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特级教师的课绝了!学习融合本能与欲望,孩子才会为之“疯狂”
▲点击图片,获取会议全流程
这位特级教师对学生说:
你只有敢“胡说八道”,才会能说会道;
你只有敢“胡思乱想”,才会有奇思妙想;
你只有敢“胡作非为”,你将来才能有所作为。
欲望是人一切活动的原动力。这是我拍的关于某一种欲望的照片。
这本是一个让人熟视无睹、绝对不会留恋和回味的东西,但是它却成功逆袭。为什么呢?我当时还特意多待了几分钟,结果发现现场没有一个男士放过那粒小球。
它唤醒了人的另一种本能,满足了人游戏互动的欲望,让本来习以为常了无生趣的事儿变得有情趣起来,把成人也深深地吸引。
那么我就在想,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学如何吸引孩子,让他们迷恋,甚至为之疯狂?
我们的观点是:让学习融合人更多的欲望和本能!
一
谁是那条“锦鲤”?
去年国庆支付宝的一条锦鲤让300多万人为之疯狂!所有人都知道中奖率微乎其微,但还是拼命地刷屏不能自已。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碰运气的心理。
我们就把这种碰运气的心理融合到很多学习活动当中来吸引孩子。
比如数数是很枯燥的,但是我班的孩子却数数数得上瘾。
我在教室里开了超市,挑动和刺激他们的食欲、玩耍与购买欲,让他们在真实的活动当中认识人民币。
教室超市
同时我还带了十斤花生,只要大家课堂表现好,下课时每一个人可以随意抓一把,数一数,谁抓的与老师的条件符合,谁就会成为本场的幸运“花生人”,超市里的东西可以任选。
比如第一天是大于18的中奖,有一批孩子就得奖了;第二天7的相邻数中奖,两人中奖……
你知道吗?学生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数花生,不仅属自己的,还要数别人的,起到监督的作用。一学期下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而且还把数的各种知识巩固于无形之中。
后来,我们把这种“锦鲤心理”扩展到各种活动和评价之中,成为一种激励机制。
只要孩子在某些方面进步,就会获得抽奖的机会,奖品也逐步从物质过度到了精神。如:做一周的教室封面人物,致电家长表扬等。这让原本机械的班级管理、束人的规范、恼人的作业一下子可爱、好玩、鲜活、刺激了起来。
这种改变表面上是增加的抽奖这个因子,实际上是对人天性的尊重,融入了所有人都想撞大运的欲望,给学生学习增添了一种期待、一种希望、一种惊喜,更有一种“不确定感”带来的刺激。
抽奖箱
当然,抽奖的目的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吸引,为什么要造三个不同的抽奖箱?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浪漫地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感受随机现象,为三、四年级学习统计和概率积累真实、深切和充分的体验。
二
把学习“装进”孩子的饿胃饥肠
分数传统的教学是这样教的,通过分纸、分图形、涂一涂来学,但我们把它做成了“舌尖上的分数”。
在提前自学的基础上,我们出示便秘药(酚酞片)的说明书,让孩子研究,假如自己便秘了,药怎么吃,理解1/2的含义。
酚酞片说明书
药吃完了,接下来吃蛋糕。我们有一个要求,就是说只有切出比较标准的1/4才能有资格吃。学生都在小心地、努力地做到平均分,就怕不标准。
切完之后就该吃了。先吃1/4,再吃3/4,吃3/4的时候还要全部塞到嘴里,体验3/4和1/4在口腔的感觉、吞咽的感觉有啥不同。
学生体验吞咽1/4块和3/4块的蛋糕是什么感觉
咽完之后,学生说:“老师,1/4很好咽!3/4在嘴里慢慢地差点把我噎死。”
老师就问了:“那说明3/4比1/4怎么样?”
学生答:“大。”
老师点评:“你发现没,你吃的不是蛋糕,是分数,是分数的大小。”
如此,学生不仅用视觉,还有触觉、味觉,全方位地感受触感,全身心地认识分数。
蛋糕吃完了干嘛?喝!每组一杯橙汁,五个人喝。
老师就可以问学生,你们打算怎么分?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要平均分。
五个人分一杯,要怎么平均分?你就能看到学生们把五个杯子放在一起,匀来匀去,直到一样多才罢手。这时候下课铃响了,学生仍然不愿意下课,因为老师还有一大盆巧克力没分呢。
把一杯橙汁平均分成5份了才喝
人对吃喝的欲望无需赘言,学习亦然。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这样在吃中学,用中学,比如,用葡萄干学加减,用瓜子学千以内数的认识,用瓜果学测量……很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吃和生活当中浸润而成。
一旦我们把学习“装进”孩子的饿胃饥肠,就会幻化成他们身体和心理共需的欲望,使得学习如饮如食,如饥似渴。
三
重复练习、机械记忆 → 发现、猎奇和挑战
我们都知道10可以分成几和几,非常重要,必须自动化。通常老师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和逼着学生背诵完成,致使学生对它再无好感。这比不熟练更可怕。
我们则是让学生自主发现——能在生活当中找到一个真实的现象,帮你牢牢记住10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一个家里开海鲜馆的孩子拿来了一只螃蟹,说用它记住10可以分成2和8。因为它有2只螯,8条腿。
另一个孩子说用双枪老太婆记住了10可以分成4和6。
最难找的是10分成3和7,找了一周都没有人找到。
我决定发学生课程研发经费奖励,谁找到奖十块钱。第一天没找到加五块,第二天还没找到再加五块,几天之后学生“疯”了,家长“疯”了,七大姑八大姨全“疯”了,纷纷帮孩子找什么东西正好是10个,又天然地分成了7和3。十多天过去了,还是没找到。
