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5个关于“人”的演讲凭什么吸引12万教育人在线观看


“去年南京组团参加了杭州的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老师们给我带回来的信息是,教育创新年会很有品位、很接地气,是从实践层面来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一年后,当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站在了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现场,他说,“我发现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更是引领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指向标。”


昨日,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现场,65位演讲嘉宾与3000名参会嘉宾以及在线观看的123482位听众以饱满的热情持续性地探索中国教育未来的关键性命题——学校中的“人”。



-组织该怎样最终赢得人心-


卢志文

以结构谋功能:学校组织的进化与重塑



在列数了学校的“企业病”后,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循着未来学生必备的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如何缺失的线头,一点点捋出问题解决的关键点之一:学校与校长要做什么,才能让素养课程落地?


在他看来,学校与企业实则殊途同归,学校和校长要有意识地向企业和企业家学习,去建立高效运转的组织,完善评价机制,重构组织,做服务型的领导。


围绕管理,卢志文校长金句频出,其中的“管是为了不管这个最高境界”“学习六不讲:学生未学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学能懂的教师不讲,学生互助可懂的教师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教师不讲;有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教师也不讲。万一你要讲,请你记住,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等话,令人深思。


刘艳萍

点燃教师,照亮教育



在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的北京也有薄弱学校吗?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正是这样一所身处教育优质地区的弱势学校,而校长刘艳萍用四年的时间实现逆袭,在残破的基础之上生长出一所新学校。


生长出一所新学校的秘诀并非是校长有多厉害,而是在每位老师被点燃之后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刘艳萍以“走出去”为撬动点,让教师走出小胡同,到更广泛的天地看教育的美景,用“看见”来唤醒每位老师的教育的热情,让教育热情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


课程改变学校才能改变。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利用两年时间围绕培养目标架构九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聚焦八大核心素养做好顶层设计,并在持续的变革中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四年转瞬即逝,逆袭来之不易,刘艳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你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这个问题,并撬动“人”的因素在治薄路上不断求索,直至到达“照亮教育”的理想彼岸。


赵桂霞

什么样的学校最终赢得了教师?



“一所不能赢得教师的学校是没有前途。”潍坊歌尔教育集团总校长赵桂霞在潍坊广文中学初任校长的经历,让她有了这样的感悟,在她的心中,老师的认同也是建设理想学校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老师的培训发展,“内动力”是关键,由内而外才有力量。赵桂霞认为,教师发展必须要从“要我做”,发展成为“我要做”。在教育中缺乏内动力,对老师和学生都将带来极大的影响。


那么学校如何赢得老师,获得老师的认可?为了得到答案,赵桂霞在学校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在学校中无论是工作多年的名师还是步入初登讲台的种子教师,归属感和价值感都十分重要。在她看来,能够给老师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学校才可以赢得教师,而且这样得“赢得”是从心底里的认同。


黄明敏

钟公庙中学的三把“民心钥匙”



学校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组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温情,承载着各种鲜活生命的地方。唯有把握这个生命体的脉搏,感受它的呼吸,才能找到优化和提升的方向。面对一所教师士气不足、校园氛围低沉的薄弱学校,原宁波鄞州区钟公庙中学校长黄明敏用三把“民心钥匙”打破现实困境,实现了组织的架构变革和活力激发。


第一把民心钥匙,养人先养心。黄明敏让学校改进从“做了能见效”的小事开始,把校园里的每一个细节做出教育的味道,让学校组织在温情中体现“人”的尊严。


第二把民心钥匙,让每一个教师成为自己的CEO。职能岗位见习制度让“管理岗位”成为教师施展教育情怀、实现教育梦想的平台;执行校长制度和项目化管理模式让团队合作成为钟公庙中学的常态。


第三把民心钥匙,让每一个孩子以独有的姿态绽放。点单式课程让每个孩子的需求都能被倾听,孩子点单,学校买单,40余个适需课程,激发的不仅仅是个性特长,也大大促进了孩子们的学科学习力。


黄明寒

组织是怎样最终赢得人心?



当信息化课堂在各地全面铺开,相信教育者对“希沃”这个词语都不会太陌生。这个从小仓库开始创业的年轻企业在13年里实现了一百万倍的增长,一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视主板的提供商。


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黄明寒告诉参会嘉宾,奥秘就在于企业的组织管理。


企业管理与学校治理可以并为一谈吗?即使学校的本质目标是非盈利的,不能使用市场化手段……黄明寒却看到了二者类似的组织形式、适合管理一般理论应用,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其核心都是人的管理。


现代管理谈的是协同和赋能,“如何让整个团队上下同欲?如何让团队中每一位参与者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才能使整个团队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保持目标一致性?”这是一个团队始终保持向上生长的活力所在。他尤其强调了“组织公平”的重要性,“公平往往体现在一个结果上,但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一个过程公平。”



