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学校建设怎样由虚转实 | 峰会纪实

未来学校装备 新校长传媒 2020-09-01

2018年9月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位参会老师齐聚海南生态软件园,共同参与“技术赋能与学校潜能——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


第一天共有10位嘉宾做出关于“未来学校”使命特征与学习方式两大版块的分享,满满的干货让参会老师们大呼过瘾。现在小编就带大家再来回顾一下今天的精彩内容!





开幕致辞


未来学校建设怎样由虚转实?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 )


尊敬的杨总,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参会代表,新老朋友们:


上午好!


欢迎大家光临未来学校整体建设海南峰会,也感谢各位专家今明两天精彩的内容准备。同时我要代表主办方,感谢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南微城未来学校提供便利条件,在一片未来城市的前沿设计和建设热土上,讨论这样一个全球教育领域的前沿话题:技术进步该如何赋能于学校。我相信海南生态软件园以及微城未来学校的规划与建设,也会对全国各地的走在创新引领区间的学校教育新生态,产生启发作用。


大半年以前有幸来到过软件园,当时就被这样一个集我们理想中的产业资源、生活形态、工作模式、学习方式于一体的“生态微城市”的规划建设深深吸引了。


我在思考,一所好的学校,是不是也应该集我们理想中的生活、工作、学习、资源于一体呢?


那么这样的学校究竟该怎么抵达呢?尤其是,我看到中国居然有这样一个地方,正在建设一所真正的“未来学校”,而且它的前期居然已经规划了一座未来气象的“微城市”,第一次听到这个计划的时候还是很激动的。


这里几乎集中了一所未来学校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前提基础,高端的产业布局,智慧的城市生态,宜人的居住与休闲环境,融合互联网精神的多元文化,既根生中国文脉,又放眼全球资源……他们希望办一所完全没有围墙的学校,一所站在全球最顶尖位置、完全回归人的发展规律的学校,这让我想到一个教育真谛:真正培养一个好学生,必须要“举全村之力”;而在这里同时还可能做到的是,真正孵化一所好学校,他们在“举全城之力”。


所以我们特别邀请各位专家、各位参会嘉宾来到海南,举办首届“技术赋能与学校潜能——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就具有标志性意义——站在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上,我们知道,“未来已来”,超越传统教育的、更高维度的未来学校建设,不仅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变革力量的共识,甚至已经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2014年的第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蒲公英教育智库在中国大陆率先发出未来学校建设的呼吁和构想。观念启蒙的几年过去了,教育走向技术联动的未来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未来学校在中国教育界已经成为热词;但是,未来学校也很大意义上成为了虚词。


我们的讨论总是轰轰烈烈,学校的实践却多数虎头蛇尾;智慧的装备上马轰轰烈烈,教学与管理的运用却在很多学校冷冷清清。更多的学校技术运用缺乏系统设计,缺乏实操培训,更缺乏教师积极的参与和实践,大量的设备流于摆设……


所以本次峰会,我们相聚在这里,试图追问突破学校技术困境的解决方案,讨论未来学校建设怎样“由虚转实”?


这次两天的峰会,近20位参与分享的理论与实践专家,将会从不同的维度,为我们带来最新的思考与务实落地的案例。我借这个机会,也就“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向各位参会代表提三条建议:


第一,遵循一个原则:激活师生的参与。


我们都知道,每一场技术进步,永远是在人的运用中才能获得改变现实的力量。所以对于未来学校建设而言,软件比硬件更重要。在拥有基础硬件配置的前提下,学校必须加大设备与学校管理功能、学习方式、学科与课程、空间与环境相匹配的整体设计,注重完善技术与人的培养目标、教师的考评目标、学校的运营目标相匹配的校内机制,由此才能激活教师的行动力,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第二,信任一个方法:先开枪后瞄准——就是马上干起来。


一切成功的变革从来都不是蓝图画完以后,条件齐备之后才一蹴而就的。对于大多数学校,我们没有系统性整体建设的条件,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找一个支点,切一个小维度,发现一两个班级,动员三五个教师……只要有一个大目标的初步构思,给这几个老师心中装一个大方向基本正确的罗盘,就立即开始。


