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面转变教学方式, 这所学校用三年时间“让理想落地” | 头条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知识为核心的人才素质结构已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未来社会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强化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要解决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直言,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六个多,六个少”


从组织方式来看,教师讲,学生听过多,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不够。

从认知方式来看,文本学习,间接知识获得过多,而实践性学习,直接知识的获得不够;接受性学习过多,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不够。

从内容方式来看,学科知识系统学习过多,而主题学习、项目学习不够;单一学科学习过多,而跨学科学习不够。

从活动方式来看,听讲、刷题过多,而参观、辩论、演讲、游戏等不够。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


他认为,这个方向的教学变革,国内已经有一些学校做出了探索,但很容易就受制于教材、场地、教学目标等现实因素,难以实现“全面转变教学方式”。即便静教院附校早在2008年就推进的“后茶馆式”教学,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也随着改革的深入,“天花板”现象浮现。


在对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后,他们用三年时间,开发了一套自己的课程。


挑战固化思维,打破学科壁垒


镜头一

下午2点45分,静教院附校南楼二楼电脑房里,正进行着一堂特别的课程。


信息老师一边讲解资料搜索方法,一边介绍如何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处理数据;


下课铃刚响,化学老师出现了,他带着学生们“转战”实验室,进行金属检测实验,数据处理和资料搜索的方法恰好派上了用场;


第三节课上,劳技老师又带来新任务:用检测出的不同金属片完成脸谱贴画……


这门“混搭”课程便是学校历时两年探索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TRIP”课程,取自四个英文单词Theme、Research、Interdecipline、Practice的首字母,分别对应主题、探究、跨学科、实践四种学习方式。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它挑战了教学方式的固化思维,也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


课程包含了信息科技、劳技和社会三门基础型必修课程的内容,并与学校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结合,以主题(问题+任务)重构内容,形成主题和项目学习,实现学校课程统整。


学校选择在六、七、八年级试行,分别聚焦于“材料”“生命”“社会”三个领域,开发出约20个主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一经推出就受到学生们的追捧,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孩子们在真实世界里获取和运用知识,发现原来学习可以如此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学生们进行课堂实验


项目主题驱动,学与教悄然变化


我们看到的第一个镜头,来自于材料领域中的“奇光异彩的金属”主题。


这一类主题让教学变得更加灵活,教学素材变得更丰富,甚至于教学场所也不再限制于教室。


实际上,孩子们进入这个主题正是从观察身边的金属物品开始。他们在校园里分头行动,福尔摩斯般调查各种物品所用的金属材料是什么、选用该材料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才有了我们看到的镜头一。


不仅如此,在核心知识储备完毕后,孩子们还要带着任务单去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参观,并确立研究方向,分组做一个小课题。

        

项目展示中的孩子们


这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明确的课题目标,也让孩子们为了最终成功“秀”才艺,削尖了脑袋去钻研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掌握了各学科知识技能。


但教师不能漫无目的。他们需要有意识地设计活动,有意识地将各学科知识悄悄地渗透到主题学习中——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附校,“TRIP”课程的开发实施更多依靠团队作战,各个主题都由综合课、劳技课、信息科技课三名教师共同负责,大家通力合作、相互帮衬、集体备课上课。


比如“大航海时代”,综合和劳技老师在前一次课上已经让学生从八个航海家中选择一个作为研究对象,下一次课上信息科技老师就让学生研究航海家生平,顺便学会PPT演示文稿,甚至是Scratch互动效果的制作。


信息科技教师王连方告诉记者:现在明显感到备课量变得更大了,但教学资源也增加了,任务设计有了依托,加上有其他学科教师“撑腰”,以前不敢上的跨学科内容也敢上了,“信息科技部分就上得更加新颖、有科技含量,才发现居然这门课也能上得让学生‘尖叫’。”


在问题探究中走向主动学习


镜头二


“什么是太空材料?”


TRIP课上,孩子们把凯夫拉布、尼龙布、合成纤维布、太空棉等几种材料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作对比。


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太空材料的防火性,同时借助计算机记录实验数据,生成趋势分析图,学会了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在对太空材料的耐热性、防火性、防水性等属性有了认识后,老师抛出了新的问题:


“生活中有什么东西可以用太空材料来改变?”


孩子们脑洞大开,雨伞、帐篷、坐垫、笔袋等被一一制作出来,还有小组就提出要做科普太空材料的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可不是说做就做,必要性何在?”


