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所藏在乡村里的先锋小学,城里家长纷纷致电求入读



2019年刚开始,范家小学就火了。


因为在深圳卫视《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露脸”,这所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的农村学校由此走进大众的视野。


一夜之间,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的电话被打爆了,凌晨三点,还有记者要求采访,一些城里的家长也纷纷想要把孩子送来这里念书。


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何帆这样评价: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不是北京或上海的公办名校、国际学校,而是四川这所大山深处的农村寄宿小学。


一群大山里的留守儿童,反而是最快乐、自信的孩子;一群农村老师,正在努力地把劣势变成优势,让教育回归本质。


这一切,都发生在范家小学里。



培养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


从广元市区出发,经宝轮镇,沿着沥青山路,一个小时不到即可抵达范家小学。学校在一片小型村落的背后,倚着山脚。


校园不大,仅有一个小操场和两栋三层高的楼房。学校里一共有43名小学生,13名老师,其中32名小学生在学校住宿,一周回家一次。老师也住在学校里,周末回家。 他们大多来自附近的村镇。


43名学生被分为一、三、四、五、六年级5个教学班,四年级仅有5名学生,由于生源不足,一个班大约八、九名学生。


何帆称范家小学的孩子是他遇见的“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毕业生李忠林的妈妈在宝轮镇跑着乡村客运,路线正好经过范家小学。老师们有时也会坐上她的车,每次她都会向老师摆摆儿子的成绩。李忠林妈妈觉得,在范家小学读书之后,儿子“不再内向了”。


12岁的范俊是范家小学6年级的学生。在这名12岁男孩的世界里,他从来不知道声音是何物,但在范家小学4年多的学习生活中,他没有感受过任何的歧视和不公平。


刚进入学校时,由于语言沟通障碍,范俊有些小调皮。


班主任苏莉回忆,多次接触后,她发现范俊对恐龙特别感兴趣,喜欢通过绘画进行描述。这个细节让苏莉看到了范俊的闪光点,学校里没有专业美术教师,苏莉就让他通过网络微课学习绘画,范俊也逐渐找回了自信。


2018年4月25日,范家小学为范俊举办了个人美术展。看到孩子富有想象力的画作后,他的母亲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老师要充分挖掘闪光点,找到孩子们的价值。”范家小学的校长张平原说到。范家小学的办学目标正是:“办美丽乡村学校,育阳光自信少年。”


范家小学的课堂(何文鑫摄)


13:43的师生比,让老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师生关系非常融洽,老师会情不自禁地拍拍孩子们的脸蛋儿,孩子们会直接冲到老师的怀里。


范家小学的评价体系也很特别,好几年前,范家小学就放弃了用一套试卷评价学生的方式。学校采用鼓励性评价,不强调攀比和分数,创造环境,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成长。


学校里的考试是自己出题自己考,“学什么就考什么”,除了小升初的测验以及市里的抽测,学校都不参与校外的统一测验。因为人少,考完当场老师就能改出对错,再一一给每一个学生讲解错在哪里。


学校也不参与“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用“美少年”代替,学生可以是运动美少年、勤劳美少年、友善美少年、文明美少年、阳光美少年……在开学典礼上,通常一半的时间是在给孩子们发各种奖状。


学校对孩子们有哪些要求呢?

“学生要有阅读的爱好,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能流利地朗读,能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爱清洁的卫生习惯,有两项体育爱好,一项艺术爱好。最后才是:课业发展良好。”


校长张平原说:“农村孩子起点低,那我们就不追求成绩,这个社会除了极少的科学家外,更多的还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他们自信和阳光,给他们良好的素质,他们今后也一定会是优秀体面的劳动者,一样为社会做贡献。”



小班教学和乡土课程:变劣势为优势


和所有的农村学校一样,范家小学面临着师资不足的问题


由于难以按照传统的各个学科配置任课老师,一个老师往往身兼数科,于是,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地设计综合性的课程。无意之中,项目式教学就诞生了。


由于教学资源有限,范家小学就地取材,引入乡村社区现有的资源来打造课程,比如,组织学生去参加文昌宫庙会,调查村子里的一口老井到底在哪儿,参观水电站,到山上采蘑菇和草药……


学校将语文、数学等课程集中安排在上午,下午的时间则都是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此外,还有大量的乡土课程和项目式学习。


在关于“豆”字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咬文嚼字,并了解“豆”的分类、食品、饮料,豆的药用价值,以及与“豆”有关的诗、词、歌、赋。此外,还让学生亲手种豆,做与“豆”有关的菜品。通过学习激发兴趣,综合掌握汉语言文学、阅读、绘画、动手能力,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家乡的野菜”是范家小学从2016年春天开始做的一项乡土课程,每周三的整个下午,学生们将走出校园,行走在田间。


这门课的开端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去采野菜,大家都很开心,但其实很多菜都不认识,于是,学校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们认识野菜,采回来后再形成文图,让他们自己查阅资料,弄清楚每一种野菜的名字和价值,做成一个家乡的野菜课题,最后大家再一起把野菜炒着吃了。


在此之后,《家乡的植物》《家乡的野果》《村里的老井》《微型水电站采访》《留守老人调查》等众多课题陆续推行。


利用身边的乡村资源,范家小学根据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采集样本,然后画出来,做成卡片,形成文字,再讲述出来。不懂的东西需要自己去求助村民,在玩耍中,孩子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锻炼。



