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学生教我当老师
19岁,我考上师范大学,从此拉开了我教育生涯的序幕。至今四十年,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呢?
从我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的中学生;
经历了许许多多曲折而有趣的教育过程;
出版了近八十本教育著作,里面记载了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他们铸就了我的成长。
我越来越坚定不移地认为,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成长都是自我培养与学生培养的有机统一。
所谓“自我培养”,意味着成长主体的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所谓“学生培养”,意味着教师不断主动地从学生中汲取职业情感、职业动力、职业成就和职业幸福。
今天,我着重谈后者——因为“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主动向学生学习。
“向学生学习”这个观点,并不是我的原创,我首先是从陶行知先生的书中读到的。
陶行知说:“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注意,陶行知这里明确提出“跟小孩学习”,而且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否则即是专制教师。”
陶行知还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那我的学生又是怎么教我当老师的?且听听发生在我身上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车站送行
看这照片上,是一群学生在火车车厢外面和我依依不舍的情景。
2000年的春天,我要离开他们三个月,去陕西师大学习。学生们把我送到火车站,我进了车厢在窗前看着他们,他们在车厢外拉着我的手。火车开动了,孩子们跟着慢慢启动的火车跑,一边跑一边叫“李老师再见”,有个叫李之的女孩跑着跑着哭了……
和他们一起去送我的徐萍老师拿出相机,把这感人的一幕原生态地记录了下来。这样的故事,在我几十年教育生涯中,太多太多。
学生依恋我,我也依恋学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面对这样依恋我的学生,我想,我怎么才能把他们教好呢?我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做一个好老师,越是我就阅读,我就思考,我就尝试,于是我的教育智慧就越来越多了。
学生就是这样在教我当老师,虽然他们是不自觉地“教”我,但我的确是通过他们获得了教育成长的动力。
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对孩子的爱,能够让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第二个故事:毕业礼物
这张照片是我教的第一个班的毕业照。
毕业那一天,他们坐在教室里,听我讲话,然后离开教室就毕业了。
我对他们说:“你们是我当老师教的第一个班,因为是第一次当老师,我肯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在毕业之际,我请大家送我一个礼物,就是每个同学都给我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只有一个,就是给我提意见。
不要有顾虑,反正你们已经拿到毕业证了。你们的这封信,会帮助我避免我犯过的错误,让我越来越成熟。以后如果我成了优秀老师,我首先要感谢你们今天给我的这份礼物!”
孩子们开始写了,许多同学都很诚恳地给我提了许多意见。
其中,一个叫耿梅的女同学写道:“李老师,您教我们不久,有一次我犯了错误,你批评我的时候,说我‘脸皮厚’。这件事当时让我很伤心。我希望李老师以后批评同学,注意自己的语言。”
读了这封信我非常惭愧,当场在班上念了这封信,向耿梅表示歉意。
三十年后,在广州工作的耿梅回来看我,我拿出了我珍藏的她当年给我写的那封信,说:“感谢你教我当老师!”我还送了一本我的书《做最好的老师》给她,我说:“这本书的第67页上,收录了你给我写的那封信,我写了你对我的帮助。”
三十多年里,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我不但让历届学生给我写信提意见,平时也让学生评判我的课堂教学,我就是这样在学生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起来。
所以我的第二个观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监督者、评价者、批评者、鼓励者。”第三个故事:挑战自己
看这张照片,是我教的高95届1班的学生和我一起在郊外点起篝火迎接新年的时刻。
上面这个穿红衣服的女孩,今天上午还陪着我逛纽约植物园。她现在在新泽西工作,听说我这里来纽约了,专门来看我。
当时送走这个班后,又下来教初一。我教书很多时候都是从初一带到高三,一教六年。当年学校希望我教一个最好的班,我却要求教最差的班。
和校长“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我答应学校教生源最好的班,并当班主任;但条件是,校长答应我教生源最差的班,也当班主任。
所以,那几年我同时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并教语文,学生总数131人。
大家看这131个孩子的大合照。你们能够认出那些是“优生”、哪些是“差生”吗?
肯定不能。因为你们看,这些孩子个个都这么可爱!可是一到教室里坐下,我们的老师就会说,谁谁谁是“优生”,谁谁谁是“差生”。
当然,学生之间肯定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方面有差异,但既然交给我们,我们就要为每一个孩子负责!
然而,学生的差距这么大,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四个层次——很好的,不好的,很差的,相当差的……怎么教学呀?这就逼着我们研究如何面因材施教?逼着我们探索如何分层教学?
举个例,那时候,我和科任老师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每课都要准备四套教案,每天要布置四套不同的作业,每次考试要命制四套不同的试题……目的就一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这不就是教育科研吗?
