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训审批:为何只认“教育行政部门”的章?!

以下文章来源于祖庆说 ,作者张祖庆




前几日,朋友圈一条关于培训的留言,引发微友热烈互动。



朋友圈里,大家纷纷吐槽目前培训审批制度——不少地方,只认教育行政部门的章,不认民间学术组织的章,导致想去的培训去不了,不愿参与的培训,不得不参与。


当下,“只认教育行政部门的章”这种一刀切现象,绝不是个别的。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应当说,各地教育当局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用行政审批来规范程序、规范开支,防止借培训为名,外出游山玩水,杜绝培训腐败发生。同时,通过审批机制,让一部分劣质培训,自动淘汰。


然而,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一刀切的只认“教育行政部门的章”,不认“民间学术团队的章”,人为地把大量优质培训资源拒之门外,导致教师无法选择令自己心动的课程,只好以应付的态度,认认真真打卡,老老实实刷屏。


这样的审批制度,究竟是规范了培训,还是伤害了培训?


一分为二地说,并非所有民间学术团队组织的活动,都是高质量的。也有不少滥竽充数和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但,不得不承认,民间学术团队组织的活动,相当一部分,整体水平是比较高的。就我所知,国内几个品牌活动(为避免打广告之嫌,此处不具体举例),无论从课程设计、讲师水平还是活动质量,都对一线教师有着巨大吸引力。有的,已经成为了文化现象!本人也深度参与其中几个培训,教师培训热情,常常空前高涨,培训后的成长,也非常明显。这样的培训,在官方推出的培训中,往往是比较少见的。


不少教师,甚至甘愿长期自费,成为这些培训的深度参与和拥护者。这些培训活动,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它们,已经是基础教育改革不可忽略的推波助澜者。


这样说,没有丝毫贬低“官方培训”的意思。应当说,各地教科研部门,大部分培训师,都是尽心尽职地组织培训的。本人就是教研训队伍中的一员,扪心自问,每一次培训活动,都是殚精竭虑,用心服务,且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这样敬业的同行,我身边不在少数。


但是,不得不承认,整体上看,官方培训,因时间上、经费上、规模上的客观限制,培训课程吸引力和教师参与热情,确实无法达到高品质的“民间学术机构”活动的水准。这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要指出的是,官方培训课程,因经费限制,大部分从本省或者就近几个省邀请讲师,师资来源相对单一,同质化乃至拉郎配现象非常严重。  


所幸的是,还是有不少有魄力、有眼光的教育行政长官,兼顾得相对较好:只要课程确实优质,经费符合报销制度,审批者会兼顾“官方”与“非官方”活动。这些地方的老师,是幸运的,既能“吃皇粮”又能“吃私粮”。这样人性化的“审批制度”,必须点赞!它让高水平的民间学术团队,继续存有生存空间,也让各地教师,对优质培训充满期待与向往。


但是,越来越多地方的教师,则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已经好多年与“民间学术团队”组织的活动无缘了。大部分教师,因囊中羞涩,没办法自费学习,只能徒唤奈何;个别学习热情高的老师,哪怕工资不高,依然自费前往学习。


这些教师,是极其可敬可佩的。我真不知道还有几个行业的人,能有这样的职业激情与职业境界?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深度关注如何尊重培训个体,激活每一个培训者的培训热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作为一线教师的一员,也有呼吁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以下所提的不成熟建议,仅仅是一个普通教师的呐喊与呼吁;各地教育行政当局,切莫对号入座——当然,也欢迎对号入座!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官方活动”和“民间活动”。无论哪种活动,只要有助于教师成长,它们就应该同时存在——就像“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在当下的并存一样。我们需要做的,是扶持优质的,培植有潜质的,淘汰劣质的。


各地培训顶层管理者(一般是省厅级层面),要从培训者需求调查入手,把握广大教师的心理特点、职业特点,重构培训管理架构与学分累计机制。要认真思考:如何充分激活教师培训自主参与性,把“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较好地统整起来?而不是一纸文件,“公”“私”分明!


