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中1%的失误,常常抵消99%的努力 | 头条

张祖庆 新校长传媒 2019-04-22


生命各有特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个体都绽放光彩。如果以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就违背了它的初衷。


文/李欣


01


网络上,“掌掴老师”事件曾经一度发酵。后台评论,几乎是一部“血泪控诉史”。无数网友纷纷回忆自己曾受到老师的责难,无端或有意的批评,伤害了一颗又一颗幼小的心灵,即使成年,也难忘却。


我想到了自己。


小时候的我,内向木讷,极怕老师,一向默默无闻,如空气般存在。


一次,前排同学莫名其妙回头笑我,同桌也跟着起哄,一时忍不住抽泣起来。正改作业的老师抬头一眼看见了,不分青红皂白地说我扰乱课堂秩序。


到如今我都清晰地记得她极鄙夷的语气:“该做的不做,还有脸哭?不想学就出去,就会影响别人!” 很久无法释怀,并不是因为哭了被老师骂,而是老师毫无掩饰的厌恶。


成为老师后,我完全能够理解老师当时的情绪。她也许改作业正因满篇的错题头昏眼花心烦意乱,抬头看到的却是纷纷扰扰左说又闹的场面,哪有那么多耐心听你哭哭啼啼道委屈。


确实是一件极小的事。


而我,却无法再喜欢她。 即使内心里承认她算不错的老师。


读师范时,反复听老师说,“99%+1%=0”。教育中百分之一的失误,常常抵消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虽然似乎不太公平,但事实就是如此。



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无数矛盾,常常因为老师的一时之失,竟招来学生长久的记恨。我同样清晰地记得看过的一个采访,一个孩子拒不上学的原因,是不想忍受他的班主任。认真负责的老师痛哭流涕地对着记者说,批评两句怎么了?我是为他好啊。


隔着屏幕和多年的岁月,我依然能感受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师,深深的委屈。


但我无法认同她。我更加理解她那位学生,“她天天骂我是蠢猪,做不起题是蠢猪,答不起问是蠢猪,我宁愿变成真的猪,也不愿意她教我。”


如果是我,也希望远远离开。


批评无错。错的是很多老师不懂批评。或者说,她们自以为的批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批评,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这种发泄,与教育无关。就像那位天天把“蠢猪”挂在嘴边的老师,她并不真心认为学生是蠢猪,只是养成了这种恨铁不成钢的习惯和方式,一旦怒火中烧,丑话便冲口而出。


也许她尽职尽责连迟到早退都不会,也许她教学严谨每个知识点都要学生人人过关,也许她熬更守夜改作文,也许她为了学生呕心沥血,可一句“蠢猪”却把自己推到学生的对立面,无法和解。


她不明白,自己其实不是在批评,而是在伤害——伤害学生,也伤害自己。



02


很多时候,老师们都在感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啊。”没错,有的学生怎么说都不听;有的呢,说都不能说,玻璃心!


从过去“黄荆条子出好人”中走出来之后,老师和家长很多又开始走进“赏识教育”。无数无数的文章都告诉我们,教育,要宽容,要爱,要鼓励,要表扬。


在儿童主体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相对于批评的“大棒”,大家更愿意使用表扬这根“胡萝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几乎已成为当今老师和家长的共识。



陶行知校长“四颗糖”的故事家喻户晓。


用泥块儿砸了同学的王友,本以为被叫到校长室,等待他的是惩戒,没想到等到的是却是表扬的糖。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这块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这“三颗糖”的力量更是让原本惴惴不安的王友感动不已,说出了自己其实明白的道理:“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

于是他得到了第四块糖。


这是关于宽容的故事,在很多文章无数讲座中被大家反复引用,证明如春风般表扬的教育力量。


但有时的解读,也许断章取义。


陶行知是大教育家,之所以这样教育王友,是因为他了解这个孩子。“了解”这两个字是极其重要的。为什么要等放学之后再处理呢?给王友冷静反思的时间,给自己调查思考的机会。


