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好奇心为何在急剧消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西儿童教育 Author 逃妈



美国的暑假比国内开始得早,也结束得早,下周就要开学了。


每年开学前,学校除了例行的开放日活动,让孩子去熟悉新教室,新课表,和老师、同学见面外,还会为家长准备一些讲座,内容包括新学期的注意事项,网络安全,防止校园霸凌……有时还会涉及一些美国教育趋势,以及学校和家长需要为此做出的努力等等。


这次开学前的讲座,一位校长谈到关于孩子“好奇心”的问题,挺有意思。



“好奇心”,听起来是一个有点虚,也很难定量的词,但它却非常非常重要。人类所有的创新和进步,几乎都源于好奇心,从燧石生火到自动驾驶汽车,无一例外。


正因为它重要,好奇心成为很多著名高校的重要选拔标准之一。
哈佛大学招生官Sally Champagne曾表示:“考试成绩只是招生官开始查看申请材料的起点,好奇心比好成绩更重要。”


斯坦福大学的招生官说:“大学是一个求知的游乐园,我们希望招进来的学生不是只喜欢坐过山车,而是各种项目都想尝试。我们希望学生既有所特长,又有诸多爱好。最根本的是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


很多名企也想方设法考验应聘者的好奇心。
据说在2004年,美国硅谷101高速公路上有一块匿名广告牌显示: “{常数e里依序出现的第一个十位数的质数}.com。”充满好奇心的人会想办法解答,解出来的答案是“7427466391.com”,于是进入Google谷歌公司的招聘测试流程......


为什么好奇心如此受青睐?因为它是促使人类主动学习的种子。很多人能保持终身学习,正是因为拥有好奇心,对什么都想知道,想了解。但是,这一代孩子的好奇心正在急剧下降。尤其近几年,下降年龄有所提前,下降速度正在加剧,几乎从4、5岁,就开始直线下滑。



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表面看孩子的各科学习都很超前,知识的难度也增大,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却减少了,一旦没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推动,就很可能停滞不前。少了好奇心的孩子,学习只是例行任务。


为什么孩子的好奇心在消退,不像以前一样爱问问题了?也不会自发去寻找答案了?校长在讲座里分享了三点:



01


我们的教育表扬“答案”没有表扬“问题”


据统计,幼儿园的孩子平均每天要问100个问题,但到了中学,却少之又少。这和我们的教育只表扬“答案”,不表扬“问题”有很大关系。
从幼儿园开始,当孩子正确回答一个问题时,大家会赞许“Awesome!Great!Well done!好棒!干得漂亮!”动不动奖励小星星。当孩子问问题时,大家也会表示“This is a great question!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但聪明的孩子肯定能分辨出,哪个是发自内心,哪个是“礼貌性“地随口一说。没得到真心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问问题“失去兴趣,好奇心慢慢消退。


要改变现状,得从和孩子经常接触的老师、家长做起,必须发自内心地鼓励孩子的问题,即便答不上,也要展现出肯定和欣赏的态度。



02


有太多的标准答案


上学之后,孩子的世界里有很多标准化考试、标准答案,无形中也给孩子传递着一个信息:别想东想西,能快速高效把标准答案找出来才是本事。


恰好,前几天看到一位小朋友写的作文,表达了对“标准答案”的不满:


Question: Johnny smiled in paragraph 4, what does that tell you about Johnny?Answers:      


A. He is happy

B. He is joyful

C. He is full of joy

D. He enjoys life


Which one am I supposed to choose? This problem doesn’t make sense. Johnny’s probably smiling because he knows I will get this problem WRONG!!!


大致意思是:


题目:Johnny在第四段笑了 ,你能从中看出什么?


A. 他很高兴

B. 他很愉快

C. 他心中充满了快乐

D. 他觉得生活很美好


我怎么知道该选哪个?这题根本没道理。Jonny在笑,可能是因为他知道这题我肯定会答错!


例子比较极端,不过也说明,在孩子内心,是不太情愿受“标准答案”束缚的。不情愿归不情愿,该考试写答案时,还得按规矩出牌。久而久之,好奇心就被“标准答案”消磨掉了。


校长坦言,想改变这一点,家长做不了太多,只有整个教育体制的改变。



03


孩子的学习越来越专
也越来越窄


关于好奇心,有个著名的“罗文斯坦信息缺口理论”:


好奇心不是凭空而来,需要一些信息刺激。一旦我们掌握了某个事物的一些信息,就会因意识到还有未知部分的存在而不痛快,我们就想要填补缺口——产生好奇心。



孩子很小的时候,所处的环境就完全满足了这个理论。


小时候每天接触的都是新知识,而且都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玩玩具时认识颜色、大小;和爸爸妈妈逛超市时,学习数字、计算;吃饭时,锻炼了精细运动;和家人说话时,学习语言发音、组词造句;到外面玩的时候,认识车辆、道路标志、各种植物、动物……


这也是孩子好奇心最大,最喜欢问为什么的阶段。不过,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开始学科学习,在几门“主科”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钻得越来越深,知识面难免越来越窄,很难有小时候那种每天都接触新知识,都处于“一知半解”想了解更多的状态。好奇心,自然慢慢消退…


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是比较容易做出改变的。最直接的,是多给孩子提供具备广阔知识面、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资源。


校长在讲座中提到“通识教育”,在国内也翻译成“博雅教育”,就是让孩子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和独立思考能力。如果说学校更多承担学科专业知识的教授,那么家庭,则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通识教育”的养分。


以上所谈,我感觉全球适用,尤其在国内,有过之无不及。国内的教育近乎“军备竞赛”,成绩、补习班、竞赛、升学,压得家长喘不过气。然而,当我们试图暂时忘掉这些,也来独立思考一下“究竟孩子的未来最需要什么”,你会给出什么答案呢?


有人说,20年后,说不准孩子需要的技能,根本就不是现在这些,80后父母拼错了方向。讲真,很有可能。


大环境推动着孩子和家长们奋力向前,以致于无暇抬头确认奔跑的方向,甚至在奔跑中丢掉曾经拥有的重要东西,比如我们今天谈到的,弥足珍贵“好奇心”。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小学1~6年级开学准备全攻略
“我不讨厌学习,我讨厌你”:厌学的孩子,大多是因为没有被“好好对待” 看过1000个儿童设计的展览后才会明白,大人其实对他们一无所知

来源 | 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责编 | 陶小玮排版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