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课改“六大痛”
靠良心、凭感觉、看分数……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许多学校都存在着这6大痛点。
一大痛:真正搞课改的仍然是一些学校、一些学科、一些教师的"良心"行动。
课改主要靠发烧友、感兴趣者在推动和实施,全面实施、常态化的路还很长。当前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还存在这样一种不良倾向,某些学校不是在“搞课改”,而是在“跟课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改伴随文件转。
仅仅转发上级文件,即使出台相关实施方案,也不外乎停留在贴在墙上或装入档案袋中。这种以文件落实文件,其结果必定是课改停留在纸面上,我们称之为“纸上改”。
课改伴随会议走。
大会上讲、小会上说新课改,对于课改理念及其重要性,领导及教师心知肚明,但为了所谓“升学率”,就是不落实、不真正去实施,致使课改仅仅停留在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层面。这种以会议落实会议,其结果必定是课改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称之为“口头改”。
课改跟着形势跑。
如果感觉课程资源开发时髦,就搞课程开发;如果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热点,马上就转为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如果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成为新潮,立马开展核心素养研讨……这种不依据本校实际、不考虑本校课改所处的阶段,见异思迁、盲目跟风的做法,其结果必定是课改一阵风,我们称之为“运动课改”、“随风改”。
课改跟着领导走。
有一种是怕担风险、承担责任,“上级咋布置咱咋执行”,遇到矛盾、问题立马上交;一种是揣摩领导的心事,投其喜好,领导喜欢啥,就拼命去做啥;还有一种是领导工程,短期内不出成果不做、任期完不成的不搞。这种课改我们称之为“官方课改”、“为领导改”。
课改照着外校搬。
还有一种为了图省事,课改总是慢半拍,从课改动员、教师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实施方案、考核评估等全部机械照般外校的经验,其结果必定造成“水土不服”、师生怨声载道。这种课改我们称之为“仿课改”。
总之,“纸上改”“口头改”“随风改”“官方改”“仿课改”都是在“跟课改”,是假改、虚改、伪改。
二大痛:许多学校的课改凭的是激情、感觉在做,缺少顶层设计,缺少理论推演
借助大数据、神经教育学、脑科学共同支撑的科学系统改革严重缺失或滞后。
三大痛:有些前期改革派现在成了守旧派。
我发现课改中有一种现象,就是有些最早的课改派反而最终成为了守旧派,并且他们会不停证明自己的理论、方法、模式是一直正确的。出现这种状况根源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我设限、自我封闭,陶醉在自已狭隘学术王国里不能自拔。
这些人研究、实践到一定高度,思维便出现僵化,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跳不出原有模式、框框,自我设限、封闭、陶醉,不能跨界、整合创新,始终思考的是1到N的量的积累,缺少0到N的创造性的巅覆性创新。
二是到处宣讲,无限放大、拔高理论、方法、模式的意义、作用,从不提其负作用。甚至还有攻击同行的现象,自封为“包治百病万能的,我是最好的。
三是重心不在补充、完善、提升课改理论、方法、模式,而是在证明、争辩我的理论、方法、模式是正确的、最好的,即时时处处捍卫观点正统性、正确性、价值性。
四是对同行善意提醒,对同行新的创新、超越,根本听不进去,根本不屑一顾,慢慢失去了领跑者者所俱备的视野、航标和资格。
五是不敢否定自我,没有勇气革自己命。过去为其赢得成绩、荣誉、发展的路径、方式、方法、思维模式已成为其走向卓越的绊脚石、最大障碍。
课改改革派沦落为守旧派,成为新课改绊脚石,不容忽视。革别人命易,革自己命难;一次改革易,多次改革难;积累性改革易,巅覆性改革难。
改革者要与时俱进,不忘初心,永远走在课改的探索路上。
四大痛:检验课改成败主要靠成绩、升学率
课改的效果、效益怎样检验?可笑的是一些批判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的学者、教师、记者在写文章、做报告讲述课改成果时仍然拿唯一分数、升学率来验证课改成功。
我们知道影响高中招成绩是生源、师资、教学方法、管理措施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一些所谓加班加点、靠刷题高中招考的好的学校,一些靠掐尖、挖学生高中招考的好的学校,在总结经验时,全部归结为课改做的好的结果,这就是贴标鉴课改,伪课改。
一味抓应试的学校和初搞课改的学校,在分数上,二类学校成绩也许并无差异,甚至课改学校还会稍低一些。课改效果有滞后性,二三年后对提升成绩效果才能显现出来。若那所学校说一搞课改,成绩立马上升,我认为是片面归因或错误归因。
反而有一些标榜搞课改学校,课改搞的轰轰烈烈,然而与同等资源环境兄弟学校或与本校课改前对比,高中招成绩也不理想,也没达到预期效果。课改学校校长、教师对此也很郁闷,同时也是遭到同行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状况呢?