-技术在如何实现人机互补?-


丁书林

在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间的选择——当今教育必须直面的困惑



在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中,尽管教育只占到2%,但它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丁书林认为,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本源对其进行思考。


寻找本源需要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与差异等方面来探讨。人工智能硬件、机器视觉技术、自然语言识别、智能语音技术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四大技术,其中三项都和人的听、说、看有直接联系。因此,我们所思考的本源就是:人类怎样才能产生智能,我们如何才能用好技术,促进孩子的智能发展。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在学习管理、学习测评、教学辅导、学习认知思考等方面,在丁书林看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当今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多在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来弥补人类只能的不足,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而缺少站在人类智能特殊性优势上的思考。


比起人工智能,人类智能具有滑动性、虚拟性、创造性、情感性,只有重视充分利用这些人类智能的特性,才能让“人”在技术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也正揭示了教育的未来出路——通过更好的学习,促进人类大脑的潜力爆发。


潘东标

南京:让每个孩子智慧的成长——智慧教育的南京实践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曾在教学一线工作12年,当过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也当过大学老师,他了解关注人性的重要,“教育技术要关注人性,要关注人。”所以对于南京而言,教育现代化的指向,其核心就是关注人的现代化。


如今,作为南京市教育局分管信息化的局长,潘东标的愿景是让南京93万孩子智慧的成长。那么南京的智慧教育是什么?南京又将怎样做?构建学生个性和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的一种新生态,潘东标提出了整体思维、移动思维、智能思维、混合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数据思维、网络安全思维等八大思维理论,在推动智慧教育的过程中,南京还抓住了教师队伍、教研员队队伍、农村教师队伍等队伍支撑。与此同时,南京还在进行区域实践,融合创新,发挥市区校老师的主动能动作用。


唐晓勇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教育



“设计”是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的关键词,用校长唐晓勇的话来说,“设计引领我们变革,设计给我们成长,是设计改变了我们。”


设计思维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设计师需要创意、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设计师要有使命感。“身为教育者我们的使命感是什么?”唐晓勇认为设计师更重要的是创作设计的东西出来要美,当校长以这样的方式思考教育,教育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几可预见。“所以我们始终要把人放在最中央,在我的学校教师第一,没有教师第一就没有学生第一。”


除了校园空间处处以人为中心,唐晓勇还提到了学校目前1-8年级开出的18个课程,让学习和孩子的生活关联,让学生文本与真实世界关联,这才是真实的学习。“只有让孩子进入到项目化的学习中,在进入到开放的课程体系里面,人才能真正成长。”


焦建利

教师如何成为技术应用的第一发动机?



“技术对我们的教育做了什么?”教育技术极其奔放的教育技术达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焦建利登上演讲台便提出了这个教育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的滚滚洪流袭来,教育需要有温度的知识。”焦建利说。


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变化中,老师需要怎样的知识,需要怎样的学习?焦建利提出在教学的知识,技术的知识和内容的知识等信息时代教师必备的老三样的知识外,还要掌握被称之为教学内容知识,技术教学知识和技术内容知识的新三样知识,由此也产生出第七样知识技术教学内容知识。


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焦建利提出了用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五种路径: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在实践社群中学习、用慕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徐  青

“全员在线”重构学校教育生态



阿里巴巴的技术掌门人王坚博士写了一本书叫《在线》。在线是什么?在线是一种连接属性,属性连接是在线的结果,只有在线之后,才能让各种连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常州北郊的一所平民小学,却做到了全员在线,让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发生了变化。这所学校是怎么做到的呢?常州北郊小学校长徐青从“在线连接谁?要怎样在线连接?在线怎样连接?”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徐青认为,现实与虚拟一一对应,二者的融通才能将教育的四种核心力量——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融通起来。北郊小学用课程作为文化的载体,包括基于“融合教学”的校本化国家课程和基于“融合教学”的社会化拓展课程-18门线下拓展课程,以及基于“融合教学”的社会化拓展课程-15门线上直播课程。就在今年暑假,一共有20484人次参与北郊小学的暑期直播课程。这意味着在整个暑期里孩子们上了2万多堂课,平均下来一个人就有二十多堂直播课。在线课程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宽的视野,以及成长更多地可能性。


-学校是如何进化以赋能于人?-


池田京

从PISA测试看全球学习变革



经合组织资深研究员,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首席分析师池田京来到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对PISA测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结合对于中国的测评进行深入分析。提及PISA测试产生的初衷,是希望测试学生参与未来的社会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有多少。从2000年开始的PISA测试,如今每三年进行一次,主要测试阅读、数学和科学。


通过PISA测试结果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育投资对学业成绩有着怎样的影响?学习时间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怎样,是不是学得越久学业成绩越好?卓越教育和公平教育在中国是怎样的状况?PISA没有给出答案,但这些问题都值得学校和老师去思考,指引怎样安排学习,管理学习。


