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的心理安全教育在怎样发生 | 头条

赵方 新校长传媒 2018-12-03


当老师感到“安全”,才能更加耐心地对待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积极性;当学生感到“安全”,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校园也才能变成一个被欢声笑语环绕的阳光空间。




“安全”是内涵很有弹性的词。学校中,当我们说起“安全”两个字,想到的常常是运动环境的适宜、公共设施的可靠、食品卫生的监管到位、疾病的有效防控……但,有一种“安全”常常被我们忽略——师生的心理安全。


如果说,心理安全是所有安全的起点,它的生长也需要土壤。学校究竟该怎么提供这些土壤呢?扬州中学校长严济良笃信,安全感,来自于清晰制度的建立和一视同仁的标准,来自于学校对师生的信任和个体特质的包容,来自于每个成员的归属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道走进百年老校扬州中学,看看心理安全教育怎样在此落地生根……


一只猫何以成为校园风景?



“人格健全,自治自动”,这是朱自清先生1920年代在扬州中学做教务长时就提出的办学理念,延续至今。


严济良自2014年底调任扬州中学以来,四年间带领全校师生做了很多探索,也让学校发生了很多变化。不过,“人格健全”的追求和“自治自动”的氛围,却越发浓厚。身处其中,不仅师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得到提升,就连一只猫似乎也对这种氛围欲罢不能。


学校里有一块刻着“自动自治”的石碑。老师们告诉记者,几年前,一只小黄猫出现在了这里,经常等着路过的同学喂它吃的。有段时间,大家觉着校园里流浪着一只猫有碍观瞻,想把它赶走。没想到,它坚持赖在石碑底下,怎么赶也不走,特有安全感。


久而久之,这只自得其乐的猫越发容光焕发,不但成了学校里一道奇妙的风景线,也被师生看作校园自由氛围的一个小小象征。同学们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自动猫”,每次称呼起来,语气中满是亲切。


校园自由氛围的小小象征——“自动猫”


现在,就让我们从管理文化、机构设置、课程活动三个角度,分别介绍扬州中学在提升师生心理安全感方面的做法。


管理文化:让结果可预期


最大限度明确规则


焦虑是人缺乏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焦虑?往往是因为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恐惧。要消除焦虑,在严济良看来,首先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其次要让规则最大限度地明确,以便结果可以预期。


 “人格健全的核心是什么?肯定是价值观的问题。心理问题不一定是什么疾病,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严济良说,“外面的社会算是一个大环境,一所学校内部则是小环境,如果这个环境本身的氛围是积极的、向上的,身在其中的人出现问题的几率就会小,即便产生一些问题,往往也比较容易解决。”


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严济良十分看重学校对其价值取向的引导。


学校综合楼的电梯原本是供老师们使用的,有时学生也会用,在上下课等繁忙阶段常常超载,于是学生会主动发起倡议,建议学生尽量不乘电梯,多运动有利身体健康,也是对师长的尊重。不久,有人发现楼梯口贴了张纸,上面写着“学生低人一等”。


面对这哭笑不得的一幕,严济良觉得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机会来了……“别动它,让大家都来看看。”于是这句颇有“反抗”精神的标语静静地在学校里矗立了三天,每个班围绕这件事展开了一次“价值大讨论”。


“我们知道是哪个学生贴的,但从来没找这个学生来谈话过。”严济良认为,教育最可贵的东西是引导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处理这个孩子没必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小事,正一正大家的价值观。


评先进大概是每位校长感到头疼的问题。名额有限,人人都想要,尤其在一所老校里面,“老资格”教师不少,如何做到公平公正,让每个人心服口服?某年评先进,严济良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有一位老师为了争名额,“闹”到了校长办公室。


“我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聊得很好。”严济良的化解之道归结起来其实就两点:第一,不讲人情讲原则,不能让老师觉得“我闹一闹就能争来”;第二,制度保障要做好,一切有章可循。“对老师,不管资历深浅,一视同仁,校长一定要把该守的底线守住。否则,一切都很随意,大家肯定没有安全感。”


严济良明白,教师的心理状态也会有失衡的时候,从心理需求来说他需得到关注,他的诉求要聆听,更重要的是能把它疏通。


“教学、科研、突出贡献等等各项比例占多少,通过积分制来评选,有了明确的制度,所有人都按这个标准来,老师就不会觉得不公正了。制度本身也是有价值取向的,在同样的基本条件范围内,你为学生、学校付出得多,自然会享受到相应的荣誉。”


