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面大于常态的困境:薄弱校“逆袭”的七个样本丨头条

Aomory 新校长传媒 2019-04-22


校园基础设施陈旧,教师缺乏教育热情和专业素养,生源质量每况愈下……这些描述,可能会触及到任意一所薄弱学校的痛点。


剖析一所学校的日常运行系统,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组织结构、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生素养、家校关系、校园环境这样一条“要素链”。


内求于这一条“要素链”,薄弱学校可以审视自身情况,择一环节作为变革的切入口,以突破现实困境,提升学校整体质量。


这里有七个不同维度的真实案例,可以为薄弱学校的改进提供思路与启发。


1.

 职称评定难?

 用建章立制来化解 


“校长,今年评职称,怎么也该轮到我了吧!”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刚上任,就有教师到办公室来“讨说法”。


一分校是一所由海淀区南部两所薄弱学校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北京十一学校承办,是典型的集团校中的弱势校。


合并后,一分校面临着人员融合、组织重构等各种问题,恰逢评职称,矛盾愈发尖锐。


刘艳萍说:“面对走进办公室徇私的老师,我们不能简单责怪其觉悟低,而要想一想他为什么认定‘这事校长说了算’?”


在她看来,问题不在教师身上,而在于学校是否建立了好的制度,是否有维护制度良性运行的机制。


学校制度作为学校的基本运行规则,让每个人自觉自愿遵守的前提是“契约精神”,大家共同制定,大家共同遵守,任何人没有权力擅自篡改,更没有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


基于这样的思考,十一学校一分校通过教代会的方式让全体教师参与到决策之中。


2014年6月,一分校首届教代会高票审议通过七大文件,每个文件都跟老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薪酬变革。


其中,《一分校教师职称推荐办法》彻底将校长从“每年职称评定的尴尬”中解放出来,再也没有人走进办公室和刘艳萍“讨说法”了,大家全部和文件中的“评选条件”较劲,和自己是否符合条件较劲。


有了制度,还要保障其整体运行,为此,一分校对管理结构也进行了大变革,由原来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变成扁平化的管理结构。



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通过分权制衡确保了学生中心的地位,也把行政力量对教师的干涉降低至最小程度,为校园里每个人的成长赋能。


2.

 师资力量弱?

 用校本研修来扭转 


上海天山初级中学的赵老师在上一堂初三政治课。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突破“新时期,为什么依然要坚持艰苦奋斗精神”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一个课堂辩论环节:“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


出乎意料,她预想中争锋相对的辩论场面并没有出现,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


为什么用“辩论”的生动方法来教学,课堂还是冷场了呢?赵老师想不通。


这个小细节没有被忽略过去,学校负责教科研的教师要求赵老师针对这节课的问题写一篇“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案例。赵老师很快写完交了差,但是也很快地被退回来了,理由是:没有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先后修改7次之后,文章终于定稿。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困扰赵老师课堂教学的问题也逐渐变得清晰——没有深入研究学情。


上海天山初级中学从一所师资力量都位于全区后列的薄弱学校,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跃升为的第一批“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其秘诀就在于通过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赵老师的经历就是天山初中通过“关键教育事件”提升教师能力的一个缩影。学校的教科研室观察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


同时,天山初中还进一步开展了“项目组合作研究”,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解决教学中面临的问题。项目分三个层次,一是学校层面的项目,二是年级组、教研组规定项目,三是老师们的自选项目。


为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天山初中还尝试将学校的共同愿景和教师发展的个人愿景契合起来。


每年暑假,教师可以填写“教师发展需求清单”,告诉学校“我想做什么”和“希望学校帮我做什么”。


教师发展需求清单汇总之后,学校会通过柱状图等形式进行反馈,如果发现很多老师的需求一致,就排入学校、部门的工作计划中。


当教师能够自觉学习、合作研修时,教师群体和个人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3.

 教学资源少?

