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的未来:区分不重要信息,整合碎片化信息

Niklas Göke 新校长传媒 2020-09-01



未来,学习会变成什么样子?


本文作者不断回溯和观察过去、现在的研究成果、现实案例,对于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我们需要的能力是去理解信息,去区分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什么信息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是要去整合许多碎片化的信息,拼成一张有关世界的完整的图画。


1


知识的半衰期


2013年,我们产生的数据和之前所有年份产生的数据总和一样多。这一趋势到现在依然在继续,总的信息量每年大致都会增加一倍。迈克·西蒙斯基于我们的知识经济概念算了一把这些数字 :


你每周至少需要花费五个小时,才能跟得上自己领域的知识更新,如果要赶超别人就还要花更多时间。


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学士学位包括 180 个学分(欧盟国家的学校采用一学季学分制,而美国则采用一学期学分制),每一个学分相当于大约 30 小时的学习时间,总共也就是 5400 小时。可悲的是,经过了这么多时间的学习,你的学习内容的价值从你开始投入时间时起就开始衰退。科学家称之为“知识的半衰期”(the half-life of knowledge),这一衡量单位衰减的速度很快。


一个在现代获得的学位可能在五年之内还有用,五年之后就完全失去价值了。


新信息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已知信息失去价值的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回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时,一个工程学学位需要十年时间才会失去价值;现在,大多数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知识的半衰期都远远不到十年。在现代,一个学位可能在五年之内还有用,五年之后就完全失去价值了。即便比较保守地估计十年的半衰期(每年减少约 5%),每年也要投入 270 个小时才能保住一开始那 5400 小时的价值,这样算下来也就是每周大约 5 小时。


这一全球化趋势经久不衰,其副作用之一就是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来获取正规教育,而且选择这种方式的人在几十年里也显著增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学校教育的所需年限增长了一倍以上,许多国家的年轻人甚至在走上工作岗位前需要学习 20 多年的时间。仅以美国为例,大学入学率就达到了总人口中完成中学学业年龄段中 90 %以上的高位。


信息的海洋越宽广,其中每一条信息的价值就会越低。因此,大学学位所提供的知识束必须扩大,不过从而也需要更长时间来吸收。而随着信息海洋的迅速扩张,也就意味着即便知识束扩大,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就算基本的需求只是要跟上形势,也要花费许多时间,更不用提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了。

与其胡乱挣扎着不至于溺死在水里,也许我们应该考虑爬上岸。


2


想想就很“吓人”的未来


虽然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很重要,但是投入再多的时间用来吸收各种信息,也无法最终解决这个进退两难的窘境。简单推断一下目前全球争夺知识的现状,可能到 50 岁我们还只是“年轻的专业人士”,因为没法跟上形势职业生涯刚开始两年就得退休。这样的未来想想就很吓人,不过万幸的是,也不可能发生。


此前我看了两个视频。一个视频是一名倒霉的叉车司机撞到了架子上,整个仓库都塌了;另一个视频是一群自主机器人轻轻松松就整理好了包裹。这个例子和知识无关,但是让人们明白有些事机器人能做得比人好。


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这些技术创造的就业岗位能否多于他们消灭的就业岗位,专家对此各执一词。但是我们会尝试把一些无聊的、或者完全做不到的事让机器人来完成。也许有一天,这些事也会包括那些高度专业化、需要知识基础才能完成的工作,而现在完成这些工作还需要先获得学位。


知识可以积累,智慧是有选择性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像是效率和效力。


到了 2050 年,律师还可以是律师,但是他们可能就做不到 2018 年时律师能做到的事了。想到这一点,就会引出另一个愚蠢的问题:


如果知识本身的回报就在减少,那么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3


选择性智慧


随着信息量每年都在创下新高,最重要的是,未来仍然是未知的。


只要有什么技能能够引领我们穿越这片未知,这种技能就注定价值连城。尤瓦尔·诺拉·赫拉利(编者注:《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的作者)的新书断言:


