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代会定下这三件事,开启“薄弱学校突围战”
薄弱校如何突围?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曾经竟然是薄弱校?它是怎样一举逆袭为“海淀区首批新优质学校”的呢?请听刘艳萍校长讲述她们团队的“薄弱校突围战”。
01
找到新学校的撬动点
01
我经历了四年薄弱学校的突围战。
当时,十一学校派我接管的是两所薄弱学校:隔着一堵墙,一所中学,一所小学,把墙拆开变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两所学校的全部老师都留下,所有的干部继续任用......
面对这样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状况,一时间真不知如何下口。如今,四年过去,我们不但咬下了第一口,还一口一口把那种残破的状态吃下去,生长出一所新的学校。
2017年底,北京市进行基础教育建设成果评选时,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的课程建设成果获得一等奖,2018年又获“海淀区首批新优质学校”称号。
获得这些荣誉,不是校长多厉害,而是每位老师被点燃之后,形成强大合力,凝聚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四年转瞬即逝,我们一直以实际行动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合并校的老师怎样被点燃?拿什么去改变学校?那些复杂残破的局面,其撬动点在哪里?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花了整整两个月来琢磨。现在回想,我们找到了非常精确的撬动点——
把老师带出去,走出小胡同,走遍北京市、全国各地的优秀学校,走到更广泛的天地,看看美好的教育和美好的人。大家的眼界开阔起来,对教育的理解也不一样了,生发出了三个“看见”:
看见了学生,接纳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这一理念;看见了课程,理解到好的课程就是要服务于学生成长这一准则;看见了教育,领悟了学校的终极使命是为了成就每一个孩子。
02
教代会定下三件大事
02
唤醒每一位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北京十一学校体系有这样一个理念:鼓励先进,允许暂时落后,但不管如何都要往前走。
在学校首届教代会上,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学校的战略目标,建设一所受人尊敬的家门口的好学校。目标统一,事情就好办了。
教代会做的第二件事,是确定学校最核心的任务:一切围绕学生成长,这是不可撼动的利益。核心任务的价值就在于,帮助老师发现工作的价值,这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我特别信服这句话:你必须为你的工作找到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意义。有了目标和追求,我们的教育生活就变得越来越纯粹、美妙和自由。
教代会还做了第三件了不起的事。我们通过智慧众筹,反复研讨,最后达成共识,高票通过了七大文件,每个文件都跟老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薪酬变革。
对一个公办校来说,打破大锅饭,多劳多得,实现绩优酬高,薪随岗变太不容易了。不过这些文件最后都有惊无险地落了地,成为学校建立新运行机制的保证,也大大激发了老师的内动力。
03
构建支撑学生成长的系统
03
完成了三件大事之后,我们开始构建支撑学生成长的系统,该系统有三大核心支撑。
第一个支撑:“扣好变革第一颗扣子”,做管理结构调整。
我们将原来的金字塔式管理变成扁平化管理:一线的年级属于事业部门;另设两个学术部门,以学术的方式引领老师专业发展;还有教导处、校务处两个行政部门,全心全意为一线搞服务。
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通过分权制衡确保了学生中心地位,让权利和资源紧紧围绕学生成长。它也把行政力量对老师的干涉降到最小程度,让学术力量获得更大的生长空间,为每个人的成长赋能。
第二个支撑:做好育人的顶层设计,进行课程重构与课堂变革。
通过管理结构的调整,我们成功地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研究人性、尊重人性,满足需求,但在之后,我们又靠什么去改变学校?
