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量一下这个旧旧的校园,怎样用最少的钱把她换个师生喜欢的样子?| 头条

邹红 新校长传媒 2019-04-22


一个美的环境,能够时刻催生美的能力,创造美的力量。校园环境以一种无声的姿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们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是孩子们成长中的一位隐形教师。


重庆市江北区复盛实验学校,这是一所偏远的农村薄弱学校,在改造前,校园环境破旧暗淡,教师无心教学,生源流失严重;改造后,学校被誉为“重庆最美乡村学校”,不仅师生喜欢,乡镇居民也常常进校赏花拍照。


时任校长邹红回顾了这一场旧校园改造实验,并得出了结论:低成本打造美丽校园的秘诀绝非“砸钱”,而是“用心”。



7年前,我来到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薄弱学校当校长。当时,校园环境暗淡,教师无心教学,还多次被家长集体投诉到镇政府,被当地居民嘲笑为生活在“养老院”的人。学生六年级毕业,家长花多大力气都要纷纷转走。剩下的,就是没有门路实在走不掉的。师者的尊严,在镇上居民面前荡然无存。


当我和老师交流时,老师们也倍感委屈难受:偏远、农村、薄弱,就像三顶帽子扣在老师们的头上,也像三座大山压在老师们的心里,老师们普遍自卑。师生都存在着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农村老师、农村孩子自然是比城里老师、城里孩子差的。


就这样,思维的惯性,行为的惰性,拖着大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在死气沉沉的日子里。


为了打破这沉闷怠惰的气氛,我决定从校园环境入手,进行一场校园改造。这场旧校园改造,大多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



库房变家校接待室


过去校门靠左的临街房屋仅做库房,存放废旧无用物品,大门紧锁,积满灰尘。这次校园改造,老师们把这里瞄上了:这么好的位置,为什么不做一个家校接待室?


就这样,当总务处把多年不用的废旧物品全部清理出去后,学校最具审美的罗老师就开始施展才华了。她请人把墙壁刷白,地面,就自己打扫干净。她搬来两张学校会议室的桌子,找来一根长条木沙发,把图书室的书和书柜搬了出来,再把校园里的杜鹃盆花、会议室里的绿萝植物盆栽放置好。


墙壁上,她发挥自己的设计能力,把家庭教育建议、学生活动照片做了一面漂亮的家校联系墙。一个干净、温馨的家校接待室形成了。


由此,德育处制定了每周二上午各班级依次开展家校接待日。在这里,我看到了来办事的家长,来给孩子送饭的家长,陪孩子放学后做作业的家长,还有孩子放学后不想走,还要在这里玩一玩,聊一聊的家长,此外,时不时还有一些想在这里歇歇脚的家长和村镇居民。


一面全身镜带来的改变


在乡村学校,每天所见的低年级孩子,好多是一身脏兮兮的衣服,小手小脸也不洗,而初中高年级的孩子有不少则开始“耍酷”了,自以为是地往成熟里打扮。我觉得,要是给这些孩子们安些镜子,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多好。


当我多次家访留守儿童,看到了太多黑乎乎的简陋房屋,我更坚定了为孩子们安一面全身镜的想法,因为,如果不是进理发店和服装店,这些孩子根本没有机会看清楚自己的形象。


订单已经下过了,但在安装之前,我的心里不知怎的有些慌了,这些在农村野惯了的“小毛孩”,平时就喜欢打打闹闹,非常调皮,要是他们在打闹中把镜子打碎了,或者受了委屈,干脆就拿镜子出气,校园里处处都是破烂的镜子,那将是一种多么尴尬的场景呀!而万一再出现了孩子们受伤的情况,那就更糟糕了,那我不就成了罪魁祸首了。


镜子安装前的好几个夜晚,我的心头总会闪过不祥的念头,挥之不去。但指令已经发出去了,镜子终于在我忐忑的期待中如约而至,被安装在校园每栋楼的每层楼道里。


宽大、漂亮、优质的镜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大批的学生,或许是第一次如此清楚地看到自己全身的模样,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一窝蜂地跑来,在镜前扭来扭去,挤来挤去地照。我生怕孩子们把镜子挤坏了,想喊着他们别挤,但是又怕扫了他们的兴,就在旁边警惕地看着。