“在当今世界,老师最不应该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的信息已经够多了。相反,我们需要的能力是去理解信息,去区分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什么信息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是要去整合许多碎片化的信息,拼成一张有关世界的完整的图画。”


赫拉利提到的能力就是学习本身。2018 年的律师需要学习知识,2050 年的律师需要学习的是智慧。在任何时候,决定学习什么都比最后学习到的内容要来得重要。所有产业在几十年间沉沉浮浮,此时学习不再只是一种工具,而必须成为目的本身。

我们永远都需要适应趋势。


两者都可以经受训练而获得,但是我们必须练对对象。现在,选择哪一个还不甚明了。世界的运转依然依靠专家学者,今天大部分积累了知识的人士还都能收获顺利的职业生涯。


但是随着时光荏苒,智慧会慢慢取代知识。


4


兴趣太广泛了,怎么办?


到目前为止的 TED 演讲中,有一集广受欢迎,演讲人是艾米莉·霍布尼克,很可能是因为她给予了一部分人急需的慰籍,这些人拥有同样的职业问题:兴趣太广泛。霍布尼克表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力量。


她创造了术语“多潜能者”,并且表示并不是这个术语所指称的人、而是公众的看法必须改变:


整合概念、快速学习、适应力是多潜能者十分擅长的三大技能,一旦被迫缩小兴趣范围,他们就很可能失去这三项技能。作为一个社会,鼓励多潜能者保持自己的本色对我们也很有用。在当今世界,我们有许多复杂的、多维度问题,需要有创造力的、能跳出盒子思考的人来解决。


虽然这个问题不止这么简单,不过也很难反驳这个观点。毕竟其中有些多潜能者正在解决的是人类社会最严峻的一些问题,而我们也非常需要他们。


杰夫 · 贝索斯建立了一个零售帝国,成为了世界首富,但是他也拯救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机构,并且正在致力于开发我们探索宇宙所需的基础设施。伊隆·马斯克先是改变了我们的支付方式,然后是改变了我们对电动车的看法,而现在正在致力于改变我们抵达火星的方式。比尔 · 盖茨对软件开发轻车熟路,不过现在他正在致力于消灭疟疾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和他们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博学者”这个词似乎暗指“天才”的含义过于明显,不过无论你是把他们叫做复兴人士、扫描仪、还是专家型通才,他们所共有的能力都是一样的: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并且不遗余力地将这一技能应用到了广泛的领域中。赛特 · 拉娜(Zat Rana)在分析这些“博学者”时发现: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技能,如果你在各个领域使用这项技能,就会成为一个专业的学习者,而深入一个领域的人却无法做到。你会学到如何通过不断挑战自己来学习、来吸取各种各样的概念。反过来说,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更快地成为另一个领域的专家。这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优势。除了能够学得更快,你还能更具有创造力、保持灵活性、从一众专家中脱颖而出、专注于提取事物的原理而不是牢记事物本身。”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所需要的人才。



5


一个好奇男孩的故事


1925 年,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上学前一年自学了阅读。他父亲没受过什么教育,也没办法帮自己儿子什么,就给了他一张图书馆卡。这个好奇的男孩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把能读的书都读了:

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杂食性阅读,由于缺乏指导,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二十个不同的领域都激起了我的兴趣,这些兴趣也都持续了下来。我写过的书的主题有神话、《圣经》、莎士比亚、历史、科学,等等。


阿西莫夫莫夫的“等等”指的是自己写过或编辑过的大概 500 本书和 90000 封信。多年后,他的父亲翻看着其中一本书问道: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东西的,以撒?”
“是你告诉我的,爸爸。”我说道。
“我?我可一点都不懂。”
“你不需要懂,爸爸,”我说道,“你重视学习,你也教会了我重视学习。一旦等我学会了重视学习,其余的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在我们听说现代专家型通才的故事时,我们会假设他们拥有智慧是因为在许多领域花了许多时间学习。虽然这肯定也是对的,不过如果仅仅是漫无目的地搜集广泛多样化的知识,是不足以让这些伟大的学习者拥有特殊能力的。


