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最浪漫的事
我几十年生活在校园里,有大大的好几件事对我很是触动,令我终身难忘,但我至今从来没有对他人讲过,而且,我还以为,下面我想讲的两件事都是我最初从教时发生的,它们肯定多多少少与浪漫是相关的。
再概括点说就是,我从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大学生到一个不再浪漫的教师之间,有一个很快的蜕变过程。对这个过程,我近来特别感到有说它一说与反思反思的必要。
我确信我是经历过校园里最浪漫的事的
1
南京游府西街小学
我一直想,我的最初从教是1987年大学三年级时在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四年级实习开始的。当时,我做语文实习教师,指导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这个班有两个特别的学生,一个是瘦瘦的小女生,特别孤僻;一个是胖胖的小男生,特别霸道。他俩的位置正好一前一后,女生在前,男生在后。有学生被人提醒为特别学生,我自然就会特别留意。
教室正对南校门口,我观察到小女生早上进校门,常常不是径直来教室,而是先到西墙脚下的一排花木地带走来走去,这边闻闻,那边嗅嗅,一番闻嗅之后,进教室门的一前一后就开始换表情了,笑着的愉快表情换成冷着的严肃表情。
这种进校园后的故意绕道慢行与表情转换,我一连几天捕捉到了好几次。印象虽很是深刻,但我并没有急着找她问问是为什么。几天后的一次有关连词使用的造句作业,却又让我有了更惊讶的新发现。“如果……就……”,“因为……所以……”,这两组连词,她造的句子分别是:“如果天下大雨,学校操场就积满了水”;“因为我很喜欢各种各样的花,所以一看到校园里有花开我就非常开心。”
这两个句子或许大家看不出有什么让人惊异之处,但你要是读了一大片的同学都以少先队员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来造几乎相同的句子时,你就会感觉到她造的句子特别的不一样。她的句子里有她自己真实的观察与切身的感受。
又一次上课,我带着欣喜的表情大大地表扬了她,并且看到十一二岁的她的表情多少有点惊讶,又有那么点羞涩与喜欢。
大约又过一周之后,坐在她身后的胖男生伸手向她索要什么东西,她没有理他,这男生当着我的面立即伸出拳头向她挥去。我根本没来得及阻止,只听小女生“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我上去一把把胖男生胸口的衣服抓住将他提了起来,一声不吭地把他拎出了教室,只听得小胖哥大声嚷嚷,“教育局规定的,老师不准打人”。其他同学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我目前要对付的这男生身上了。等他嚷了一会之后,我问他,“你既然了解教育局有规定,那你告诉我,哪里有规定同学可以打同学?”这时他才彻底哑炮了。
我在这所学校这个班级总共实习了四十天,我离开的那天下午,到办公室送行的同学有好几位,记得有一个小男生竟然哭了,多么纯真的小孩子啊。实习指导老师是一位稍有发福的中年妇女,她以自己过来人的身份对我们几位实习生说,“我当初读大学做实习生的时候,也跟你们一样受学生喜欢,小孩子就是这样,喜欢新鲜的面孔。”
这多少给我们初登教坛的大学生的心头浇了一瓢凉水。
可是,没想到的是,我从小学校园走路返回大学校园的半途必经之路的一家新街口中山东路新华书店后面的一个实在已经记不起名字来的电影剧场门口时,那位瘦瘦的小女生竟然在等我。
她突然很快活地跳到我面前,着实吓了我一跳,因为我和两位大学同学走出小学校园时,我们的表情也换了,很严肃,因为严肃才显得成熟嘛。
她的出现,让我一下子卸下严肃的表情,换上了欣喜的表情。她很快地说上几句话,就准备离开了。但这几句话却一直如同她所造的两个句子一样留存在我的心里。她说,“刘老师,你是第一个表扬我的老师,也是第一个保护我的老师。我真是舍不得你离开。我妈妈总是同我说,我爸爸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我其实是知道的,我爸爸与我妈妈早就离婚了。”