除了各种奖励的评定,严济良还重新拟定了学校的内控制度,从装备采购到校舍翻新,每一个环节谁签字,谁负责都规定得非常清楚。有了健全的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在这样一种规则非常明确的环境里面,结果可以预期,老师反而会感到自在。“就像一个社会一样,治安好了,大家自然有安全感。”教师吴梦雷告诉记者。


严济良经常给老师推荐一本书——《不要找任何借口》。他相信,学校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的,讲规则的,正面价值引导的环境。有了好的学校氛围,老师的自我要求也会跟着提高。如果没有这些,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学校的发展,都无从谈起。



顶撞校长并不影响前途


在扬州中学,非常尊重教师的个性,给老师自主生长的空间。采访过程中,副校长唐炜就跟记者聊起了一位个性十足的老师。


“学校里有个性的老师挺多,有一位专业素养各方面都不错的老师,穿衣打扮特立独行,课堂上喜欢用反向思维的表达方式,很形象生动,但有的家长就不太认可。我们会首先保护老师,做好对家长的解释工作。”


唐炜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束缚越来越多,有个性的老师很难得,“学校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如果所有老师都一个样,学生每天面对也会感到枯燥。我们要包容甚至鼓励有个性的老师,只要这种个性是有利于学生的。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多好。”


无论是让学生上讲台讲课的“小老师制”,还是一些个性化的课堂讨论形式,学校都愿意放手让师生有更多的尝试创新的机会,这也正是扬州中学“自治自动”办学理念的体现。


学校有两百多名教职工,有时不免会出现一些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声音,也不乏敢于“顶撞”校长的人。在对待老师的言论上,学校总会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如果学校里面只有一种声音,其实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让老师感到安心的是,因为‘顶撞’校长而被‘一票否决’影响前途,这种情况我们不会有。”教师吴梦雷说。


除了包容个性化老师,容纳不一样的声音,为老师提供成长的平台也很重要。


严济良非常重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年轻教师创造了很多机会,比如今年,学校刚提了一批80后的中层领导。


吴梦雷原本只是一名班主任,严济良调任扬州中学后,看中他的能力,主动提议由他担任高三的年级组长,“这对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推动,代表了学校对你的肯定,校长对我们也给予了很多指导。”


吴梦雷告诉记者,严济良常常通过带着老师们做项目、做课题的方式来培养人才,通过给任务、压担子的方式让年轻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教师是一个独立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如果只是由校长来发布命令,教师执行下去就行了,这样的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 “领导要求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是最稳妥的做法,但很多老师内心其实是有使命感的,是想为学校主动贡献的。可能有时候提出一些新的举措,也会激发领导的灵感,这些需要学校的鼓励。”吴梦雷说道。


扬州中学每学期有五次大考,每一次考试后的周五晚上,学校都会安排大家一起在礼堂看一场电影,以调节紧张的情绪。而这一做法,正是一位语文老师主动跟校长申请的。


当学校给予老师足够的信任与空间,激发老师的奉献感,老师们也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学校。


没有人格健全的老师,哪有人格健全的学生


“没有人格健全的老师,怎么会有人格健全的学生?”这是此次采访中记者反复听到的一句话。


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许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心理出现问题比身体出现问题更难以启齿”的阶段,而教师群体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也一直被忽视。


“很多老师的心理问题可能比学生更严重,而且往往更不愿意表达,班主任早上七点钟到校,晚上十点左右才能回家,很辛苦,压力也很大。”副校长唐炜表示,作为学校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与交往中,要提高对教师情绪的敏感度,他时常会和一些表现出焦虑的老师谈心。


心理沙龙、教师幸福课、郊游踏青、趣味运动会……一系列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活动都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学校也很强调细节上的人文关怀。比如精心布置咖啡吧,给老师提供一个温馨自由的空间,或休闲小憩,或讨论教学,或交流生活,同时也是和家长沟通的好去处;比如给高三的每位班主任送一杯酸奶和一句关切的问候;又或是在特定的时节,依照扬州的风俗为老师们准备应景的美食。