各市、县(区)教育当局,则要以兼容并包的姿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优质民间的培训。教育局,要把审批权适度归还给学校校长,对一些培训口碑较好的品牌,让基层校长自主决策(教育局可事先出台一份免审培训品牌——亦即确定一批口碑好、质量高的培训,免于审批;教育局相关分管领导,保留知情权,即可);当然,对外出人数多,时间长,涉及金额大的培训,要适度干预,该审批,则审批。这样,既能集中审批,又确保相对自主,这应该是当下比较妥善的培训审批机制。

其实,这叫“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由之路。教育行政审批,也要遵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计划经济”,没有“市场经济”是可怕的;同理,只有“官方培训”,没有“民间培训”也是可怕的。它会让“官方培训”一家独大,缺乏危机,缺乏竞争,不思进取。“民间培训”的长期存在,以其独有的“鲶鱼”作用,倒逼“官方培训”不断创新,不断改革。

“官方培训”与“民间培训” 唯有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才能让培训保持良好的生态。

借此,说点貌似题外的话,对当前培训顶层设计和相关机制,提点不成熟的建议:

省、市、县(区)三级培训机构,要统筹思考、上下联动,建立更为人性化的培训机制与制度。





借此,说点貌似题外的话,对当前培训顶层设计和相关机制,提点不成熟的建议:

省、市、县(区)三级培训机构,要统筹思考、上下联动,建立更为人性化的培训机制与制度。



1

项目招标机制



教师培训项目设计,要让更多优质的民间机构介入进来。选择什么样的培训课程,应该充分听取培训主体——一线教师的意见。培训课程设计者,要公私不分,地域不分,质量才是王道!


 

网络学习项目,可采取招标的办法。官方培训机构与非官方(有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拥有同等招标机会。参与项目评审的,不仅仅是专家,还要有草根教师代表。草根教师最懂自己需要什么。



2

学分兑换机制



省级培训管理机构,要认真思考如何破解“工学矛盾”。某些地方近年来推出的360学分培训,初步凸显了“自主选课”的优势,但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工学矛盾”。如果,我们建立培训大平台——相当于“培训宝”,把在平台上的阅读、上传、讲课兑换成学分,那么,平台将真正助力教师成长。



3

项目招标机制



充分吸收“淘宝”“微信”“QQ”等互联网平台及通讯工具的强大功能,充分激活人的学习内驱力与潜能,建立开放的“培训宝”平台,人人拥有账户。且要引入升级功能,发帖、回复、上传、下载,都可以产生业绩,并累计到总学分中。达到一定级别,允许建立个人专区,上传个人作品(课件、案例、论文、视频、语音等),并鼓励点击率高的课程,对外收费(金额可限定)。最理想的教师学习平台,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天猫商城”。人人是内容生产者、人人是课程消费者,人人是培训获益者。这样的“培训宝”,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师的碎片化时间。



4

智慧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对每一位教师的阅读风格、学习习惯,以及阅读量与上传课程数量与质量,有精准的个性化评估,自动生成推荐阅读文章群和书目群;帮助每位教师生成教学素养雷达图,帮助教师弥补短板,发展长板。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并将越来越深刻地产生影响。教师培训,唯有顺应时代,顺应人性,兼容并包,才能深入人心、赢得人心。科学高效的培训,必须要从人的需求满足出发,以先进的设计理念,灵活的培训机制与审批制度,促进培训的深度变革。



总之,培训顶层设计,培训审批制度,要多问问一线教师需要什么,少一些画地为牢,多一些自主选择。

如是,教师幸甚,教育幸甚。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教育改革为何陷入困局: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

什么样的学校才能赢得老师的心?

我们的师范教育缺了什么?


作者 | 张祖庆

源丨祖庆说(ID:zuqingshuo_123)

责编丨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