一天晚上,一个家长忽然间就给我打电话,说“张老师,我儿子找到了”!我当时都睡了,叽里咕噜就爬了起来。我说“是啥,赶紧让他跟我说,我加到100块钱”。
孩子接过电话吞吞吐吐就是不说,我催了半天,孩子终于公布答案了,说“张老师,你的发型是三七开”。
我哈哈大笑,说“孩子,先奖励你20元!但张老师的头发并不只有10根,这边缕了7根,这边缕了3根”。
我让学生再找,过了十多天还是没找到。有意义吗?太有意义了,为什么?每个孩子找10的时候一看,总是分成4和6,又不是3和7……这样找着找着,不知不觉间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最后,一个姓徐的孩子说,“张老师,我找到了!我用我的姓来计,左边是3划,右边是7划。
受孩子的启发,我们紧接着就开了“姓氏数学”课程。按照笔画排排姓、姓氏笔画里的加减法……识人、识姓、学数学,我们是在用人性本源的好奇、好动、发现挑战的本能,吸引孩子沉浸其中。
四
让每个孩子都变成“戏精”
我和孩子一起把学习难点和重点创作成数学戏剧,把数学演出来,把难点演出来,让孩子的表现欲、创造欲和幻想欲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习更加生动,更形象,也更有意思。
老师们要想看案例,可以在网上搜索我的文章《戏剧,让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更有戏”》,接近2万字。
五
纸上谈兵 → 真枪实战
第五个,是利用好动、玩耍、崇尚自由的天性,把纸上谈兵变真枪实战。全景式数学教育,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的问题中体验和学习真实的数学。
比如,压路机的压路面积很难理解,我们就让孩子到沙道里亲自压一压,不讲自明。
学生研究压路机压路面积的说明书
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时,学生向我挑战,“老师,你的鞋不规则,我想研究它能装多少沙子,你舍得吗?”我说,“哥白尼为了真理连命都不要了,我还在乎一双臭鞋吗?”马上就脱了下来,一人一只。
看着我脱了,男孩子纷纷脱下自己的鞋来量。鞋里装了沙子,倒到圆柱里,一量一算,体积出来了。
学生量鞋的体积内容图解
六
用热爱点燃热爱
第六点,用热爱点燃热爱,用数学的美和神奇,满足孩子猎奇、探索、崇拜和信仰的欲念和心理。
怎么做?我认为教师是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在课堂上怎么样,学生便会怎么样,他们的学习便会怎么样。
我给孩子最大程度的安全、自由、鼓励、尊重和信任。我课堂上从不计较学生的对错,激励每一个敢于表达的学生。我提出了这样主张:尊重学生所有不逾越底线的想法和行为。
我给学生提出,
“你只有敢‘胡说八道’才会能说会道;
你只有敢‘胡思乱想’,才会有奇思妙想;
你只有敢‘胡作非为’,你将来才能有所作为”。
我极其尊重学生让我上课的感觉,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带着自信和愉悦离开我的课堂。如果我不能,绝不能让他们带着伤害离开我的教室。
我不仅努力地让他们喜欢物品,更努力地让他们崇拜我。我准备了很多教材上学不到的奇知妙计,让他们感受数学的神奇,方法的奇妙,老师的厉害!
比如,我们学习乘法时,我会引入划线算和十字相乘法。32×12怎么算?32左边是用三根线,右边两根线来代表,12是左边一根线,右边两根线。那么把这个交点分成了三部分,这边3个焦点就是3,中间8个焦点就是8,右边4个焦点就是4,结果就是384。
32×12的划线算法和十字相乘法
紧接着,我们会用十字相乘法。32×12怎么算?一三得三,二二得四,交叉相乘,一加等于8,384。更令人期待的是把两种方式整合在一块,发现它们之间的连接,让学生不由得感叹数学的计算真奇妙!
我还补充了逻辑、运筹初步,模糊数学,非欧几何等非传统的数学内容。我带一年级的孩子在玩拓扑时,他们可以玩得很开心。学圆锥时,我让孩子在沙道上堆出了大小不同的圆锥。让他测量母线和底面的夹角。
孩子惊奇地发现,无论堆的是多大的圆锥,所有的圆锥母线和底面都神奇的是51度。让孩子阅读数学漫画,孩子就会了解到自然形成的树杈大多都是51度,自然风化的土堆是51度,埃及金字塔的斜度是51度……原来51度是大自然最稳定的结构,孩子发出如下的感叹:
“不管怎么堆都在51度左右,真的很神奇”
“一把沙子都能算出数学”
“古代埃及人就知道51度是最稳定的结构,太了不起了”
“自然真是奇妙”
……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一个六年级孩子说的“其实,数学是一种天赐的语言”,他的话绝不亚于最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所说的“数学是上帝的语言” 。
老师们,你会发现,只要我们用心博阅、精取类似的奇异课程,总能让学生产生惊喜、神奇和崇拜的高峰体验……慢慢的,就会让数学成为孩子的信仰。
不仅如此,我还会联手我的同学,我的家长,千方百计鼓励每一位孩子,尽可能多搞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总能在一些点上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让“我适合数学,我能学好数学”也成为每位孩子的信仰!
(图文来自张宏伟老师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
张宏伟老师将莅临现场
详细解读全景式数学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策略
为你带来更直观的启发
赶紧加入吧!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课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