教师王雄告诉记者,学校现在比较关注的是“人的完整性”,即老师除了是“老师”,同时也是父亲、母亲、儿女……这些看似与学校无关的身份,却是不可分割的。当我们关心一个老师的时候,如果忽略了这点,恐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老师首先得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做好教育。


教职工亲子沙龙的游戏现场


温暖而迷人的学生发展中心


扬州中学有一处非常特别的存在——学生发展中心。


走进大厅,第一眼准会被门口这个暖黄色的巨型“抱抱人”吸引。如果你以为这不过是一个放大版的公仔玩偶,那可就太小瞧它了!不信?试试用力抱一抱它,它可是会跟你说话互动的呢。


“亲,不抱不相识,We are family!”

“每天辛苦了,就这样抱着我休息一会儿吧。”

“我喜欢你更用力地抱我哦!”

……


学生发展中心的前身是心理访谈中心。以前的场地布置陈旧、空间有限,设备也不齐全,想要翻新的念头在负责人谢晖老师心中萦绕已久。当她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校长办公室,说明自己的想法之后,得到的答复大大超出她的预期。


“要做就要做好!”校长严济良简洁但坚定地告诉她。


花费上百万资金,将信息中心仓库扩建为超过600平方米的学生发展中心,面积是原来的心理中心的两倍,引入各类线上线下设备,这对一所公办中学来说实属难得。校长的重视为学校心育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你说到心理中心去,学生都不大好意思,你说到发展中心去,换个说法,学生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严济良认为,学校里面一定要有一个载体,但不能是一种冷冰冰的医院式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温馨多元的环境,它不是为有“病”的人准备的,而是一个促进人的健康的地方,所有人都需要,都愿意来、喜欢来。学生发展中心的建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新的学生发展中心职能也不再局限于为心理辅导提供场地,而是集积极心理健康中心、自主研学中心、生涯规划中心和学生社团中心于一体。


会说话的“抱抱人”


学生发展中心一角


音乐放松椅


现在,心理课和生涯课的课堂都已经搬到了这里,但由于建成不久,仍有许多同学尚未前来体验。 


“我想让学生先爱上这里。”


谢晖经常会在校园里贴一些招募志愿者的海报,“不是说招募过来做咨询来访者,而是来我这里帮个忙,”谢晖跟记者分享了她吸引学生到发展中心来的小妙招,“比如谁愿意来帮老师摆一下沙具,或者谁有兴趣来体验沙盘的用法,谁想试试新置办的音乐放松椅......我常跟主动过来的学生开玩笑,说我这海报贴出去,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愿意来的学生谢晖都欢迎,不需要“先来后到”,也没有任何筛选环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了解学生发展中心,给他们一个爱上这里的契机。


“有很多孩子出于好奇,没事的时候会过来接触一下,观察一下。可能他将来遇到一些小困惑、小问题的时候,他就会想到,学生发展中心有心理咨询室,我是不是可以去那里寻求帮助?”谢晖说,以这样一种开放的形式,学生会更愿意主动来这里。平时他如果被小伙伴问到“你去哪儿?”,回答说“我去心理咨询室”,他多少会有一点不好意思,但如果在被问起去心理咨询室干嘛的时候,他能指着张贴栏上招募志愿者的海报说,“瞧,招志愿者呢,我去给老师当个帮手”,他就能大大方方地过来了。


2006年,扬州中学正式开设心理咨询室,这在全国范围内可算是最早的一批,当时的定位主要还是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几年下来,学校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扬州市首批中小学“阳光心苑”——心理访谈室称号,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帮助的学生比想象中多,预约常常爆满,不得不顺延到下一周……


当然,真正到需要治疗程度的只是极个别,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更为需要的其实是常态化的引导和塑造:如何保持更积极、更阳光的心态。也正因如此,学校在后来的规划中,逐渐将重心放到平时的引导上。


预设“问题学生”,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矫治上,却忽视了更为普适的对学生自身力量的挖掘和复原力的培养,反而会削弱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应起到的作用。学校要做的不是帮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助人自助”。


教育,本就是点亮,育心同样如此。



课程:以品行,促心理



德育心育一体化,以活动为抓手


育人首先要育心。


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2012年,《纲要》进行了进一步的修定和完善,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遭遇了种种困难:学校对心理健康没有足够重视,资源及专业人士的匮乏,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重误解......


