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本教材,不同的世界:被遗忘的乡村里,这些孩子路在何方?
沙漠所以美丽,是因为你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藏着一眼泉。
——《小王子》
1
十岁的小海生活在贵州的山区里,这个在兴隆田小上三年级的孩子有一双善良聪明的眼睛,喜欢笑,笑的时候会露出一颗黑黑的蛀门牙。
有一次,小海小声跟我说:老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我说:什么秘密?
他说,我爸爸妈妈离婚了……
我问:什么时候?
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
小海还是笑着,但是眼睛里有一丝丝的飘忽。我问,你上次什么时候见过爸爸妈妈?
他说:我只见过我妈一次,是我很小很小很小的时候……
我又问:那你见过爸爸吗?
嗯,他这个冬天回来了。
小海的家离学校步行十多分钟。按照政府的规定,学校每天八点才正式开始上课,但是小海每天差不多六点多就到学校了,又因为政府要求学校七点开校门,所以,小海就和很多早来的孩子一起在校门外玩,等到七点钟校门打开,他们就会争抢着往校园里冲。
我曾经问过小海和其他孩子,你们为什么不晚点来学校?小海笑着说:老师,我天一亮就起床,起来就往学校走。
你不多睡一会吗?
睡不着了
你晚上几点睡?
天黑就睡了啊
你起来不吃早饭吗?
老师,我告诉你啊,小海露着黑色的门牙笑着看着我,做神秘状:我、不、 饿。说完,他跑开了,又回过头来说:我奶奶不给我做。
说这话时,小海还是笑着的。
老师们每次家访都会跟爷爷奶奶交代:你们要给孩子做早餐啊,学校的营养午餐要12点才开始,如果孩子上午太饿会上不好课的。爷爷奶奶都年事已高,自顾不暇,一般也不会早起给孙子做饭,很多孩子就是放养。我们知道差不多一半的孩子是不吃早餐上学的,所以,一般第四节课,学校都不会安排主课的,因为那时候孩子们脑子里只充斥着各种关于吃的念头。
昨天,政府又出台一个政策,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八点半再开始上课,说是为了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间。我清楚,教育部的专家们在制定政策发布文件时,所指的“学生“概念应该是包含义务教育的所有学生,但似乎又不然,因为很显然,教育部说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什么缺觉啊,负担重啊,好像和小海们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小海们所在的学校——乡村小学还是要服从教育部的这些规定的。
让我们来看看这段数字:2016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2亿人,其中城区4756.6万人、镇区5927.01万人、乡村3558.77万人,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分学段看,普通小学有在校生9913.01万人,其中城区3267.18万人、镇区3754.10万人、乡村2891.73万人,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占全国总数的67.04%。但是数量的庞大并不足以让政策决策者制定政策时把他们当作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来对待,教育政策依然是城市本位。
(小海的家乡)
2
兴隆大舞台是兴隆小学的一个特色课。每双周的周五,各班有一个在全校展示的机会,地点是立人堂,节目都是各班自己定,学校鼓励和课程结合的创新表演,也鼓励个人表演。上周小海班演出的节目是课本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
李老师有创意,也很用心和孩子们一起编排了小短剧。大银幕上有巨大的法国梧桐树和笔直延伸的林荫大道作为背景,小海和他的同学伴随着音乐有序入场。有学生开始朗诵,有的同学按照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比划动作,有的做感慨状,有的做浪漫状,一切似乎很符合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几分钟看下来,小海和同学的表情及表演没有任何可以打动我、可以感动我的地方,为什么呢?