 重构课程体系,换个角度看世界 


在推动了几轮“小修小补”的课改收效甚微后,山东钢城现代学校校长臧秀霞意识到,唯有大刀阔斧地重构课程体系才是改变困境的良方。


钢城现代学校是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比较偏远的一所农村学校,由三所农村学校合并而来,生源流失现象突出,各方面起点都不高。


尽管新建的校舍已经丝毫不见农村学校的踪影,但工作在这里的教师很清楚,学生都是周边拆迁户的子女,师资弱、资源少等任何农村学生面临的教育问题在这里都可能会出现。


但正是在这里,传统课堂的模式被打破了:没有上下课的铃声,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课程不分学科而按主题设计,主班教师“身兼数职”包揽语文、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多门学科……


这一切都源自该校的UDP课程。


所谓的UDP课程,是通过实践使学生理解力得到发展的一种课程体系。UDP是3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U是understanding理解力,D是development发展,P是practice实践。


教学内容上,UDP 课程设计了“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自己”三个宏观的主题,所有的具体单元主题都在这些主题之下,学生们的课表则是由主题决定,而这些主题都来自于三大关系所代表的真实世界


在钢城现代学校学生的课表上,一年级6 个主题分别为:学校、家庭、秋天、空气、节日、交通工具。


每个主题花5~7 周的时间进行教学,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则被整合融入主题活动中,让知识和孩子们的生活对接。


钢城现代学校的UDP课程基于农村学校学生数量少、乡土资源丰富的条件而生发出来,在无形中集合了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小班化学习和教师包班制的多元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世界即教材,学习即生活,他人即教师”的未来教育样态。


4. 

 教师水平不稳定?

 用学习指南实现“品控” 


在哥伦比亚的农村学校,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教师数量非常少,为了保证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哥伦比亚采用了一套“新学校”组织模式和教学方式。


“新学校”模式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农村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力求以较低的成本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与他人合作,进行个性化学习。


“新学校”强调的合作学习和同伴学习,采用复式课堂和小班教学。


二十多个孩子分成好几组,同一年级的孩子们围坐在六角形的课桌边,桌上摊着可重复利用的学习指南;


墙上贴着孩子们自己做的签到表和互相传达鼓励的友情箱;


教室一侧设有图书架和学习角,用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 


角落的桌子上叠放有一本本册子,包括家长来校参加活动的照片,学生轮流撰写的活动感悟等。

  

学习指南是“新学校”模式的核心产品,它是一本把教材、活动手册和教学指南合在一起的册子,每个年级一本。


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全部整合到一起,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配图故事、开放性问题、课堂内外的实操性活动等,就像一个简易版的PBL学习过程。


这样的课程设计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可称之为“低技术”,只需要纸笔就能完成个性化学习。


在学习指南中,家庭作业的设计也别具一格,它并非单纯课堂的延伸,而是强调“生存能力”和“社会技能”的学习。


作业的内容可能涉及疫苗、营养、食品安全、甚至如何区分感冒和严重的呼吸道感染。


比如,学习指南可能要求学生回家检查弟弟妹妹是否该打的疫苗都已经打了,或者跟父亲一起检查蓄水池是否盖严实了,以防昆虫爬进来。


在“新学校”的教学系统里,学生是中心,而家长,教师以及新学校的培训师都扮演了辅助者的角色,每个人都是知识的贡献者。这种模式也实现了资源的充分流动和最大化利用。

 


5.

 学生高考无望?

 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 


湖南省长沙县第七中学是一所县属普通高中,既是被应试教育边缘化的学校,也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


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兴趣也不多,但他们也因此而被严格管控,花大量时间学习课本、做练习。


即便如此,这所学校每年高考考入二本以上学校的生学生仍不足25%。


要把这些孩子教育好,就要改变纯粹以高考分数为指向的教育目标。为此,长沙县七中开始探索将营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尽管不少学校已经将营地教育引入学校做开学营、毕业营等活动,却鲜有学校能够深入化的将营地教育渗入到校园的边边角角,融为一体为学生的整体成长服务。


最开始,七中的营地活动是自娱自乐,渐渐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培训,成为小导师,组织自己的团队,为周围学校的中小学生策划营地活动。