陶校长深谙:自我教育,永远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但是,“四颗糖”的教育方式却并非原则,无法放之四海而皆准。


教育关乎人性塑造。人性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


教育直指人的心灵。心灵有多微妙,教育就有多微妙。



不是所有孩子都是王友,也不是所有老师都是陶行知。


不是所有的表扬都能如糖一样甜美。


因为“赏识”教育的风靡,很多孩子得到的太多的表扬。任何事都尽量的鼓励,尽量的宽容,尽量的理解,结果孩子变得开始难以理解。


做事毛躁,急于求成;与人交往,锱铢必较。以自我为中心,所有事都要被关注,被认同,极其在意别人的评价,得到赞许才如释重负。并且,容不得一点儿反驳。


这些孩子,吃了太多表扬的糖,蛀牙了。


那么,表扬错了?


表扬无错。错的是我们不懂表扬。或者说,这根本也并不能称作表扬,只是下意识的讨好。就像他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他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孩子们都喜欢的巧克力冰激凌快餐泡面其实不能多吃;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一味的好话,不能多讲。讲多了,就是蛀牙的糖。


批评抑或表扬,是教育方式的左右护法。看似矛盾的二者其实相辅相成,互相制衡,并且本质,都是一致——教,然后导。单纯地相信批评或表扬的力量,很容易慢慢模糊它的真实模样。


03


理解教育的本质,才能学会批评和表扬。


很多专家告诉我们:要对孩子一视同仁。


我想,这里的一视同仁是指对孩子无差别的尊重,而不是指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生命各有特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个体都绽放光彩。如果以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就违背了它的初衷。


所以,生命不存在最好或者最差。也就没有需要和别人一样的教育方法。


自卑的孩子多鼓励,骄傲的孩子适当让其受挫。表扬与批评必得“因材施教”,才能“有教无类”。


无论表扬和批评,都没有对错,只有原则——


不敷衍。在和每个个体相处的时候,尊重他与别人的差异,不要用语言暴力去伤害,不要用虚伪的套话去搪塞。无论孩子该表扬还是该批评,都心平气和的就事论事,明确具体。不以“说到底,就是你笨”“非常好,棒极了”一锤定音。试着让孩子从每件事中获得经验和成长。


不糊弄。每个孩子都是和成人一样平等,孩子终会长大。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俯视别人,即使成人懂得更多,想的更深,明白得更加透彻。认真地对待孩子,不因自己有决定权而忽左忽右,高兴了就不停夸,郁闷了就不停骂。任性的大人,常常很幼稚。


不强迫。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自我教育”,孩子能在生活中学会自我总结和提升才能适应复杂的世界,成为自主自立的人。人非圣贤,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永远不可能绝对正确,强迫他接受成人的思路,常常剥夺了孩子判断的权利和能力。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交流而非评价。



教育学是天下最复杂的学问,因为它本质是人与人交流与沟通。不同的大人,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环境,就必有不同的相处之道。


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只能借鉴,而无法照搬。但是,越是复杂的事物,往往越是有最简单的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又很简单:认真去体察,诚恳地尊重,真正用平等之心去对待每个生命。孩子有最纯净的心灵,能够感受到最纯净的相待。


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亦然。虽是常识,常被遗忘。


一个老师(或家长)只要有对人性的深切体察,有对生命的诚恳尊重,有足够的学养和智慧平等对待每个生命,他就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学生(孩子)的方法。


所以说,当老师(家长),看似简单,实则难;看似难,也简单。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李镇西:大家都在说回归“教育常识”,那什么才是教育的常识?

杨东平:减负并非“害了孩子,肥了教辅,误了国家”

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一败涂地”, 我们该反思什么?

作者 | 李欣

来源丨祖庆说(ID:zuqingshuo_123)

责编 | 李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会议邀请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