立人堂窗外,云雾缭绕,群山跌宕,山路崎岖,此刻我的耳畔响起我们的校歌:山路弯,云雾长,兴隆学子立山岗。是的,这是问题:孩子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没有激情,没有感受,所以也就没有理解,没有感动,因为那些梧桐,那些林荫大道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了,除了认识几个字,他们甚至不知道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是人教版三上的内容。中国大部分农村学校都使用人教版教材,如果各个学校都按照进度开展课程的话,此阶段,全国——大江南北,从高原到平原,从山区到海滨——所有三年级的小朋友都应该在朗诵着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啊!多么明朗的天空。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
不错,史铁生是个好作家,这篇充满都市气息的散文描写得也不错,只是在山区的孩子不能体会和理解这些远离他们经验和生活的事物和感受:地毯是什么?梧桐树又是什么?水泥路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一片片叶子掉下来会粘在水泥道上?为什么树叶会变成金黄色(千万不要想当然哦,小海家乡的树叶是不会变成金黄色)?我很怀疑,非都市的孩子有多少能体会史铁生小红鞋踩地毯的感觉,如果说光脚踩在秋天的稻草上,我想山区的孩子会更有感受吧。但是,很不幸,尽管农村娃不理解,他们还是要学习这篇文章,因为这是他们的教材,而考试是按照教材进行的,而且,山区孩子还是和城市的孩子同考一张考卷。
(小海的课堂)
小海比大多数农村子弟要幸运,因为他在全国唯一一所乡村实验小学里读书,如果上午基础课必须要学习统一教材的话,那么他至少还有下午的“乡土课”。这个课程的目的是带领孩子从身边事物出发、从孩子既有经验和生活出发,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探究,孩子们在这个课程里可以学习文学,历史,科学,也可以学习音乐和美术。
这学期小海的乡土课内容是《兴隆24节气的探究》。课程开始时,孩子或许并不知道节气的准确定义,但是,他们可以观察到露水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的变化,所有这些都发生在小海的生活中,小海很容易理解,随着课程的深入,小海会越来越理解节气的概念。整个过程中,小海的学习将是自主、自觉和自发的,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引领者,一个引领他学习探索的人——老师,当然,还有互联网。
美美老师是小海的乡土教师,有一天美美跟我说:我今天很感动唉,在上乡土课时班班通出了问题,我需要点时间调班班通,结果小海在下面很着急,说:老师,你快点教我们啊,快点,别浪费时间。那个时刻,美美老师说:她在小海的眼里看到了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杜威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出发”,对于小海而言,这满目的青山绿水,这夜晚灿烂的星空,这缭绕的云雾,甚至饿着肚子上课的经验都是他可以切实体验的,都可以是教学甚至是教科书的内容。
是的,乡村教育需要自己的教材——一种可以链接孩子生活与生命的教材,在兴隆田字格小学,我们叫它《乡土人本教材》。
(小海的乡土人本教材)
3
目前,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这真是一桩好事。据我所知,贵州的所有村小都有了美术室,音乐室,科学室和体育室等专科教室,上级也经常派人来检查学校是不是都开展了这些教学科目。
但事实是,专科教室有了,但专科老师却缺乏,想想音体美教师不仅在山区稀缺,就是在县级城市也是稀缺资源啊。所谓资源优化、城乡村教育整体化,就是把稀缺的专科教师集中到县镇学校,而村小的孩子是难以享有的。那些高档的钢琴器材,即使在我们田小也就是一个摆设。
小海距离高考应该还有大约十年的时间。十年后,中国的高考应该还是中国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但是高考可能会更侧重非课堂非教材带来的内容,考题可能会更灵活,更广泛而多变。那么,这些丰富的内容,又怎么是几个专科教室可以解决的呢?我甚至担心:更灵活的应试招生制度会让我们的乡村孩子竞争更不公平,几个空荡荡的专科教室改变不了乡村孩子的命运。
我们必须给政府的教育均衡努力点赞。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当我们谈义务教育均衡时,我们更多的是站在都市的角度去谈。目前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的努力是: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让农村孩子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资源:都市学什么教材农村学生学什么教材,都市开什么课程农村开什么课程,都市怎么考试农村怎么考试,再说明简单点就是一个游戏一个规则,而在游戏和规则制定时,完全没有考虑城乡的差异性和乡村的独特性。如果说,城乡的差异性还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度的话,那么乡村的独特性或是主体性几乎是鲜有关注的。
小海们有自己的世界,小海的世界应该有他们的游戏和规则。
小海曾经跟我说,奶奶不支持他上我们学校开设的农业科学课,因为这个课学着没有用,将来不考试,再说奶奶也不希望他长大当农民。但是,上周,我们农场播种,农场里的小海可开心了,他好像忘记了奶奶的话。他小心地拿起一粒粒种子,告诉老师白菜、萝卜和豌豆的种子有什么区别,然后手脚麻利的挖坑撒种再掩埋,那个时候的小海除了笑得开心还有一份自信心和成就感,这不正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吗?
