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两个小时,从十一个维度, 量出一所学校的办学高度?| 头条
作为教育媒体人,个人曾经很长时间都在打磨一个“小技能”:怎样用较短的时间,从一所学校外显的形象,去洞察她的内在逻辑、办学思想、师生状态、办学质量······这当然是一个专业记者必备的“基本功”——看见高度,才投入深度采访。
事实上后来发现,几乎所有的教育圈内人, 获得这个“基本功”都意义重大:校长老师参访同行标杆,专家学者把脉研究对象,领导部门评估区域学校,新老教师报考中意单位,家长孩子奔波择校······我们都希望自己不仅仅是“坐下听”,更重要得学会“自己看”。
那么,如果你仅有两个小时,究竟应该从哪些维度,以及拿着一把怎样的“尺子”,来“量出这所学校的办学高度”?一些建议供你参考。
当你站在学校门口,可以静静地停留一会儿。你只是看见了自我宣示的“气派”,密集彰显的文化,还是发现了很多贴心的功能?
比如有没有经过周密考量设计的家长等候区?师生进出校门的流线是不是合理,过程是不是有温度?客人拜访学校的手续是不是既严谨又周到?
如果发现这里拥有集学校信息查询、办学解读、家长阅读、简短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家长或来访等候区,你一定要首先高看这所学校一眼。
进入校园,泛泛地走一圈,可以观察办学者的匠心:学校植物是怎么配置的,或者至少是怎么管理和“教与学功能化”的?是整齐划一单调无趣,还是追求多样生态,成为课程资源,从而步步惊喜?
校园里的装置、雕塑、展示、细节,是不是只有学校设计师的气息,还是通过设计,大量呈现学生的痕迹,留下老师的策划,让校园成为“师生梦想的种植园”?
校园里的功能设计,是追求让师生产生亲近感,喜欢在园子里走走停停,随处便于“有心境地坐下”;还是仅有“宏大叙事”,让人望而生畏,从而把师生的心都赶出校门外?
走进一幢幢大楼,好的学校空间布局究竟长什么样呢?没有一定之规,但有运用高下。
除班级教室外,其它学校空间是否能做到分类很清晰,文化能呼应,功能较完整:灰空间、公共剧场、混合学习空间、专业主题空间、学科空间、运动空间、教研空间、休闲空间······
其次观察空间布局的智慧:课堂与课堂的转换是否便捷,时长是否合理;不同的学习形态哪些该相邻布局,哪些该有效区隔;如果学校空间不够,大多数空间能否非常便捷而有序地实现多功能运用······
重要的,是观察每个功能空间有没有呈现“基于学校内部研究的生长性”,是否凸显着一门或者几门特别有专业水平的课程型学习场景,或者与功能相匹配的文化、布置与应用管理;空间与空间是否联合构成并诠释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如果学校有学科教室,每个学科教室是否有独特的学科味儿,有浓浓的专业前沿气息。
去办公区,顺着导视牌,数数学校有多少个部门,以及部门是什么名称。
如果还是传统的结构:校长室、教学处、德育处、教务处、后勤处······在学校结构性机制性变革上,可以从心里面打个低分。
如果部门结构完全或部分重组,请用这些指标来评量一下:这样的机构设置是否融合并减少了传统层级管理?是否从功能上强调了对专业研究的推进与赋能?是否在形态上追求服务一线是第一责任?是否具备激活教师主动性、呼应学生能动性的特征?是否从流程上更加高效有序,节约了全体师生的时间精力?
当然,有时间可以进入各职能部门,看看他们墙上的年度或者学期工作计划、改进目标、流程设计。
校长一般不能决定自己办公室的大小,但常常可以决定它的内部该如何规划,位置在什么地方,品味有什么取向。所以校长的办公室也是学校的“名片”,折射了作为学校领导者的修养、学识、审美甚至办学观。
比如有的校长办公室古典有禅意,有的现代而智能,有的就是个平等而放松的研讨区,有的更像一个小型的书库;有的校长办公室完全充斥着孩子们喜欢的东西,仿佛随时都在热烈地欢迎学生到访;有的校长办公室处在学校里每个人都要经过的地方;有的校长办公室就在学生会旁边,以表示学校是“双重领导”;有的校长干脆没有挂牌办公室,他在校园里需要出现的地方流动办公······
好的教师办公区是学校动力的核心区,文化生态的集散地。
我们要观察的是,这里是不是集老师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于一体?是不是公共透明的开放式办公?有没有便捷的教研教学资源供给?