我认为一是课改校实施教学模式始终处于像学武术拳分解动作阶段,没有走向合成动作阶段、自动化阶段,课堂上存在许多浪费时间、需要简化、删除环节。
二是过分关注课改流派套路,忽视实战性、灵活性。
课改也像武术一样,也存在华山派、峨眉派、武当派、少林派一样,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模板、流程、样式,利弊并存,都不是万能的,都不能包大天下。真正高手需要学习其它流派优点、长处,为我所用;真正“交手实战”时,不是刻舟求剑式的亦步亦趋的玩套路、模式,而是依据实情,灵活出招。
三是忽视了教什么研究,忽视了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作用。
有些课改学校,为了矫枉过正,过分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作用,淡化、弱化了教师地位、作用,尤其是教师专业素养在提升课堂高度方面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有温度,缺高度、深度。
搞课改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应试成绩,培养学科技能,更重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学科技能,即为了终身发展和适应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课改关注当下,更关注未来。
总之,刚搞课改学校高中招成绩可能暂时下滑;课改误入歧途或课改变成折腾师生的学校,高中招成绩一定上不去;高中招成绩考的好的学校,总结经验时也不能用课改贴标签。
搞课改是提升高中招成绩的出发点之一,但不是唯一;搞课改不仅仅要满足家长功利性的升学需求,更要满足未来国家、社会、企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
五大痛:现在基层的实际课改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缺少系统、统筹
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大学三段课改互不衔接,一线课改推行状况逐级递减,课改形式、课改目标定位有的重复,有的盲区,急需立足十六年、三段统筹。
同样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核心素养落地也需要立足十六年、三段整体规划。以核心素养统揽的课标修订、评价改革中小学需要对接,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念各的经。中小学培养的核心素养大学段如何检验,如何借助优良素养进行创新也值得思考。
高校要开设学习学课程,增设游学指导师专业、职业、学业规划专业。高校要解决新入职教师能承担课改、践行核心素养能力,即解决增量素养问题,解决素养时代新教师入口问题;职能部门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整合为培训院,解决传统教师转型问题,即解决存量问题。
总之,课改、核心素养落地需要十六年、三段统筹,战略布局,需要下一盘更大棋。
六大痛:偏重教与学关系改革,忽视技术对课改引领作用
当前课堂改革各种课堂模式多在改变教与学结构、性质、意义上做文章,也就是仅改变的是课堂上的生产关系一一教学关系。
当单纯改变教学关系遇到瓶颈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提高课堂生产力,即植入科学技入因子。当前科学技术主要是教育对接互联网(人工智能),还有新型学习工具一一学具、思维工具植入。
因此未来课堂改革思路一定是:课堂流程本身要不断纠偏、深化、迭代、重构;课堂上植入像六顶思考帽、思维导图、鱼骨头图、康奈尔笔记、学习导图等学习工具;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触合;借助大数据实现学情判断从感觉、经验、定性走向科学、定量化;借助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创新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来源 | 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
责编 | 王艺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