这小女孩后来与另一位同学在1989年元旦的时候去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找过我。那天中午,我们一个宿舍的大学同学都有饭后瘟,正准备睡午觉,我突然听到门外楼梯口有小女孩说话的声音,我脑子突然像过电一样反应过来,肯定是她。
立即出门一看,果然是她,还有另一位小女生。然后是一个下午在南师大景色优美的随园里到处转悠,她俩不停地唱着欢快的歌曲,还常常问我喜欢唱什么歌与喜欢听什么歌。记得那时的流行歌里有一首是台湾张德兰唱的《春光美》,我特别喜欢,她们便为我唱了几遍,少女清澈明亮的歌喉,在冬天的校园里回荡,春的气息无法不让人有一分期待,“有一种欢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生活在大学校园的我们意气风发,激情澎湃,国家与社会给人以一种进步的希望。我当时穷得吃饭都有那么点问题,但我仍然借了同学的钱,去烫了一个浪子式的大包头,挺胸走路,抬头看天。周末舞会强劲的Disco,是大多时候盘旋在我心间的韵律,有时头一甩,胯一扭,就能踩上校园音响商店播放的音乐节奏。
可惜,那年的春季很短暂,暴烈的夏季很长,紧接着,是更加漫长的寒冬。
我在夏天大学毕业离开了南京,回到苏北老家,被县教育局分配到一所最远离县城的偏僻的乡村中学教初中语文。我要说的第二个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所乡村中学。
我现在想,在校园里
我为什么就不能多干点浪漫的事
2
射阳县新坍中学
我其实大学里学的是教育学专业,不是中文专业,所以照理说不应当被分配去做初中语文教师。但后来听说县教育局有县教育局的考虑:
一是当年有政治风波,动静很大,把大学生朝乡下赶,是普遍认为的维稳上策;
二是教育学又能算什么学问呢,用一位局长的话说就是,阿猫阿狗都能糊弄几下子,只要多读读报纸上的中央教育文件与文件解读就行了;
三是乡下中学普遍缺少语数外教师,“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宣传最响亮的口号,现在让他们接受挑战,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于是我成了射阳县新坍中学初一(3)的语文教师。总的来说,我的语文课上得是一塌糊涂,这是我自己当时就很清楚的。我感觉我也很努力,但收效甚微。或许正因为我感到我很努力,所以我每每看到学生课堂上开小差,或干其他事,我就很不高兴,会提出很严厉的批评。
南京那位瘦小小学生的名字我不知什么时候忘记了,而这所中学的一个学生的名字我却至今没有忘记。她叫徐晓慧,个子不高,微胖,一双大眼睛,还是双眼皮。我发现好几次她在我的课堂上低头偷偷看琼瑶的小说。小说本像一本《当代》或《收获》杂志那样厚度的大开本,估计是盗版书。
我在警告一次无效之后,第二次便请她站到讲台前面,要求她自己撕掉这本小说。徐晓慧哭了,哭了一阵之后,迫于我的淫威,她开始一页一页慢慢地撕书。当时,我为自己的威严得到实现而在内心有几分窃喜。
她身边一位同学课后私下告诉我,“徐晓慧说过,她一生的梦想就是能把琼瑶的小说都找来读上一遍。”当时,我只知琼瑶之名和“言情小说”的标签,但她的书一点都没有读过,因此我听这位同学的话,不由得对徐晓慧的梦想嗤之以鼻。
当时乡下的夜生活可算是相当无聊,不太多的有电视的教师人家是我们这些单身教师经常的光顾之地。那时,正在流行播放港台的电视连续剧。我也是随大流偶然看了一个,一看便入了迷,每天追着看,看了几天才清楚这名为《几度夕阳红》的电视剧的编辑与原作者正是琼瑶。
里面主题歌歌词的古典韵味和人物对话的抒情风格令我喜欢莫名,因为当时我正苦于给身在远方的恋爱女友写情书词汇量不够呢。看完了电视剧,我便到学校简陋的图书资料室找找琼瑶的书来看,果然找到一本《冰儿》,一读便不能放下。接着,又找到了琼瑶的处女作《窗外》,读了,也还喜欢。
读完几本琼瑶的书后,我上课再看徐晓慧,就感到自己很有一种负罪感。但我碍于自尊心过强,从未想过让放下自己的身段向徐晓慧道个歉啥的。
一年后,我离开了这所学校,去另一所学校工作。但这种负罪感始终在我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多年来会不时的想到,一想到就会感到不安,感到惭愧,感到无地自容。