这个过程学校教师再经历培训式改进,“工厂式”改进,内涵式改进,机制化推广……最后让一个个小维度的项目迭加嵌套成为学校整体优势,让专业社群效应推动成为学校教师群体的习惯性创新……


最后是切换一个重心——就是校长、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重心要更多地面向技术驱动下的学校可能。


其实放眼中外,学校智能化进程,永远是“一把手投入,一群人专注”才能获得足够的动力,中国的学校管理者要把这件事放在和课程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课程结构,也关乎我们的思维方式、组织形态、学习方式、资源基础……从根本意义上,它关乎的是我们这一代学生在未来二十年的生存与发展可能。


但愿这两天的讨论,能帮助我们走向更加务实的未来学校整体建设!


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提前祝各位中秋圆满!阖家幸福!



致辞


中国心  世界人


▲杨淳至(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校长、老师、教育局的领导们,大家上午好!


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也特别感谢蒲公英的李总和各位业界来宾来到园区,提供我们一个向业界学习交流的机会。


海南生态软件园是海南发展互联网产业主要的载体和平台,在规划产业时,我们发现大城市高昂的房价、产生的雾霾、拥挤的交通,每天花三四个小时挤地铁,超高的时间成本变成城市发展的痛点。


而这些不足正是我们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提出打造一个“基于技术驱动的未来城市生活新模式”,提出“创业的终点不止成功还有幸福”,十五分钟步行距离范围,把工作、生活、休闲娱乐融为一体,让在这里工作的人事业、家庭、健康得到有效平衡。


所以我们提出“美好新海南,幸福微城市”的园区建设愿景。而“幸福微城市”里,教育是非常关键的组成。我们办Ischool的最初想法是作为入园企业员工子女教育配套,把人留下来。


但随着对行业了解加深,和很多学校接触交流,我们发现传统教育还面临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做一个配套,而是应该为基础教育创新做点事。


做教育我们是门外汉,今天我从教育外围把我们对教育对学校的现有认知跟大家分享。首先,教育也要“目标牵引、问题导向”,我们需要思考今天我们的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有四点。


第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二,今天中国越来越强大,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未来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全球视野的人才;


第三,今天中国改革走入了深水区,社会各种矛盾也越发突显,我们需要一批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人站出来;


第四,科技日新月异,可以说人工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应试型”、“记忆型”的人才需求已满足不了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能力更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我们也深刻感受到超强的终生学习能力是人才评价的重要维度。


目前教育面临一些问题,我个人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教育评价体系,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曾讲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我认为非常重要,因为人才评价体系不同将直接导致教育指挥棒不一样。


第二,办学体制机制,我和一些校长交聊,很多校长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非常好的梦想,但基于体制机制约束,没有办法去实现。


第三,尊师重教的社会共识,今天尊师重教更多还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如何把“尊师重教”形成社会共识,让老师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应有的社会价值认可,非常关键。


第四,学习原动力,我们小时候努力学习是为了改变生活,今天大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我们如何去激发孩子学习原动力?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教师,就是师资队伍。


我们办的这所学校不仅仅是找一个名校挂一个牌子,而是原创一个学校,就叫Ischool,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类似于苹果手机颠覆传统手机,我们认为,今天需要来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我们提出Ischool这个学校名称,希望重新定义未来教育。


我们提出培养“中国心,世界人”。如何实现?


第一,投资十八亿元建设一个自由、开放、田园式的生态学校。


第二,师资是关键。很多校长跟我讲,今天很多老师甚至师范院校毕业生当老师的人数在减少,今天大家都说教育很重要,都说尊师重教,但是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愿意投身这个事业?根本问题是什么?我觉得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谈教育变革也好,谈尊师重教也好,都是一句空话。


当然,我认为做教育一定是有情怀有梦想的人才能干好,我们不是简单追求高收入,而是体现对老师价值的认同尊重。所以我们对于老师评价体系、薪酬体系、职业成长全方位有整套创新机制,希望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Ishool 2019年开学,在2017年我们就招老师派到北京市十一学校去培训,可能很少有新办学校这样投入。