大多数老师是不是能旁若无人地在忙着专业的事情?有没有常常使用的灰空间讨论区?是不是有让人呆着舒服、益于身心健康的场景与设施?在每个教研组或者年级组,是否总有不少从老师们自己头脑里拽出来的创意表达、文化外显?
班级教室里藏着教育质量与内涵最真实的秘密,所以我们需要重点打量。
在这里,每个班级长一个样子吗?还是每间教室都有不同的名称、布局、自我表达?在这里,班级的走廊外墙,是学校统一设计的色彩与画面,还是大部分由学生自己管理的“创作阵地”?在这里,课表的长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样子,还是打破了时长,超越了学科,甚至每周都会长得不一样,每个教室也会不一样?
在这里,课桌是沉重的长方形,还是轻便而易于小组拼装的异形?在这里,所谓“黑板”多半已经是多功能一体机,然而,它有没有大多数老师对不同功能交替使用的痕迹?
随机选择一间教室听一节学科课程,当然,在今天“满堂灌”已经不多,在生动中兼顾多数孩子,已经是几乎全部学校老师的课堂自觉。
我们需要着重打量的是,这里的课堂在怎样生动?是每个孩子在做符合老师期待的“个人表达”,大家都在举手,答案却总是指向标准答案;还是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却热情地鼓励真实的意外,允许超越知识点的奇思和妙想,推动孩子们呈现“学有矩,思无涯”的状态?
如果可能,去学生多的地方呆一呆。
当然,和学校校长、老师一起更好。看看孩子们与校长老师的关系是否友好?是否平等?是否亲密?是否敢于给校长或者老师当众提提意见?
学生在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是不是投入甚至沉浸的表情?学生在自由休闲的时间里,是不是积极而真实的状态? 学生在学科课堂上,是不是放松而专注的样子?
图书馆是一定要看的地方:
这里是门可罗雀,还是人来人往?这里除了大量的书,还有没有大量的堪称经典或者贴近时代的好书?这里的学生书架是不是学生够得着的高度?这里的桌椅是一两个样子,还是有七八种自由阅读的方式?
这里有没有融合功能的班级学习点、讨论区以及与图书馆资源相关的课程?这里有没有电子借阅系统?这里有没有发布游戏化阅读任务······
食堂是吃饭的地方,参观时只需要看一点:除了吃饭,食堂里还能干点啥?比如有的学校把国内、国际新闻放在吃饭时间同步播出;有的开辟出中西餐礼仪的情境训练空间;有的把24节气食育健康课放在这里;有的把师生月度同餐制、校长下厨特别奖等活动在这里设立专区······
以上观察,如果一半以上的答案是理想的,那么恭喜你,你应该遇见了一所真正面向师生未来、变革行动富有成效的学校。
需要提醒的是,在学校里走访这些节点,要保持“视学校条件不同而程度各异”的心态。但一切行为努力的方向总是“雁过留痕”——透过外在的痕迹,我们可以去洞悉一个完整的系统,借以看见她的办学理念、治理架构、专注程度、研究深度、资源匹配、课程情境、学习方式、流程细节、知识边界、教师行为等,从而有效判断学校校长和全体教师,究竟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办学,以及这所学校的未来潜力。
当然,这些归纳并不完美。很多学校常有自己独特的精彩,和基于独特优势的生态。所以评价一所学校,也需要前置类似“多元智能”的思维,也许,你就可能在这些情境之外,发现不同学校里更多不同的教育价值彰显。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作者 |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杂志社总编辑
责编 | 张磊
排版 | 麦田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