严济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更要在广泛的活动中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动,那就在‘动’当中用正确的理念引导他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在严济良看来,德、心是一体的,不能也不该分割开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效融合,“心理问题就像浮在天上的云,你看起来好像突然就要下雨了,其实背后深层的原因积累已久。很多事起因于心理,但最终是品行的修炼。”扬州中学选择了将以德育和心育为出发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各种活动作为出路,一是帮学生找到自我价值感,二是排遣不良情绪。


“心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价值观,当一个学生在这所学校或这个班级里能做一些事,他有价值感、归属感的时候,他是不会有问题的。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被打击了,价值感没有了,无法自我肯定,那他就会丧失安全感。”严济良说。


一年52周,除去寒暑假,扬州中学每学年举行的各类活动有近40项,几乎每周都有。每个月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常规活动与特色活动穿插进行。从高大上的公益慈善演出,到接地气的穿上围裙、挥起大勺的食堂炒菜,丰富多样的活动类型,总有一款适合你。


摆脱纸上谈兵,让心理课“活”起来


心理活动课上的学生作品


“今天这堂课上得不错,有的步骤我们可以再优化下,比如讲故事的时候……”


副校长唐炜刚刚听完本学期的第一堂生涯课,正在给授课老师提建议。“容量还是小了点,一节课的时间不太够,不过孩子们的兴趣挺浓。”唐炜告诉记者,下一节课会带着学生利用线上设备做一些心理测评,在体验中增进他们的自我认识。


扬州中学的心理课程也经历着一次次变革。2013年,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谢晖编写了心理健康校本读本,除了国家的规定性课程,在学校的拓展性课程中,开设“探索心理的奥秘”选修课模块,由六位主讲老师组成团队,每周2课时。 


“先做起来,再根据每年学生的情况调整,我们也在不断地尝试哪种方式最让学生受益,”副校长唐炜表示,凡事不能等想好再做,必须先“占领阵地”,教学任务再重,也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一所学校如果不重视德育工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考再高的分数,将来进入社会也会后劲不足。”


谢晖还曾尝试将心理拓展课与社团活动融合起来开展。一方面,拓展课毕竟是一门选修课,对学生的覆盖面有限,借助社团形式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另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效果要胜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


但这样仍然不够。


今年,随着全新的学生发展中心的落成,学校又开始了新一轮变革。谢晖拿着新的课表向记者解释,通过将高一、高二的班会课或活动课安排在每周同一时段来打通两个年级,每个月四周四次课,一次生涯规划,一次心理健康,余下的两次则是主题班会和社团课,“班级活动与社团活动的时间也必须保证,德育和心育放在一起来做整体规划,这样就能实现高一高二全覆盖,高三再以定期讲座的形式开展。”


暖色调的学生宿舍接待室


采访的最后一天,记者漫步在极具对称感的校园中,思忖着如何把过去几天的采访内容有机地呈现在报道中——毕竟,心理安全是个多么抽象的东西啊!该怎样把这些美好体验诉诸文字呢?


忽然间,“自清园”(注:学校为纪念朱自清而修在校园中的花园)中的一处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排小树旁露出一条光秃秃的小径,看上去似路非路。随行的老师仿佛看出了记者的疑惑,笑着说道:“这条小路不是用来走的,等到合适的时节,这里会开出一排紫色的小花。”


不知为何,这些天在校园里见到的许多细节在记者脑中闪过:教室外墙上学生“画”出的莎士比亚台词,宿舍楼道里不断变换“风景”的电子画屏,寝室门口写着“某某老师粉丝团”的个性名片,发展中心那个会回以不同问候的“抱抱人”……


“凡要创造,心中就应该先有要创造的东西,然后照着心中的样子创造它。”


记者好像明白了什么。


或许,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返璞归真,用心塑造,顺势引导,丝丝浸润下,美好心灵自会在校园中悄然盛放,正如那排记者已在心中见到的紫色小花。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这所被苹果公司全球推介的学校,如何实现全员信息化教学?

这所成立才3年的学校,凭什么领跑全国课程创新领域?

从师资薄弱到群星闪耀,这所学校的教师培养秘诀是什么?


来源 | 据新校长2018年11期“学校安全管理”封面报道删减编辑

责编 | 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