最近,徐晓慧总是在我脑海里,一副被我伤了心的初中生形象。前不久,我在逛当当网买书时,偶尔看到了一本书,书名抓住了我的视线,并且一下子激活了我对徐晓慧撕书时的全部记忆。当当网上的这本书名叫《喜欢阅读,不喜欢语文》,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
一封迟到的道歉信
我最近很想给她写一封信,写一封迟到的道歉的信。迟到了近三十年了,我不想用“活到老,学到老,也学不完”来安慰自己,她今年估计也有四十多岁了,我目前不知道她在哪里,也不知道她做什么工作,但我感到我最近必须做出对她的公开道歉,我把这次一丘校长提供的顺道讲演机会当成我道歉的平台,因为还有受众广大的苏州广电月月书房相助,我希望有心人能帮我传递出去这份迟来的道歉。如果徐晓慧愿意接受我的当面道歉,我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的。我保证。
说完这两个故事,我想回顾一下,我发现我在小学的实习指导老师的话又一次回到我耳伴,“学生都喜欢新面孔”,可惜我们要刷新自己的面孔有多难啊,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确信我是经历过校园里最浪漫的事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但我又很快做了自己如今想来最不浪漫的事,比如第二件事就是。
两件事都是我干出来的,我现在想,在校园里,我为什么就不能多干点浪漫的事,这样让我作为教师终老的时候,还会有点回忆起来感到骄傲的资本,可惜我没有干过多少,我说出来,既是一次自我的批判,也是一次诚挚的呼请。
学生沉迷于阅读琼瑶小说,本没有错;哪怕耽误了学校规定的正课的学习,她也没有错,因为他们比我们成人更有犯错的权力。作为教师,我反思自己逼徐晓慧撕书的行为,其实与始皇帝是有共同之处的,我要是有始皇帝的权力,做出“焚书坑儒”的事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作为成人,作为教师,我想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大一统”式地控制,把本该自由的阅读变成被迫的阅读,以至于培养出一种特殊的“文盲”。
作家木心说过,“有的书,读了就成为文盲”。
我以为,这种文盲不会出现自由阅读的环境下,只会出现在被迫阅读的环境下。学生有了自由阅读,他们就会有自由表达与交流,而在自由表达与交流中,他们便会有健康的精神成长。请大家把自己当人,也要同时把学生当人,平等对待,共同成长,这样方好。
校园本是生命最具活力的人集聚的地方
本应当有最浪漫的事发生
3
校园 教育 浪漫
最近,我系统地研究了一位美国教育思想家伊利奇的著作《去学校化社会》,写了三篇文章,已经发表了两篇,其中一篇是书评,题目是“为了上学,我不得不中断我的教育”。
这题目是莫言最钟情的作家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作家萧伯纳说,只要熟悉这三位作家生平的人大多都相信,他们要是不在青春少年时就辍学(莫言8岁辍学,萧伯纳15岁辍学,马尔克斯19岁辍学),他们要是继续在学校里受所谓完整的教育,他们都不会成为伟大的作家。
学校的英文词汇大家都知道是school,它的词源意思是闲暇(leisure),伊利奇书中特别想强调的观点是,如果学校没有闲暇的自由,就背离了真正教育的逻辑起点——学生要学,走向反逻辑的生存——要学生学。
清华大学最有影响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他的《大学一解》文章中将师生关系概括为“从游”的关系,大鱼带着小鱼游,这就是教育。一群鱼,若用英文表示,只能一种是最规范的:a school of fish。这里面亦有深义在焉,诸位能识得乎?
校园本是生命最具活力的人集聚的地方,本应当有最浪漫的事发生,如果没有,或很少,作为教师便是白活,他的教育人生没有真正地展开。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作者 | 刘猛
来源丨苏州半书房微信公众号
责编丨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填写“未来学校”游学报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