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校长,我得问问孩子的想法”
alessandra-caretto/摄
“我得问问孩子的想法!”
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是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细微体现,没有正确的儿童观,断然做不出这样的自然反应。
晚上在朋友圈看到晓蕾老师晒一年级学生“春天课程”的作品,小男孩赵景昕的画让我一眼就萌生了据为己有的贪念:画面气息饱满盎然,最喜欢的是那三只胖乎乎的春燕,又笨又萌,一副下沉式的飞翔状态,可爱至极。
我私信晓蕾:“太喜欢小家伙的画了,能让他送给我吗?我可以送他一本书。”为掩盖贪婪,我连忙开出条件。晓蕾回复:“好眼光!但对不起,校长,我得问问孩子的想法。”
晓蕾的回复自然、平静,虽然也为学生的画被校长喜欢而高兴,但绝不因为你是校长,就立马包办代替。一句“我得问问孩子的想法”,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字字珍贵,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是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细微体现,没有正确的儿童观,断然做不出这样的自然反应。
回想自己当班主任的第一年,做了多少忽视学生甚至是伤害学生的事啊!有件事至今想起仍旧冒冷汗。
2001年11月份,刚刚做了两个月班主任的我,浑身充满干劲,经过60天的摸爬滚打,新班级终于步入正轨了。
每天清晨踏进教室,和煦的阳光与琅琅的读书声让整间教室焕发出勃勃生机。
“面对此情此景,您会满意地点一下头,然后冷静而快速地扫描一遍座位,将学生状况尽收眼底,又马上严肃而又认真地扫描一遍地面、黑板,确认一切符合标准后,会再次满意地点一下头,面部舒缓下来,嘴角微微上扬。”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多年后在一次聚会中,绘声绘色地描述当年的我。话音未落,在座的学生们都善意地大笑起来;我也大笑,笑自己当年的老气横秋、自以为是,也笑这些孩子的大度善良,能够包容一个青年班主任跌跌撞撞地成长。
当年,那个把我写成007的女孩,现在在哪儿?是否还记得忽现忽灭在我们俩之间的大鼻涕泡呢?
某个下午放学后,一位女家长在走廊拦住我,绷着脸,毫不掩饰冰冷的目光。“喂,我家孩子最近怎么样?”她竟然连刘老师都不叫。得知她是LL的家长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又来了一个蔑视年轻老师的家长”。
作为年纪最小的初一班主任,面对四十几岁有一定阅历的家长,不免总有点儿心虚。但自尊心让我没有示弱,我和这位家长侃侃而谈,只是这位家长直到离开时依旧绷着脸。
我没太在意,简单理解为家长素质不够高,直到一天,我捡到那页日记为止。一天下午放学后,我照例到班级检查值日生工作情况,目光掠过干净的地面,LL的座位下赫然躺着一张纸。拿起来,是一页日记。
“晨读的时候,007走进教室,犀利的目光扫射过来,吓得我赶紧低头,心里悻悻地想‘看今天轮到谁倒霉’。啊,今天007大发慈悲,没有批评任何一个同学。多么平静的一个早晨哪!”
每读一个字,我都有芒刺在背的灼痛,直觉告诉我,我就是那个007。终于明白了她的妈妈为何对我那样粗鲁了!道理何其简单!一个家长怎么可能喜欢上自己孩子讨厌的老师呢!回顾开学两个月以来我和LL的交往,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两次做操时她的态度不积极,我盯着她说“认真点儿”之外,我们之间是零交流。
第二天中午约了LL谈话。从我们坐下的那一刻起,这个女孩子就开始抽泣,不论我说什么,她都是以哭作答,并且不停地冒大鼻涕泡。随着我语速的加快或放慢,她冒鼻涕泡的节奏也跟着起伏变化。我哭笑不得,孩子,你总拿鼻涕泡配合我干什么啊?她努力控制情绪,终于哽哽咽咽说了三个字:“我害怕。”谈话半个小时,她就说了这三个字。
一晚上我都没怎么睡着。反思两个月来的班主任工作,每日打交道最多的孩子大致是两类 ——问题学生和优秀学生。
像LL这种不声不响、文静内向的孩子几乎是被忽略的,似乎只是班级的背景。对一个刚刚离开小学走进初中的孩子,一个文静、内向的孩子,我唯一让她感受到的,是作为老师的威严与苛刻。
“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
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
“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读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的这段话时,我被深深地击中了,说的不正是我这样的老师吗?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喊了多少年,开了多少会,制定了多少文件,很难说清楚。
不妨追问一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子?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老师在这对关系的构建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孩子怎样判定我们是真心喜欢他的?
这不是理论层面的追问,而是要在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被师生双方,包括家长一方,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说到底,它无须轰轰烈烈做给别人看,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琐碎的师生相处中——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来一往,老师释放出来的任何信息,哪怕是不经意的,都会不同程度地被孩子接收。孩子会非常敏锐地捕获对自己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信息,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哪个老师喜欢或者讨厌自己。
一个能够和孩子平等对话的教师,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身心的健康、环境的安全,也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尊重、平等与和善的种子,为未来的社会积蓄出捍卫这些美好事物的力量。
一个未在平等、民主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有多大的可能性去建立和捍卫一个平等、民主的社会呢?
(本文版权属于源创图书,选自《点燃教师,照亮教育:学校生长日志》,刘艳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8)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xinxiaozhang@dett.cn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往期回顾
来源 | 源创图书《点燃教师,照亮教育:学校生长日志》
责编 |沈静娴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