1
改变课程,推进学校改变
经过研讨,团队达成新的共识,即:只有改变课程,学校才可以被改变。我们用了两年围绕培养目标架构九年一贯的课程体系。九年一贯不是简单的学制一贯,它是课程的一贯、教育的一贯,是孩子成长的一贯。
平凡的老师们做的是一件“顶天立地”的事。顶天,是我们必须弄清楚要培养什么人,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国家颁布的核心素养相呼应,聚焦面向未来的八大核心素养,做好顶层设计的校本化表达;立地,就是研究怎样去培养人,构建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变革,并且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简单来说,课程在一、二年级弱化了学科界限,在一个又一个主题的牵引之下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三至五年级仍延续了主题课程,但实行的是“分课+跨课”的课程结构,四天分课教学,第五天是跨学科的项目式研究学习;六年级开始中小衔接,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特点,设置分层、分类、综合课程,实施选课走班。
2017年,我们大胆引入PBL项目式学习,这是一种很有价值但又不易科学操作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实践中一点点研讨、摸索,不断校准,在迷思中找到方向努力前行。
PBL项目式学习,收益最大的是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学生们分不同程度进行项目式学习,他们带着项目走向社会大课堂,和学校每学期一周的研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进行项目研究,我们发现孩子的创新力、批判性思维、元认知品质、合作与表达能力都在提升,还能把所学跟解决实际问题连接起来。虽然还有很多困惑需要进一步探索,但起码已经行动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追问,学习是什么?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但可以简单概括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新世界不断的相遇。在过去四年当中,我们不断研发游学课程的项目化学习,并把它和学校的学科学习紧密连接,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成为学习链条上上的核心部分。
2
通过课堂教学变革,推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
基于这样一个低段综合、高段选择的九年一贯课程体系架构,让孩子开始身心舒展地行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这就是我们找到的第二个支撑点,它的适切性和选择性成为最大特质。
不过,当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还必须进行课堂教学变革。课堂教学不变,课程再好也只能是漂亮的空中楼阁。
从2017年初到现在,全体老师开始聚焦以下这些问题:
如何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核心观念下要确定哪些学习目标?通过哪些核心任务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帮助学生抵达目标?制定什么样的量规来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评估抵达目标的程度并进行反思等……
我们每天在烧脑这些问题,每天在痛苦,也会因有所发现而兴奋。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要给孩子们哪些核心观念,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教到最后不是教知识,是给孩子思考世界的方式,是每个学科的核心观点,以及凌驾于所有学科之上,对学生一生发展都有影响的,可以在不同情境、不同文化、不同时空下迁移运用的综合大概念。
这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进行大单元整合,大概念提炼,学习目标的确定、核心任务的寻找,以及量规的开发,所有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行动起来。现在,一些成果慢慢地显现出来,正一点点转化成孩子们的实际成长。
3
学业与德育实践课程紧密联动
学校所有课程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学业课程有着紧密联动,这样就实现了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除了学业课程,德育实践课程也非常重要。我们将它囊括到课程体系里,但两大课程不是平行进行,而是紧密勾连。
比如一场运动会,它不是德育处单项的工作,是所有学科老师和德育处一起研发,要怎么把所有学科连接进来,让孩子的学习、实践、生活成为一个整体,老师的跨学科合作就很重要。
同时,所有实践课程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开学典礼、运动会、年底的狂欢节,它们会形成一个系列发展,给孩子连续的教育生活。这样完整的校园生活让孩子的学习真实地发生,而所有这些不仅仅是孩子综合素质的显现,也体现了老师和孩子学业成绩的逐步提升。
第三个支撑点:“一对一”私人订制教师发展。
现在,我们学校已经跨入优质学校行列,不过这个优质是“脆弱”的,我们仍需努力。课程的建设、课堂教学变革,最终离不开老师品质的体现,它必须不断迭代更新,否则无法应对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的第三个支撑点,就要回到老师身上。
我们一直坚守一个原则:必须以学术的力量来引领老师的专业发展,以职业成就持续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这是个学术机构,不允许开大会,只能“一对一”私人订制每个老师的发展。
学校要给老师进行职业规划,为他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要帮助老师提炼他的学术成果,激发老师的内在动力,以体验到这份平凡的职业带给他的实际成长。
在教师发展课程中,我们注重三个关键的链接:关键书籍,关键人物,关键事件。
只有不断阅读材料,摆脱低质化的碰撞和讨论,老师们才能与更高的智慧对话;只有通过不断的沙龙分享,才能把老师一点一滴的小发现小探索及时分享,带动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有很多老师不愿意走向前台,或者没有能力走向前台,怎么办?私人定制帮助他有能力有愿力走向前台。
这样的学术分享,每周都会在学校发生,但我们从来不要求老师必须参加。当你的内容足够好时,不用强迫,大家自然而然就愿意来,因为他需要。
当老师们不断地走向前台去分享自己的创造时,他们就发现学校那些所谓的改革风险都已经不是风险,因为已经实现了智慧众筹、风险共担。这个学校的话筒永远掌握在老师手里。
04
点燃教师,照亮教育
04
点燃教师,才能照亮教育。当我们寻找到这三个支撑点时,我们发现所有的资源、力量、智慧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学生成长。
我们的课程滋养着每个孩子的心灵成长,也滋养着每位教师的职业生命。这样一所脱胎于薄弱学校的学校,今天正在让每一个人都迎着太阳向上生长。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责编丨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