当天的事实是,并没有发生镜子被挤坏的情形,第二天、第三天……也还是平安无事的,我提到嗓子眼儿的心也慢慢平复了下来。


后来,我常常看到初中的男孩们对着镜子,用手精心梳理自己觉得很酷的头发;初中的女孩子则对着镜子默默地凝望;一群初中孩子挤到镜子面前,相互指指点点,嘻嘻哈哈后再离开;一群一、二年级的学生对着镜子吐舌头,相互比着做鬼脸。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安静的休闲时光里,有个1年级男孩走到镜子面前,先把额头轻轻靠近镜子,再慢慢扬起下巴、脖子……他观察着自己不同角度的样子,非常享受,仿佛在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


不知道多少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面镜子被打破。我的担心终于被彻底消除了,看来乡下的孩子也没有那么“野”。


花儿与少年


刚到学校时,绿化有限,美化更难得。举目望去,校园里处处都是土灰色,没有一点鲜亮的色彩。要是有些鲜花,配合着校园里700多鲜活的生命,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乡村图画呀。于是,我想在学校种些鲜花。



当鲜花被运来的时候,我看到老师们无比惊讶的表情,好像我是一个外星人:“你不怕这些娃儿们把花都给掐了呀?!”他们不安地问我。因为前面有了镜子的事,我心里踏实了很多,而且花儿不会伤到孩子们,我凝望着美丽的鲜花,心里有了一个开放的想法:“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好吗?”我认真地看着老师们。


“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学生究竟是怎么样的学生,他们究竟会把这些鲜花破坏成什么样?”其实我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我需要再次地验证一下。


课间一到,我就放下手边的事,急急地来到鲜花的旁边,在不被注意的地方悄悄地观察花儿们的变化,观察孩子们的行为。


一天、两天、三天,在寒风中,这些美丽的植物一如既往地怒放着它们生命的精彩,尽情点缀着我们的校园,我细细地看过每一朵花儿,它们都很完好,没有一朵被糟蹋、被破坏的痕迹。四天、五天、一周,两周……花儿按照它们自己的生命节律自然地生长着,凋零着,再次生长、再次凋零,正如镜子一样,学校没有发生一起人为的破坏花草的事件,孩子们喜欢在花丛中嬉戏玩耍,跑跳时他们也都非常注意避让花朵。


花儿静静地开着,陪着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非常自然,好像校园就该是这样,花儿原本就该和他们在一起似的。我偷偷地笑了,我赢了。和我一起做实验的老师们也笑了。



“下脚料”变艺术品


改造后,学校教学楼每个教室的外墙上都挂着一块块木质雕刻,形状各异,雕刻着一些温暖的教育文字。这些木板是后勤主任在城里家具市场买的最便宜的下脚料,再由两位兼职根雕老师苦思冥想后的艺术创作。


教室外墙上,老师们用便宜的木隔板,为孩子们做了书架。在一楼的教室外墙,老师们把选购的一整棵大树干,对半剖开后,变成两根长条木凳。装好后,对比过去买的不锈钢椅子,师生更喜欢在长木凳排排坐。


男生宿舍变竹园


“竹园”是男生寝室,这一处的装饰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力量,让孩子们自己来设计自己的住宿环境。


竹园内小院的三面墙画满了漂亮的画,写满了学生的各种设计独特的话,是学生涂鸦的艺术文化墙。画面,是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挑选,并共同完成的。内容是学生亲自思考的,筛选了最受学生部分字句,请他(她)本人再在画好的图画上亲自写下自己的话。


竹园二字,是老师亲自选取木材雕刻的,取自寝室外有一墙的竹子。刻有竹园的木材外包围的是学生在自家山坡收集来的竹根,非常写意。竹园新砌的门是圆形的,颇有中国园林的意味。竹园的墙下堆了乡村搬来的土,种上的竹子是老师在附近的山里挖回来,大大小小的石头是老师在附近的山上搬回来,再和同学们汗流浃背一起摆放妥当的。竹下的蕨类植物,是老师们在山坡上带回来的。


竹园建好后,老师学生都特别喜欢。连一贯调皮的住读男生们都感到生活似乎有了诗意,嬉闹的声音都没有以往那么大了。有月亮的晚上,月光如水般洒在竹园,和着宿舍楼顶清冷的灯光,墙壁上斑驳的竹影,似隐似动,墨绿的蕨类安安静静的,成了一个让人舍不得挪脚的景致。



三年后,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变成了不仅师生喜欢的校园,周边的乡镇居民还常常进校赏花、拍照。


重庆市教委领导视察时,称赞这是一所“最美乡村学校”,中央文明办领导调研感叹道:“全国一路走来,学校的硬件不是我见过最好的,但是,师生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特别是打造出来的校园环境是我见过中最好的!”