当然,我的重点是放在十几个特别差特别差的孩子身上,除了我刚才说的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教学,还要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奖励。
怎么奖励呢?带他们到公园去玩儿,请他们吃火锅。
其中有一个孩子成绩差得一点底都没有了,上课根本听不懂。我听说他喜欢读小说,便拿一本《烈火金刚》给他抄,只要他听不懂课就抄《烈火金刚》,包括英语课、数学课。
结果有老师有意见了,问我:“你叫他上课抄书,以后能考上高中吗?”我问:“他不抄书,就能考上高中吗?”他说:“按他这基础,根本考不上高中的。”我说:“那不如还是抄书。”
我的目的就是一个,让这孩子每天在教室里坐着不痛苦,让他在学校的每一天很快乐,我们的教育人道主义就应该体现在这些地方。
大家看,这就是我保存的《烈火金刚》手抄本,当然,封面是我帮这孩子写的。
一个又一个的教育难题,就是对我们的挑战。
攻克这些难题,就是智慧的增长,就是教师的成长。学生不断地给我们“出难题”,就是在教我们当老师。
所以我的第三个观点是:“把每一个教育难题都当做科研课题,是最有效的专业成长。”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我想到成都市石室中学老校长王少华先生曾经对我的概括,他说:“李镇西的成长模式就是4+1。”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所谓“4”,就是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
一个年轻教师,如果真的做到这个“不停”,坚持十年二十年,你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难。
所谓“1”,指的是一颗教育心。
这颗“教育心”,按我的理解,就是“爱心”,即爱教育,爱学生;就是慧心,即有智慧,有技巧;
就是“大心”,即宽广的胸襟,不但能够包容学生的缺点,也能从容应对成长路上的所有困难,包括视名利如浮云,比起学生对我们的爱还有教育本身给我们的幸福,个人的荣辱得失,别人的说三道四,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成长的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
四十年来,我一直在享受教育,这不是说我没有经历困难,没有遇到挫折,但战胜困难超越挫折本身也会有一种成功的享受。
李镇西和2015年美国年度教师Shanna Peeples
互动问答
1.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答:我经常在国内给老师们做报告时说,一个好老师当然应该有爱心,但这“爱心”不是抽象的,应该体现于“三好一会”——课上得好,班带得好,分考得好,会转化后进生。
关于“会转化后进生”,我想多说几句,一个老师的爱心是真是假,就看他对后进生的态度;他是不是真有教育智慧,也看他对后进生的态度。不要老拿几个出类拔萃的学生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能力。
如果一个学校老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是自己“培养”的,那么我想问,更多的没考上清华北大、甚至连大学都没考上的学生,是不是你培养的?另外,我刚才演讲时说的“四个不停”也是一名好老师应该养成的品质。
最后我想说,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刻都不应该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2. 请给未来的老师提个建议,好吗?
答:未来的年轻人如果想当老师就一定要意识到,你不仅仅是选择了一份职业,还是选择了一个爱好,更是选择了一种价值观。
有了这个选择,教育路上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克服这些艰难困苦后的喜悦,也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现在越来越不愿意说“坚守教育”了,“坚守”多痛苦啊!咬着牙,两腿发颤,硬撑着,我才不干呢!我愿意“享受教育”。
3. 您对学生的爱,是出于您的本性呢,还是处于一种教育理念或品质?您是如何平衡“爱”和教育的其他因素的?
答:我觉得我对学生的爱,是出于我的天性。
人嘛,善良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做任何工作都需要爱,而当老师尤其需要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儿童。不过,从你刚才问我关于如何平衡“爱”的问题,我感觉你可能对教育之爱的理解有片面之处。
我估计你说的“其他因素”是不是指的“严厉”,你不是不想问我如何处理好“爱”和“严”的平衡?如果是的话,那我要说,真正的爱,就包括了严,或者说,严格要求、严厉批评甚至必要的惩罚,都是爱的具体体现。
另外,关于教育的爱,我觉得可以分三个层次——
第一,尊重。爱是一种真实的情感,可我们第一天见学生,可能很难就有情感,或者说面对一些差生爱不起来,没关系,暂时不爱可以,但必须尊重!
第二,情感。就是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师生情谊,这种情感是教育成功的硬条件。
第三,走进心灵。真正的教育必须走进心灵,用陶行知的话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4. 您在教育过程中是怎样缓解遇到的压力的?
答:我没有遇到过压力,真的没有。
但我遇到过困难,遇到困难就研究它,攻克它,这个过程就是教研科研,必然带来成长和成功。
5. 您有过教育失败的案例吗?
答:当然有,而且不少。我曾在我的《走进心灵》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章《我的教育失误》。
我常常想,所谓“优秀老师”和“非优秀老师”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有教育失误——没有哪个教师敢说自己没有过教育失误,而在于面对教育失误,优秀老师很后悔,很自责,进而自觉反思,并尽量避免同样的失误;但非优秀的老师有了教育失误,却不觉得是“失误”,反而觉得应该这样做。
比如辱骂学生,体罚学生,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年轻时我也打过学生,但我意识到这样做真的是不对的,并努力改正;可有的老师打骂了学生,还觉得“就该打,就该骂”“现在的学生就是欠揍”。这才是可怕的。
6. 您认为怎样才能让教育发挥作用?
答:教育,不是教学生做,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带领学生去做;不是刻意地去“教育”,而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感染学生。所以我说过,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作者 | 李镇西
来源丨镇西茶馆,文章节选自2019年3月24日,李镇西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
责编丨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会议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