未来全球学习将迎来怎样的变革?PISA每隔三年会新增一项测试元素或许能带来启示,2018年新增全球素养评估,希望在2030年能够评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认知的学习在未来并没有那么重要的位置,学生的生活质量这样非认知的部分,更应该值得关注。”池田京说。


刘慈航

今天的学校和今天的学生



“新高考的推进,教育公平的极力推进,以及身边出现的越来越多民办创新类学校……这些变化带来共同的特征就是我们很多学校开始做自己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升级,这几乎是不约而同的。”这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研发总监刘慈航这一年来行走于世界各地对教育变化最直观的感受。“我们特别认可这样的多元的教育生态,每一个学校都在自己的一片土地上服务着一部分学生的需求。”


当一所学校不愿意只提供同质化的教育,想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时,它该怎么做?


北大附中的答案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供给,并教会学生怎么样做成真正的自主选择。关于前者,北大采用不断优化升级的选班走课形式,开设线上课程以及线下社会教学资源互换这三大方法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后者,学校会帮助学生基于自身的层面从不同维度为自己设置目标,与他的课程关联起来,老师要围绕学生的目标,在课程中进行互动,让学生在不断试错、反思的过程中前行。


冯  晨

云谷,一所走向未来的学校



云谷学校,这所由阿里巴巴投资打造的“中国未来学校样板”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今天,杭州云谷学校小学部、中学部校长冯晨在年会现场揭开了云谷神秘的面纱。


个性化、国际视野,创新实验,科技导向……冯晨用若干个“云谷热词”来给学校画像。面对大家对云谷学校的好奇,冯晨回答到:“云谷是一所高大上的学校吗?其实在我心中他是一所非常接地气的学校。”


云谷学校相信教育是慢的事业,学校需要慢养,同时,云谷也把“个性化”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期望能改变教育的整齐划一。作为一所备受瞩目的未来学校,云谷的创新并非对于传统的颠覆,也从不被教育的时尚所迷惑双眼,而是坚持着用一个一个的小创新迭代出大创新。


对于云谷这所创新型的未来学校而言,建构怎样的组织、组织中有怎样的人、这群人又以怎样的方式开展工作,这三个问题对云谷创新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冯晨从云谷的组织文化、组织共性、组织生态、组织架构四个方面进行剖析,点出云谷的核心变化是从看见“事”到看见“人”。


王樱洁

学校空间如何赋能于人?



空间的能量到底是什么? 什么样的“环境”可以“赋能”于人?在教育设计师看来,校园里的每个小角落都可以赋予更多教育的契机,它烙在孩子们身上的能量会远远超于捧在手里的一本书。


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关于学生能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室,融合知识的效率倍增,这就是全能超级教室的目标。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人来展开,功能需求也是围绕着人的需求,空间逐步人性化。


所以,空间的赋能强调时间的管理、组织的设计、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我们只有提供他们各自独立时都无法得到的资源和环境,以及调动人与人之间充分的互动,空间就会产生让更多人能够自发学习的机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空间需要真实地赋能于人。我们期待,每一个校园都从改造一间教室开始,实现整个校园的多维度能量流动,让校园的整体环境创造出深度链接的生态价值。


钱志龙

你知道吗,全世界的学校今天在如何进化?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教育创新的本质和未来是什么?曾经,这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博士,在走过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学校之后,尽管仍然没有得出标准答案,但从多样化的实践中,他看到了世界各地在自我进化的现实。


钱志龙博士介绍了美国、以色列、芬兰、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新教育实践,也介绍了尼泊尔、肯尼亚等地如何通过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公平,用充足的案例阐释了世界的学校正在如何进化。


面对世界学校进化的潮流,我们还在采用流水线的方式,在同一个时间里给50个天分不一样、兴趣不一样、努力程度的孩子教同样知识,这种模式已经到达不可持续边缘,世界和学校之间的鸿沟已经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正视它,整个教育系统迭代的时刻已经到来。




1号分论坛:校园里让人迷恋的艺术课堂



2号分论坛:学校建筑、空间环境的全球趋势与中国案例



3号分论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做?



4号分论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经验



5号分论坛:中国“新新学校”探秘



6号分论坛:学校软硬装备的一线智慧



7号分论坛:向美而生:学校的显性文化系统与教育的发生



8号分论坛:闪电讲:那些最受老师欢迎的教学软件



9号分论坛:那些正在改变教育生态的学习方式



/ 今日会议流程安排 /

   特别关注   

昨天,55位嘉宾和3000多位参会者一起,重新打量学校中的“人”

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式上的那些“人”

于永正:退休后我终于明白了教育是怎么回事


责编丨王艺

如果您没能来到现场

也可通过教育服务线上平台——新学习APP观看直播


识别 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进入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