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经验越丰富,教学效果越差?直击哈佛大学颠覆性研究 | 头条

作者 | Dr. 周涛  

来源 | 绩效支持生态圈、博图书馆



什么行业大家都仰仗德高望重的“老司机”,但是,哈佛大学发布的一篇名为“It’s Easier to Pick a Good Teacher than to Train One” (《挑一个好老师比培训一个更容易》)的学术论文,却用数据驳倒了“老师经验越丰富教学越成功”这一普遍被接受的观点。


这篇论文囊括了一项针对佛罗里达州在职的46257名教师展开的“教师效能”(teacher effectiveness)的研究。衡量“教师效能”的指标,是佛州中小学生必测的两门考试的成绩:


州级测试佛罗里达统测FCAT (Florid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Test), 以及全国性考试斯坦福学术测试(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


之所以选择这两门测试,是因为前者是“high-stake test”—选拔测试,成绩对学生升学有较大影响,而后者是“norm-referenced test”—达标考试,对学生今后升学无太大影响,选择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考试可以排除因老师利用“teaching to the test”(为考试而教学)而帮助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干扰因素,因为为考试而教学并不能体现“教师效能”


研究通过比对教师授课经验及1999到2009年间参与这两门考试的每位学生的成绩,得出了教师授课经验与“教师效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以FCAT成绩为衡量标准,数学教师的效能在教学时长达到12年左右达到峰值,然后开始缓慢降低,而从20年左右开始急剧降低,而到33-34年左右降低到基准值以下。而阅读教师的效能则是从一开始保持2年左右开始缓慢降低,到7-8年左右就降到基准线以下。



虽然是不同类型的考试,但是以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为标准,得出的结论也基本相似。


因此,根据美国以8年来界定“中等经验”(median experience)教师为标准的话,论文作者得出了以下结论:


…teachers are no better when they have above-medianexperience (more than 8 years) than when they had below-median experience…Infact, in reading teachers are worse when they have above-median experience thanthey were when they had below-median experience by about 0.0018 standarddeviations, a difference that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有中等经验以上的教师并没有比中等经验以下的老师教的好…实际上,从阅读来看,有中等经验以上的教师甚至要比中等经验以下的教师更差——差别偏离基准值0.0018,从数据上来看是很大的差异。


研究接着又对参加教师职业培训对于“教师效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职业培训对教师效能的提升也并没有太大作用。


研究最后给出的结论是,


…it is easier to identify goodteaching than to set up a training program that systematically enhances teacherquality

(识别好的教学方法要比通过培训系统增加教师资质要容易得多)。


总而言之一句话—好老师似乎真的是天生的,和教学经验无关。



那么,问题来了,好老师如果真的是“天生”的,我们到底要到哪里去找他们呢?


2008年发表的一项历时15年对1000多名美国本科和研究生的在读学生展开的纵向定性研究总结出了12个“好老师”(effective teachers)的特征。


参与研究的或是正在攻读教育专业的学生,或是其他专业但已经在备考教师证的学生们,他们需要在一项课后小作文里回答以下问题:“Whatwere the qualities of the most memorable teacher who encouraged you to teach?” (在求学之路上,影响你进入教育事业的,令你最难忘的老师身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研究总结出了以下12条“好老师”特征:


  • Characteristic 1: Prepared

    特征一:备课充分

  • Characteristic 2: Positive

    特征二:态度积极乐观

  • Characteristic 3: Hold High Expectations

    特征三:对学生期望值高

  • Characteristic 4: Creative

    特征四:富有创造力

  • Characteristic 5: Fair

    特征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 Characteristic 6: Display a Personal Touch

    特征六: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

  • Characteristic 7: Cultivate a Sense of Belonging

    特征七:创造归属感(体现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 Characteristic 8: Compassionate

    特征八:富有同情心,关心学生

  • Characteristic 9: Have a Sense of Humor

    特征九:有幽默感

  • Characteristic 10: Respect Students

    特征十:尊重学生

  • Characteristic 11: Forgiving

    特征十一:心胸宽广

  • Characteristic 12: Admit Mistakes

    特征十二:勇于承认错误


这12条特征,恰好解释了为什么教师“能效性”和“经验”并无关联。


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12条特征其实可以总结为三方面:


  • 教师工作态度

    ——特征1,4,7


充分备课,不断创新,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都源自于一个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工作态度。


其中,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情是驱使无数好老师前进的最大动力。而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社会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带领学生跟上时代步伐,成为顶尖人才,老师们也需要持续学习,求新求变。


再有经验的“老司机”教师,如果忘却了初心,停止了学习,几十年如一日用一套体系应对不同的学生,也终究无法称得上是“好老师”。


尤其是语言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社会文化在不断变化时,学生也渴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到最“地道”的表达和最“纯正”的思维方式,为将来更好融入异域文化打好基础。


  • 师生关系

    ——特征3,5,6,8,10


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不仅限于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课上课下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次思维碰撞,都会发酵、沉淀,最终融入思想的灵与肉中,成为一生的烙印。


好老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术成就,更能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完善人格,确定目标,建立自信。


 对学生寄予厚望的老师,可以提升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的老师,让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因为每一分耕耘,都会得到同样的肯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愿意了解学生的老师,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人格”,了解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如何自处及与他人相处。


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在偏重应试教育的中国课堂,却往往被忽略。教育始于教书,终于育人,前半部分或许可以用经验解决,但后半部分需要的却是无限的耐心和投入,所有的“套路”都不适用。


  • 教师人格魅力

    ——特征2,9,11,12


或许正如第一项研究所说的,“好老师”很难被“训练”出来,因为“人格魅力”也是衡量好老师的指标之一,而“人格魅力”却不是靠“学”就可以学会的。


所谓的“人格魅力”,并非仅仅形成于课堂,而是教师人生体验的一个缩影。乐观积极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谈吐,宽广强大的内心——这些都来源于教师作为“人”的自我修为。


这些修为,与教师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和人生心得密不可分。教师的成长不应被限制在课堂内,讲桌前,而是应该被放到更大的人生舞台上。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的老师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甚至“偶像”吧。



看到这里,恐怕我们今后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定义好老师的标准了。


行业经验只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执着度的一个表象特征,究其本源,我们需要的是热爱教育,不懈进步,充满故事的这样一群人,来启蒙,引导,和激励世界未来的建造者们。



附.未来教师的七个趋势

文/杨晓哲

1.和孩子们一起拥抱新技术。不仅仅是和用孩子们熟悉的新技术,也需要大胆地面向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技术,也需要面向技术真正带来的重大转变。


2.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学习是教师唯一不变的属性,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让自己知识丰富,更是让自身处于一种学习、创造、探索的状态,这种状态会感染每一位学生。


3.构建彼此信赖的渠道,而不限于面对面。空间与时间的概念需要打破,选择合适的工具,创造新的可能。


4.设计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传递内容。从仅仅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底层的回忆与再现,技能与概念,到不断深入的解决问题、思维迁移。


5.让学生在真实和虚拟的体验中,探索世界,找到自我。


6.教会学生多维度地探索问题,而非重复标准答案。不断让学生亲历这种探索的过程,搜寻对立与模糊的观点争论,在不断求真求善求美中前行。


7.使得学生们多样化地创造和分享成为新常态。教师要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各样协作、创造、表达的工具。


▲向上滑动查看全文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叶澜: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人格,而不只是“专业”

向任正非学到的:教育的灰度

耶鲁经济学家:中美家长都爱跟教育死磕,因教育回报率很高

责编 | 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