随着营地课程的深入开展,高大上的营地教育也可以在学校的走廊、水泥操场、地下室,用棉线、易拉罐,还有泡沫板开展起来。


现在,七中的营地教育已经形成常态化,并向社会上的营地组织开放。


2016年,长沙县七中的18名学生为湖南省怀化地区的8名教师设计实施了两天的营会。


尽管学生们的专业水准不是最高的,但仍然给参会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名教师称这是她“第一次被学生培训,也是唯一一次恋恋不舍还想被培训的营会”。


七中曾对接受过营地教育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数据显示,154名学生中:


保留阅读与观影习惯的占94%;

积极进行体验与反思的占91%;

常开展营地教育的占59%;

能实现自主与服务的占97%。


不管是升学还是进入社会,他们成为了积极、阳光的个体。


6.

 农村学校家访难?

 生情地图让家校沟通更顺畅 


现在,为了方便家校沟通,班主任们经常借助校讯通、QQ群、微信群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互动,但在一些薄弱学校,现实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有些农村学生家长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谈不上使用QQ、微信等;


还有些学生家在山区,交通不便,其家长连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都无法按时参加。


为了解决家访难的问题,浙江省丽水县松阳五中通过构建“生情地图”来让家校沟通更顺畅。


所谓“生情地图”,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建档,变为电子版的地图。


有别于传统档案仅有简单的文字叙述,松阳五中的“生情地图”是一个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在内的三维立体档案。


为了绘制生情地图,班主任及相关任课教师在摸清班级全体学生各自情况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升级,将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住址、家庭状况、父母职业、交友状况等信息尽收其中;


然后,以每个学生为单位,依据其家庭所处地理位置在电子版地图上做出标注,同时地图上的各个板块还可以做超链接。


“生情地图”的诞生解决了松阳五中家访推行困难的问题。


初三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学业任务重、压力大,有些学生感觉学习时间远远不够用,就希望学校能改变现有的作息制度,可又不敢跟老师直接反映。


学校教师在制作“生情地图”的过程中,从家长那里获知这一信息,并反馈给校领导,于是学校决定根据自愿原则,允许部分初三学生晚上延长一节课学习时间。


借助“生情地图”,家校沟通更顺畅了,教师也能够对每位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进而精准分析,因材施教。



7.

 校园空间小?

 墙面也能成为教育资源 


上海市金山区石化第一小学,是一所随迁子女占比近7成的公办小学。学校共有701名学生、19个班级,却仅有404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为了能在“小”学校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石化一小充分利用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单调的教学楼石柱,也能化身半平米小菜院,变成自然课开展植物种植养护、观察探究的小天地;


走廊的一角,被布置成温馨的“I READ爱阅读”专区,配备了两台图书漂流柜,让孩子们自主借阅。


但最受学生喜爱的还是“墙”,学校里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可以尽情在它们“身上”玩乐高、做数独,寻找智慧和乐趣。


 


原来,在石化一小,每间教室外都有一面“乐高墙”,这面墙成了孩子们发挥创意的天地。


“毕业墙”鼓励学生创意涂鸦、脑洞大开,

“数独墙”让人体验烧脑乐趣,

“瓶水相逢墙”悬挂着葱郁绿植,

“挑战墙”记录和呈现各项目比赛或挑战的视频,

“纸艺墙”陈列着折纸、剪纸、衍纸作品……


◆ ◆ ◆  ◆ ◆




一所学校的困境往往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想让薄弱学校发生真正的变化,除了找准突破口,更需要整体的规划和长期坚持的决心。

在河南,正有着这样一所全面逆袭的样本学校——信阳市第九小学。

这所学校用四年的时间突破薄弱境况,从区域内排名垫底一跃成为省内新秀。

2019年03期《新校长》用长达两万字的深度报道解析其成长路径,详述信阳九小“逆风翻盘”的背后故事。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真正的课堂,是帮学生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知识” 
从跟随到追随,学生眼里的好教师究竟长什么样?

这位校长给教育部部长的提议,每一句都说到了心坎儿里!


责编 | 王艺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