“都说农村教育资源少,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农村的资源远比城市多,在这里他们能接触乡村,走进大自然。”张平原说,这些乡土课程的开展能充分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增进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除了丰富的课程,范家小学的教学方式也很不一样。上课不需要打下课铃。低年级的孩子上二十分钟左右就休息一下,高年级的孩子一节课上四五十分钟。


六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王毕卫将当堂需要讲解的试卷投放到电子黑板上。通过电脑随机抽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前台,扮演起临时小老师,王毕卫只在一题结束后,强调一遍相应题目的解题关键。一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能被抽到。


一堂低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做沙拉,教孩子们把酸奶浇到切好的水果上。孩子们做得开心极了,下了课就把做好的水果沙拉拿出来,跑到各个教室送给同学吃。


另一个教室里,老师正在教绘本《今天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好》,孩子们轮流到教室前面讲自己的看法。每个孩子都落落大方,讲完了,别的孩子会一起为他鼓掌。


一年级语文老师杨秀丽说,这学期的大部分时间,她的教学几乎在一对一进行。孩子们从学期刚开始的二三十分,变成了期末时所有人都能及格。


因为学生少,真正的小班教学在这里成为现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辅导,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的特长……在这所学校里,师生关系融洽,班级建设的像家一样温暖,学生上学就像回家,教师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最薄弱的环节最有可能是突破口,在这所基础条件极差的农村学校里,正因为改革的空间极大,所以才孕育出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凝聚乡土社群,构建良性循环


范家小学的校园里有不同色彩的教室、原木色的桌椅、落地的空调、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和电子“黑板”、人手一块的平板。


墙面上,各班都有属于自己班级的“萌宠”,一个动物或者一种植物。比如一年级墙面上的绵羊,象征着善良而友善;五年级墙上的竹子,象征着有气节而奋发向上;六年级的小蜜蜂,象征着勤劳而奋进。


一所乡村学校如何能拥有这样的硬件?这一切都源于张平原的不懈争取。


上任第一年,张平原向利州区教育局要了20万元, 20万元带来的改变,从一间教室开始。


原先破旧的墙面、布满电线的冰冷教室有了色彩,单一的空旷空间被分成了阅读区、教授区、写作区、独处区。教室内多了书架、小茶几和沙发,逐渐还有了空调、电子黑板和电脑,乃至现代化的录播系统和学生人手一块的平板。 


张平原的变革成为了一个突破口。以此为起点,乡村小学的良性循环开始了。


基础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最大困窘。基于突破相同处境的思考,2014年,由范家小学牵头,邀约利州区14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组建成立了“利州区微型学校发展联盟”,共同探究“小小班”教学,共同突围教学质量低下困境,开展乡土教育“项目合作”,开创乡土校本教育新局。


为支持这种变革,当地的教育部门引导成了农村微型学校联盟,每年给每所联盟学校保底划拨20万元,额外还会有25万元用于联盟开展活动。


据张平原介绍,受区位和交通限制,联合深度合作难以实施,2015年,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让联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6年3月“美丽乡村小学”网络直播课堂正式运行,主要开设音乐、美术学科,并逐渐扩展到书法、科学课程。


2017年6月直播课堂已有18个省的275所学校参与,惠及40000多名学生。寒暑假期间,联盟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留守孩子免费辅导暑假作业,让留守孩子不再孤单。


乡村学校在凝聚乡村社群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社群环境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很容易建立起和谐、包容、信赖的社群关系,恰好弥补了家庭支持的不足。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自主学习的课程设置、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让这些留守儿童变得阳光、自信。这样的教育经历为孩子将来打下了根基,学业成绩的提高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教育不需要创新,归回本真就好


“教育不需要创新,真的不需要。教育需要什么?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即顺着儿童成长的节律,为他们适时提供我们可能提供的资源和他们自己搜寻资源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向着学校想要的方向和他们饶有兴趣走向的方向慢慢走去。


范家小学火了后,张平原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段话。


他认为,每个学生成长发育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而好学校就应该是有自由、平等、包容的学校,是老师静下心来看学生成长的学校。



乡村学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师生比较大,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互相帮助,交流沟通更充分,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比如亲近大自然,儿童在玩耍中成长,在开放的空间学习,在群体中克服孤独、抑郁等症状。这些都是城里学校不具备的。


范家小学所代表的“小而美”乡村学校,正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改革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范家小学的成功实践说明,农村小学只要能确立科学的办学目标,并结合自身优势,将目标落到实处,留守儿童也有光明的未来,农村小规模学校也可以办成优质学校。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

学校档案


学校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苟村1组
办学理念:为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服务
学校简介:一所山村里的小学校,积极探索乡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努力让每一个生命灿烂绽放。


2019年,新校长传媒聚焦学校现场,

致力于发现最具真教育示范价值的学校,

每日一校,期待您的关注、推荐与转发。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一所“小而美”的村小,以一套“小而美”的课程,改变了整个村庄

上下课只能上爬下滑,这所学校说“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自我保护力”

先锋!看丹麦这所高中如何用开放建筑打破思维之“墙”


来源|综合整理自

1.红星新闻:村里“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电话打爆,城里家长求入读

2.教育思想网:广元这所小学厉害了,在深圳卫视《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被分享

3.教育导报:范家小学“火”了,我们找校长聊了聊

4.中国教育之声:一所“不要成绩”的农村小学为何能出名?

3.《变量》何帆


责编丨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