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适合”到“激发”——青岛二中校长谈一条中学教育新路
当下的教育情境,创造更加“适合”当代学生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成为许多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追求。但作为办学探索,“适合的教育”在现实中却遇到了掣肘与困境。
以“适合”为基准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教育思维方式的颠覆。传统的教育,从内容、任务到方式都体现了教育者对于教育的理解,教育者往往把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作为第一或者是最重要的目标。
教育的一切理念和思维方式,都围绕着这项根本任务展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适应学校教育已经设定好的一切。
而“适合的教育”,从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心,教育者开始考虑学生共同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在教育的许多设计上,能够从学生出发,让学校教育尽可能符合学生群体的发展需要和能力提升的要求。
但是,作为一种办学探索,“适合的教育”在现实中却遇到了很多的掣肘与困境。
“适合的教育”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人的发展需要;既要符合学生群体的发展需要,又要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
学生的发展至少包含三层意思:基本人格的发展需要(社会性);个体独特性差异的发展需要(与他人不同);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需要(与成年人不同)。
然而,这个好的理念原本意义的价值很难实现,让适合的教育成为了一张空头支票。其现实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从基本人格的发展需要看。社会需要具有共同的道德品质、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的人,学生发展要符合社会对基本人格的要求。这是一个看起来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但是从现实教育的角度认识,每个人由于其个性、心理、成长环境的差异,即使同样的教育要求,也不意味着可以用同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学校教育,会出现不同品格学生的问题。
其二,从个体独特性差异的角度看。学生的个人秉赋与潜质,先天就具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已经被科学研究证实的事情。从严格意义上,千人千面是学生个体差异的真实情景。但是集体授课制,以班级为管理和教育单元的现实,实际上只能让学生按照大体相当的类别差异,开展预设的教育活动。从现实意义上看,既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让每个学生接受完全符合个体差异要求的教育,因为无法实现每个人一个授课单元,同时教育的认知水平也无法达到对每个人的准确认识。所以,“适合的教育”往往就沦为一种向往和追求。
其三,从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需要看。千百年来,许多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及研究工作者,在研究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需求方面,有很多成果,这也促使我们能够把握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年龄特点,从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取得一些成效。
但是,即使在同样的年龄阶段,不同时代的学生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过去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获得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因此常常所谓“适合的教育”,只能是学生适合学校设定的教育;希望让教育适合学生,就只能成为美好的愿望。
由此可见,“适合的教育”基于一种愿望与信念,目前的教育现实中,既没有实现的条件,也不可能有真实达成的理论支撑。
我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人,因此学生既应当是教育的根本指向,也是一切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出发点。面对无法真正实现的“适合的教育”,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当转换思维,从学生确定的潜质和素养出发,顺应生命存在的状态,由适合走向激发。不再去被动消极地“适合”,而是主动创造激发生命的环境条件和机制,让每个生命获得充分发展和自我超越的力量,实现其最大化的发展。
激发式教育是对学生发展的触发和激励奋起——既可以是通过外在的因素推动和引发,也可以是内在的自我驱动的奋发。任何激发的力量,都必须真正作用于学生主体自身。那么,如何实现对学生的激发呢?
由内而外的激发——创造自主发展的力量源泉。
建立在对于人的认识基础上的教育,必须正确地认识和估价学生自身的发展动力,充分认识学生自主发展的力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最高水平的提升。
因而实现学生由内而外的激发,就是要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源泉,让每一个孩子可以自主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自主设计自己的道路和方向,自主去选择自己的行动策略,自主反馈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式……这一切都可以让每个孩子生发出内在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追求自我的发展道路和目标,更好地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资源和条件。
由内而发而外的激发,其根本在于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质,能够让每个孩子去认识和感受自身存在的巨大的发展动力和能量。
由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善于让学生实现自我的教育,开展自主的管理,支持学生自主组织策划许多的实践活动,自主地开展学习与学术研究,这一切都能够让每个孩子真正达到了自我发展的最好状态。
这个激发,就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触动,得到震颤,从而产生强烈的参与和表现的愿望,实现自我超越。
由外而内的激发——创造环境触发发展情感。
由外而内的激发就是学生在学校及校外的资源环境、制度、机制甚至是文化等软硬环境的诱导和引发下,不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增强了自我的超越感、发展感、成功感,以达到自我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目标和愿望。
在外在环境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能够从环境中获得触发和激励,调动自身的灵感和能量,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认识觉醒,强化自己实现完美、追求超越,获得更好发展的意识。
由外而内的激发,教育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创造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生发自己发展的追求与激情。
学校还应制定具有价值追求的制度,让制度成为个性品格的引导因素,推动学生一方面遵循制度的底线标准,同时修炼自己以达成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的高标准,如学校制定的学生发展素质目标、学生反思制度等。
学校更可以通过建立机制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机制的要求能够让学生为了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品格要求,就会不断地通过自我内心的强化,通过自我的约束和修炼,通过不断的训练或者培养,来达到目标。如评选最优秀的学习标兵,评选优秀毕业生、贡献度评价办法等,学生就会按照标准要求,去努力进取创造自己获得最好评价的机会。
在设置学校的软硬文化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环境建设尽可能融合学校的教育价值内涵,让无声的环境,不断激励生奋进,激发学生自己成就自己的强烈愿望。
内外结合的激发——创造动手实践的平台。
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激发,都需要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内外结合的激发同样如此。内外结合的激发,就是让学生在行动和实践当中,不断地在由外而内与由内而外的转化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激情和动力,从而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
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接受的大量课程内容都是间接经验,这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必要路径,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全人发展。
实践是教育最好的激发平台,正如杜威倡导的“做中学”,教育还要“学中做”“学做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情感的内外转换,在由内而外现由外而内的转化中,达到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好境界。具体做法在此不再赘述。
激发式教育,是教育者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教育理念的更新,由于其更能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自己的力量成为成就自己的未来持续动力,因而,也更加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孙先亮
山东青岛第二中学校长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更多“专栏”文章
成长,就是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老师,你有时间读书吗?
一线教师,你因专业丢失而不被敬重
责编丨李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