义不仅仅是为明天的更加健全的民主社会造就现代公民,还关系到民族是否真正具有创新活力。创造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共识,但并非所有教育者都认识到创造力与思想自由的关系。


严格说起来,“培养创造力”这个说法是不妥当的,儿童天生就具备创造本能与潜力。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渐渐被压抑乃至扼杀,于是,才有了“培养创造力”之说。有鉴于此,我更倾向于用“尊重并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说法。


毫无疑问,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


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我们过去的教育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



以语文教育为例。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惟师是从的思想专制——


学《孔乙己》,只能理解成是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只能理解成是朱自清对“四一二”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学《项链》,只能把路瓦栽夫人理解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典型;


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学生往往会习惯性地写老师,多半把老师比作蜡烛或春蚕;写《在升旗仪式上》,学生往往先写“朝霞满天,红日初升”,然后是对革命先烈的联想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最后想到“神圣使命”;


写景,只能是借景抒情;写物,只能是托物咏志;写事,只能写有“意义”的事;写人,只能写“心灵美”的人……


在如此“崇高”、“庄严”的“语文教育”下,学生的心灵已被套上沉重枷锁,哪有半点创造的精神空间可言?


也许这种“奇怪”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


因此,所谓“创造精神的培养”,首先是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被解放的心灵有着无穷的想像力:


“大海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雪白的浪花就是那数不清的羊群。”“月亮哭了,泪水化作了星星。”“雨,是出走的孩子,它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诉说着天上的故事。”


读者能相信这些诗句是我班成绩并不太好的学生写的吗?其实,我并没有给他们讲诗要如何写,只是让他们自由想象。于是,属于他们年龄的诗句便流出了心灵。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当我们无视学生的潜力,把他们当做“低能儿”进行“培养”时,学生的表现也许让我们不甚满意甚至失望。如果充分信任,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令我们惊喜。


陶行知先生曾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视为“民主学校”的条件之一,为此,先生曾大声疾呼:


“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


惟有具备自由意识的学生,才能成为明天的公民;人人都拥有自由思想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由拥有自由心灵的公民所组成的民族,将是一个永葆青春而不可战胜的伟大民族!



特约作者

李镇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成都市武侯区新教育办公室负责人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xinxiaozhang@dett.cn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更多“专栏”文章 

李镇西:教育如何从根源上铲除不平等的土壤?

如何在重建与重塑中不迷失于“未来”?

学校会议这样开,人人都喜欢


作者 | 李镇西

插图 | yuugi83

责编丨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