孩子们设计问卷,调查同学们对太空材料的了解程度,对视频形式的喜好,再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假设,形成研究报告,这下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设计了……



在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

       

       

在镜头之外,他们还参观了上海图书馆,学习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策划了产品发布会,为呈现研究成果,Word、PPT、Html5网页编程语言都学了起来;


甚至有小组办了一个公众号,拍摄产品制作的微视……


“这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没想到学生有这么大的创造力。”王连方说,“TRIP课程让学生体验了项目活动的三种基本类型——设计一个产品,解决一个问题,策划一次活动,让每个孩子都经历一次研究性学习。”


当前国际一流学校都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TRIP课程中的各大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学着像科学家那样做实验、做研究,体验做课题的过程。


这些真实情境下的研究,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也带给他们难以估量的震撼和影响。


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


在社会课老师华明看来,教学如果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缺乏亲身实践体验,很难正确看待当今社会现象。


正如初中社会课有一章专门探讨“城市运行”,话题并不过时,但这本编制于2005年的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却早已脱离学生生活,照本宣科地讲,常常让学生哈欠连天。


于是,在充足的前期准备后,老师们索性把课堂搬到了校外,带着孩子们行走于上海的大街小巷,考察探究这座魅力城市及其魔幻建筑。



而在“投资与经营”主题课上,孩子们更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了起来。


投资经营到底是怎么回事?投资什么项目?销售对象如何定位?进货渠道怎么解决?店面租金多少?聘请多少人?……孩子们很快发现,哪怕开家杂货铺都是不容易的。


他们参观了善淘网开的慈善超市,分析其经营理念和策略,主动去当义工,参与日常运营,边干边学。


后来越玩越大,孩子们当起了经销商,把超市的货物直接搬进校园代为销售。


当选择的商品销路不畅时,他们懂得了要分析消费对象;当贱卖商品对不上账时,他们清楚了代卖和义卖的区别……


接下来就是实战了,各小组独立经营,每人投资20元,每组一百多元,自己进货、销售、算盈利率、最后分红。


当拿到自己光明正大赚来的第一笔钱的那刻,孩子们别提有多开心,这样的经历终生难忘。


TRIP课程改变传统单一的讲解式教学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将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广泛开展基于社区情景与问题的跨学科教学、基于项目的学习,大大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突破、重构、统整——这是 "TRIP" 课程的几大关键词。校长张人利将这门课视为对教育本源的回归、对中高考改革之下国家新育人要求的回应。


课程的变革起步于“他山之石”,从而大大降低了老师们自主开发课程的首发难度:


2016 年9 月,静教院附校申报区级项目“借助STEM 课程推进学校综合主题学习实践探索”,并于2017 年2 月引入STEM 课程,作为选修课在校内开设;同时成立了一支11 门学科16 名教师组成的实验团队,从而开启自主研发跨学科综合课程的探路之旅。


教师们带着课程开发的任务去观摩STEM 课,学习借鉴主题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自己摸索着设计符合本校校情学情的主题课程。经过较长时间的前期准备,2017 年9 月,一门被命名为“TRIP”的综合实践课程正式与附校学生见面。


TRIP 课程目前在六、七、八年级试行,分别聚焦于“材料”“生命”“社会”三个领域,已开发出“泥巴的艺术”“五彩缤纷的布艺世界”“奇光异彩的金属”“重走鲁班路”“纸趣”“太空材料”“觅习俗”“大航海时代”“植物装点生活”“城市与建筑”“投资与经营”等约20 个主题,供学生自主选择。


如何在新的教学空间中,打通知识要点、重构教学,是许多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


例如,必修课劳动技术课上,要求完成的教学知识点包括陶泥制品、布艺、纸艺、金属制品和木工等。老师们经过讨论、筛选,将其整合成课程群。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喜好,拓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命科学、人文、艺术等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由此,与劳技课基础知识点相对应的TRIP主题设计逐步完善形成,分别是“玩泥巴”“五彩缤纷的布艺世界”“纸趣”“奇光异彩的金属”和“重走鲁班路”等。


七八年级的“城市与建筑”课程,基于但不限于基础科目“社会”中“感受城市运行”知识点,评价体系完全与教学对接。这一课程的负责人是静安区历史学科带头人薛艳,将能力培养与品格素养、人文素养融合在一起,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校园,探访静安区名人故居保护现状,做陕西路建筑调查报告,参观“石库门的变迁”图片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依然分组学习,每组的评价注重过程性,满分100分中,活动企划、组织水平、合作度、服务意识、创新度等各占权重。


“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也是对接上海教育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要求以及中考改革。”张人利说。在他看来,教育教学的实施有三个层级:首先是教学思想,其次是教学方式,接着是教学手段。三者中,教学方式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当然,‘TRIP’课程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它还需要不断完善课程的结构,延伸学科的边界,加强过程性评价……我们期待这类回应教育本质的课程形态,能有更多人一起参与探索。”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占地面积80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782平方米,分中小学两个校区。现有教学班40个,学生数1400名左右,教职员工120余名,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志在打造一个让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绿色生态校园。




2019年,新校长聚焦教育现场

我们期待发现最鲜活的学校,欢迎来稿!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把忧伤变成幽默,丹麦教育的秘密原来在安徒生的故事里

从日本的38个“变态”细节,看他们的社会教育

北京育英:打破小初高“隔断”,真正发挥12年一体化的教育格局


来源 | 综合

责编 | 李丹


参考资料:

上海教育:《从后“茶馆式”到TRIP 静教院附校探索教学方式的全面转变》,作者 /罗阳佳

文汇:《从“育分”到“育人”,从分数向综合扩展……这所学校创新了教学方式……》作者/朱颖婕

解放日报:《静教院附校以主题和项目学习重构传统课程 激发孩子学习热情》作者/彭德倩

图片:学校部分来自官方网站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