在重庆市江北区当年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上,在全区近60所学校中,学校获得了区校园文化先进学校。参与旧校园改造设计和实施的一位青年教师,在我的坚持推让下,作为江北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走向了人生中第一次区级领奖台。


就这样,一所旧校园,花费不多,效果还好,我们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1

缺钱缺人缺资源:乡村校园改造如何解决这三个痛点?


回顾三年的乡村学校校园改造实验历程,我觉得主要面临着围绕乡村校园改造投入不够、资源不多、人力不足的三个痛点,尽管有着三个痛点,只要立足校情,并非没有解决路径。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三个解决路径。


缺钱:理念比经费重要,创意比投入重要


针对投入不够的痛点,我们逐步达成共识:只要理念到位,创意足够,旧校园改造,不一定需要很多的经费也可以完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制宜,立足现有条件,由小到大,不要动辄就是大行动。由小及大,即可以从一朵花、一面墙、一个楼梯间开始。着眼于微小,着眼于小品。每项改造,并不一定要太多花费。


缺人:兴奋教育管理的末梢神经,发挥教育的边际效应


针对人力不足的痛点,我们逐步达成共识:采取自下而上的项目认领式,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作用。


我们把所有的工作梳理出来后,分成若干项目组,公开每个项目组内容,让大家根据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学校近90个老师,愿意站出来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动分成好多个组,各自行动。


过去,学校的工作安排,更多是行政命令,就是“要我干”,但是老师们常常“我不干”。在这次,校园改造中,通过项目制方式,老师们变成了“邀我干”和“我要干。”


缺资源:绿水青山都是资源,一花一草彰显教育理念


针对资源不多的痛点,我们逐步达成共识:乡村学校,虽地处偏远,物质匮乏,但并非一无所有。


校园高低不平,恰恰具备曲径通幽和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田边捡来的被人丢弃的树木桩桩,反而成为根雕艺术的来源;乡镇拆迁,农家院落的物品可以走进校园……乡村校园拥有的稻田、山坡、水塘,一山一水,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这些,反而是城里学校无法比拟的。



2

校园改造的三个原则: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协作共赢


在旧校园的改造过程中,我们不但实施了三个解决路径,也落实了三个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


依据学校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校园改造,做到力所能及,为所当为。依据学校现有建筑自然布局,开展微小改造,做好校园小品。


原则二:自力更生


在人员使用上,凡老师能做的,尽量老师做;凡学生能做的,尽量学生做;凡当地工人农民能做的,尽量就近解决。改造中,人员着重依靠了学校两位对根雕有兴趣的教师,学校唯一的美术教师,两位审美能力相对强一点的教师,以及自愿站出来的其他老师。


在经费使用上,着重体现了低成本创新。师生们相互勉励:尽量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由此,涌现出来不少的创新创意和创造,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生。


原则三:协作共赢


按照学校空间布局,我们大致将校园改造分为5个大组。每个空间大组里,有大小、多少不等的小组。


例如,校门口分为家校接待室、门口围墙、门内过道围墙三个组;教学楼分为走廊教室墙、走廊外墙、走廊顶、楼梯转角、会议室和图书室六个组;宿舍楼分为:学生宿舍、宿舍内墙、宿舍外墙三个组;操场有一个墙壁美化组;校园内墙有一个水缸组。



 

一所学校,应该是一个地方人文的标志性建筑,拥有无法比拟的环境育人作用。


旧校园改造让老师们重新审视校园、审视自己,对教育生活有了新的理解。今后,同样面对局限,可能激发的将是老师们奋起直追的决心和意志。另外,在旧校园改造中,师生通过和环境的互动,提升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回顾这一场旧校园改造实验,与其说是“人”改造了“旧校园”,不如说是“旧校园”改造了“人”。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美国明星教师的55条班规:十分落地,更超有创意

“小龙虾专业”毕业生被疯抢!你对这类教育的偏见还放不下吗?

哈佛教授十余年观察研究告诉你,儿童应对挫折的能力从何而来?



作者丨邹红(重庆市玉带山小学)

责编丨李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