那一刻我的脑子里会闪出这样的念头:为什么高考不能考农业科学课或者手工课?如果考这些科目,是不是农村孩子就有天然优势?或者,这些科目可以成为农村孩子的自选科目?
农村的专科教室配备了音体美,农村的学校需要学英文,但是农村学校为什么不能开农场?农村孩子为什么不学习养殖,农耕,学习本地的人文历史?为什么这些课不能成为正规的课程甚至高考的项目?如果我们尊重群体的差异,我们为什么要让他们使用一套教材考同样内容?为什么要让大象和猴子同场竞技而不各玩各的?为什么不让猴子比赛爬树,大象比赛拔河?有人以为,开设这些课会就意味着农民的孩子一定当农民,其实,开设这些课程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选择,拥有成就和自信,并塑造独特。
我们应该给小海创造他选择当或不当农民的权利,这种选择当然包括教会他若是当农民将会怎样生存与生活。
(小海家乡圣贤尹珍的务本堂)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追求一个游戏、一个规则、一个天平,而是追求教育多元化的公平,这种多元化当然包括学科的多元化,选择的多元化和考试的多元化。
乡村教育不仅仅需要自己的教材,还需要自己的课堂或课程,更需要多元化的考试,以及多元的选择机制。
4
我可以一直把小海的故事写下去,但是写得越多,我就越会发现,小海的未来并不乐观,这个国家给小海太多的不公平,也给小海太少的机会,小海的生存机会和教育机会都将比城市孩子少得可怜。这个教育体系有太多对小海不利的机制和政策:从教育的规划到课程的设置,到教材的编写,甚至教学时间的安排,几乎都不是从小海的利益出发,也没有为小海的未来考虑。
今天我们还在为乡村教育振兴而奋斗。想想,中国人谈乡村教育振兴快有百年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到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到城镇化,谈了一拨又一拨的政治运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迁,谈到今天,越谈城乡教育的差距越大。
为什么?
中国的农村教育政策尚没有立法,一个个阶段性政策没有持续性,更没有从乡村教育的主体——学生出发。目前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素质教育政策,减负政策都是以城市学生为中心提出的。农村学生何“负”之有?有课上,有学上,有人给你判作业,那就是幸福,没见哪个乡村的孩子回家会有超过一个小时作业的。城市孩子可以素质教育,因为他们有补习班夏令营托底。农村孩子回家做什么?做家务,劳动,看电视,玩耍……
乡村教育需要差异化的乡村教育政策,甚至是法律保护。美国在2001年推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日本在1954年就有《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这些法案是确保乡村教育振兴的大伞,保障国家的教育政策的持续性和连续性,保证教育政策不被一时利益所驱动。中国也需要《乡村教育振兴法》——一个以乡村学生为主体的法,就教师、课程、教材进行全面立法,确保乡村教育的振兴,确保乡村学生及教师的利益。
乡村教育的振兴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投入,更需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人,是对人的尊重,这需要法律的保障,制度的改变,思维的革新和善良的启蒙与责任的担当。
在帖子发的前一天,小海同意我带他到县医院去看牙医了。我希望小海以后开心地笑时,露出一口白色的牙。
小海生活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很不同,我们所以来到小海的世界,是因为我们希望可以和小海一起寻找沙漠中的那眼泉。
——2018年9月24日 中秋于兴隆
参考资料:
1.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教育部
2. 《教育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动素质教育》2018年8月1日
3. 《 十九大报告 》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当苏州小学名校遇到民校,“隔离墙”成了教育不公平的折射镜
中国高中的等级分化,比大学严重多了
什么是教育?这是我见过的最生动的答案!
作者 | 肖诗坚
来源 | 诗坚
责编 | 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