让阿西莫夫从阅读中获益的,比起他阅读的内容或阅读的数量,更多的是因为他永远都带着开放的心态来阅读。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对我们学习方式的重大误解。


为了构筑起真正的智慧,首先我们要放手已知的知识。


如果阿西莫夫是在学校学会了阅读,很可能就会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不是记住一切就是批评一切。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二分法,可惜的是,这种方法依然存在。对于阅读的真正价值,拉娜给出了她自己的思考:


在你阅读的任何时候,如果带有一种要去解释谁是谁非的思维定势,等于就是默认了在限制自己从一篇特定文章中能吸取多少营养,就是把一种原本有许多维度的经历限制到了只有两个维度。


而像阿西莫夫这样的人,他们知道不应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硬塞进自己现有的观点中,他们知道最重要的是要去找到新的观点。你在寻找的不是肯定已有的观点,而是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正确的思维更新。


有了这样的态度,一本书你就可以读一辈子,而且每一次读都能变得更聪明。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一种思维方式。除了技能很重要,接受能力也很重要。如果你的心态始终是开放的,你就永远会处于学习的状态。如果你的心态关闭了,那么没有事物有机会进入。


科学家们把这种状态称作“综合复杂性”:即接受多种视角的意愿性,一下子在脑海中出现所有视角,然后整合成一副更大、更为有条理的图画。这幅图画会不断演化,永远不会完成,然而却永远都准备好纳入新观点、抛弃旧观点。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才是多产的学习者的真正优势。


6


关于“存在”的问题


大脑就像是肌肉,任何时候不是在成长就是在退化。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让它保持在一个状态。因此,如果我们不锻炼大脑,它就会萎缩,不但会停止生长,所取得的进步还会迅速倒退回去。


事实向来如此,但是其造成的结果在今天要更为严重。在一个呈指数级增长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无法承受迂腐过时的思想所带来的后果。为了对抗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一种方法就是刻意花时间学习新事物,但是这样也无法在未知的未来世界中保护我们自己。


我们不应该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需要成为流动的智慧生物,学习不同的学科就能开启这一过程,并且好处多多:激发创造力、适应力、速度,但这还不够。


如果我们只关注学习活动,就会忽略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我们愿意改变自己的视角,才能学会新事物。这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能否存在的问题。智者之所以能从最愚蠢的问题中学到东西,是因为他从不会在一开始就给问题贴上愚蠢的标签。


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能否从自己的问题或他人的观点中学到东西,也不是我们学了多少,而是我们要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能在脑海中保持相左的意见而互不排斥越久,脑中的那副图画最终就能变得越清晰。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一直以来都十分珍贵,不过现在已经到了不可避免需要学习的未来了。


毫无疑问,李小龙就掌握了这种品质。他去世时是一名家喻户晓的武术艺术家、整个武术哲学的创始人、身价上亿的好莱坞超级巨星。当时他年仅 32 岁。在他去世很久之后,他最受人喜爱的一部影片展现了他的精神特质,以及他如何成为了我们至今知晓并爱戴的文化偶像的历程。


曾经,一位博学的人去拜访一位禅师,希望能够学习禅。禅师讲解时,这位博学的人时不时会打断禅师,表达自己有关各种事物的见解。最后,禅师闭口不语,开始给这位博学的人斟茶。茶杯里的茶满了,但是禅师继续倒,直到茶水溢了出来。


“不要再倒了,”这位博学的人说道,“茶杯已经满了,倒不进了。”

“你就像这杯茶,已经充满了你自己的见解。”禅师回答道,“如果你不首先清空自己的茶杯,怎么能喝到我的茶?”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1-6年级好习惯养成攻略(家校共育版)
“我可以”的教育:模糊学校和生活的边界
资深班主任这份最详细的开学攻略,助你完美迎接新学年

作者 | Niklas Göke编译 | 荔闽
来源 | 探月学院(ID:Moon_Shoot)责编 | 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