第三,构筑学校、教育研究院、科技公司“三位一体”教育平台。


教育研究院为学校提供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科技公司用科技赋能教育,科技是一种手段,让精准教育,个性化教育做得更到位,但教育的关键还是学校本身,最核心的还是老师。


我们将利用园区产业平台资源优势,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师合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赋能教育,让社会资源有效进入教育。


课程体系方面,以北京市十一学校为基础支撑,采用小班教学、项目制教学,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融合,构建分层分类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将整合科技龙头企业资源开设“企业课堂”,让社会先进认知,启发孩子面向未来的思维。


教育部鼓励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我认为当下很难招到大量优秀的人工智能老师。今天科大讯飞的高管也在现场,这些优秀的人工智能工程师第一选择倾向大多是进大公司,我们推动校企合作,比如科大讯飞、百度等等可给我们Ischool捐赠教师,不仅捐赠硬件,还有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到Ischool上课。


创立“国际盟校”,链接芬兰、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国际名校资源,开设“国际课堂”及开展深入的师生国际游学和交流,开阔孩子全球视野。


携手著名学者、科学家、企业家等园区合作伙伴,设立“名人讲堂”,让正面的榜样力量,激发孩子学习驱动力。


同时,我们搭建互联网平台,一方面让优秀的师资资源不仅为Ischool服务,为海南服务,未来能够为全国更多的学校进行服务,通过互联方式让优质资源得到共享;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把互联网名师,社会名师等聚集到平台上,构建一所开放、互联、硬件没有围墙,资源没有围墙,思维没有围墙的未来学校。


最后,我们要创新办学的体制机制,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创新商业运营模式,不是投入大就意味着收费高,我们的学费一定不能很贵,这样的学校如何办下去,我们有公办学校没有的体制机制,我们也没有一般民办教育机构对财务的追求,同时我们有对教育责任、使命、情怀,所以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办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未来学校。


我们欢迎在座的各位专家为Ischool,为这所未来学校出力献策,也非常欢迎对教育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情怀、有梦想同时还要有一定牺牲精神的各位校长、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加盟到Ischool,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教育变革踏踏实实做点贡献,谢谢大家!


板块一

未来学校的使命特征



重塑人类的尊严——未来学校的当下使命


▲丁书林(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


丁书林提出,“重塑人类的尊严是未来学校的使命”。


他从“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区别”、“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未来学校的基本形态与特征”、“重塑人类尊严的价值与意义”四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讨论与阐述。


其中,丁书林特别对于未来学校的基本形态与特征做出细致解读:

1、学校是一个开放的有机体

2、网络学习空间与实体学习空间的混合

3、拼图式学习成为一种主要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未来的学校是一所尊重生命、敬畏学习的学校!



面向未来,构建开放的互联网+智慧校园



▲赵海涛(人大附中信息中心主任)


从互联网思维下的学校变革点到开放的“互联网+智慧校园”系统搭建,人大附中一直在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尝试。


人大附中信息中心的赵主任特别介绍了搭建互联网+智慧校园的具体实施步骤:

1、成立学校智慧校园工作小组

2、进行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

3、建立面向未来的组织架构设计

4、做以人为本的民主化决策

5、基于数据的科学化管理

6、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教育产品

……


按照上述步骤,人大附中在分工合作、分步实施的过程中,让学校成为一所“开放、包容、民主、科学、创新”的互联网+智慧校园。



人工智能+大数据驱动个性化教育的

教学实践



▲丁鹏(科大讯飞教育副总裁)


长年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研究的科大讯飞,这些年一直在主导以教师为主、AI为辅,课内外双主方式的助力个性化教学模式。


丁鹏带来了科大讯飞对教育的最新研究,介绍了用作实时语音记录的讯飞听见、拥有多种语言与方言识别能力的翻译机、能够对中英文作文评比的评测机器等。


另外,丁鹏还带来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在学校教育里的诸多案例,将如何用人工智能的方式,精准教学给老师,个性化学习给学生的方法做了细致阐述。



“全员在线”重建学校教育生态



▲徐青(常州北郊小学校长)


常州北郊小学的徐青以北郊学校学生、家长、老师的真实案例分享生动地展现如何在教育上进行“全员在线”。


他们以文化为链接,用校内课程与线上课程相结合的模式,让现实的人和虚拟的组织对应连线,完成各自赋予的不同教育任务。


在近十年的实战经验里,摸索出了正面管教、融合教学、互+课程这三大教育法宝。也通过评选“北郊好家长”、北郊“四有”儿童等方式,让家长和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版块二

未来学校的学习方式



未来学校的心法和招法



▲舒大军(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创校校长)


什么样的心法,才能帮助学校走向未来?什么样的招法,才能帮助学校走向未来?心法“如如不动”,招法“随波逐浪”?什么样的老师(校长)配得上“未来”?


来自号称“中国第一所未来学校”人大附中西山校区的创校校长舒大军,在谈到这四个问题的时候,这样说道: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有“很多相信,更多发生”的地方;一所未来的学校,一定敢于拥抱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行为教育和思维教育。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是我们创造的地方。



教育技术,让个性化学习真实地发生



▲刘艳萍(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


▲章巍(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副校长)


2014年,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成立,开始探索“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2016年,IMMEX课程进入校园,借助更多技术的力量,每一个孩子开始被真正看见。


对于刘艳萍校长来说,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整合传统经验和创新技术,让教育课程为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服务。而当更多的学习方式扑面而来,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该如何运用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是章巍副校长及教师团队持续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的精准教学与精品课堂建设



▲叶旭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校长)


今天的互联网学习在知识获取、知识传递方式、教师角色转型等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学校的互联网教学,需要满足五个条件。


第一是“修路”,保证每一个班进行信息化的时候是独立的、不互相碰撞。第二是“有车”,要有教学的终端和平台。第三是“有货”,一类是一些市场推出的好的APP,一类是老师自己创造的资源。第四是“有司机”——老师或者管理工作者,并且要保持学习的状态。第五是“能源”,也就是机制创新。


在叶旭山校长看来,当前这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应该体现普及化和常态化,而不是做点上或面上的东西,所以对于精品教学和精品课堂,他的主导策略就是五个字,“一组一应用”,每个教研组都要找到一个适合于本学科教学的APP。



智能时代面向孩子的个性音乐教育



▲黄冠杰(音乐教育4.0项目创始人)


随着黄冠杰对智慧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他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体系,很少有学校可以把它完整地做起来。但是他相信,如果从智慧应用切入,一定能够找到智慧校园的出路。他的确也是这么做的。


能不能培养孩子的设计思维?能不能创造性地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能培养孩子合作共情的能力?这是在培养未来人才的个性化能力上最值得我们关注三个问题。我们都应该把自己定义成“产品经理人”,用你的“产品”去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难处,实现智能时代的个性教育。



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最优路径



▲利娟(宁夏回民二小副校长)


“信息化素养”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利娟所在的宁夏回民二小,以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为核心,通过构建网络的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各种认知的工具,各类学习与教学资源,并开发打通思维体制的课程等内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具体来说,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打造空间——自由开放的学习场域,打开课堂——重构学习方式,打破边界——STEAM课程探索,互联网+教育——让每个孩子与世界相连。



因未来,创造不一样的教育



▲王慧(蒲公英未来学校装备研究中心)


基于未来学校的装备有哪些,学校如何选择,王慧给出了软硬件装备的具体名目。基于不同的系统,王慧分别从基于特色课程的装备设计、基于学科学习的装备设计、基于学校系统的装备设计、基于办学模式的装备设计、基于空间环境的装备设计五方面给出了方案。


同时,如何达到未来学校,作为未来学校的装备设计师,王慧给出了5个步骤:解决基础的功能问题、实现数字化校园雏形、培养乐用善用技术手段的未来教师、开发基于互联网思想和技术的课程体系、建成全方位数字化生态系统。


希望通过未来学校装备研究中心的帮助,学校能以科技打破校园的围墙,以设计,重构未来的校园。


精彩花絮



▼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会议高清U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