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程红兵:先读懂趋势,再谈论“学校现代化” | 头条
前不久我到纽约考察了几所创新学校,是由一些从来没当过校长、老师,没做过教育的人开办的。他们没有教育人固有的想法,而是直接将脑海中的新东西付诸实践,并且大受追捧,很多精英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念书。这些人尝试用创新体系构建未来的教育,令人震撼。
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修养?这是对历史方向的洞察。要了解这个问题,要读懂政府的教育政策、社会的教育期许和学校的发展方向。
//读懂教育政策//
先谈谈读懂教育政策。核心素养是我国在教育方面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它指的是孩子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什么?
从时间长度来讲,涉及人的终身发展,从内容跨度来讲,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校长们看到6C概念,可能第一反映是:这项到底怎么实现?那项应该怎么培养?什么课程才能实实在在地把孩子的6个C培养出来?
于是,我借用了美国一所学校的做法。我们和这所学校做了交换,去年他们7个老师带了19个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一块学习。主要内容是一个项目化设计——三个星期内试做一部带有个性功能的智能手机。其中,前两个星期要把手机制作出来,第三个星期用理论加以解说。
当时我把音、体、美以外的课都停了,全部用来给孩子们制作手机。三个孩子一组,中美孩子比例为1:2或2:1。前两个星期,明德的孩子几乎完败,唯一的优势是语言优势。我们给了每个孩子50元人民币去华强北采购电子元器件,明德的孩子可以跟商家讨价还价。
不过,这两个星期在美国老师和孩子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的孩子动手能力有所提升。这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受到了非常大的震动,因为自己竟然也能制作一部手机了。这对孩子们提升自信、发现自身潜能非常有意义。
这也让我继续思考,在这次活动中,6C是否真能实现?
第一,项目中的手机需要有一项个性化功能,是市面上的手机不具备的功能,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
第二,要真的能在两个星期内做出手机,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有了。
第三,孩子在和同学、老师、商家沟通中,沟通能力有了。
第四,三人一个小组,合作能力有了。
第五,完成活动由此产生对个人品质的教育,如自信心、勇气等有了。
第六,用理论来解说新功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也有了。
看看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的说法,有很多地方都是类似的。有5个国际组织和24个国家或地区(或称经济体),他们的共同核心素养提到:
1.沟通与合作;2.创造性与问题解决;3.信息素养;4.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5.批判性思维;6.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7.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放眼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关心到上述素养,换句话说这些能力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一种共识。
//读懂社会//
再谈读懂社会。面向未来,所有人都在思考人才培养的问题。我在纽约看到的新学校,绝大多数都是教育以外的人办的。他们认为教育界内部人士太过保守,于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办学理念开设新学校。这就是当今社会对知识、学习和教育的重新定义。
比如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了一本书《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其中关于知识的界定和以往不一样了。以往对于知识的理解,就是所谓的真理和信息,但《反思教育》里对知识的定义包括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态度等等。
这种差异提醒我们:现在更应该强化的是,面对信息以什么样的情感和价值观汲取对社会对自身有用的知识,把知识作为一个动态的理解过程。
再如学习。世界银行发布了《2018世界发展报告》,其中用《学习以兑现教育的承诺》一整个章节来谈教育。可以这样理解它的潜台词:现在的学校、现在的教育,话说得很漂亮,但根本没有做到。
报告中有句很关键的话,“如何确保学校教育带来真正的学习”,无疑在警醒教育工作者:学校开的课、办的学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学习。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很多专家做了阐述,有人说是由分科的学习走向综合的学习,有人说是从文本的学习走向实践的学习,有人说是从单一的学习走向混合的学习等。都有道理,但没有这么简单,更多场景中它们是共存的,既有分科也有综合,既有文本也有实践。
讲讲我自己的经历。我高中一共读了两年,两年里半年在农村、半年在部队、半年在工厂,最后半年考大学。那个年代的学习是完全走向实践的学习,没有物理学科,叫做工业基础知识,没有化学、生物学科,叫做农业基础知识。
今天的学习因为过于强调分科、文本和单一的学习,所以才提倡要突出综合、实践、混合的学习,但绝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替代另一个。
还有专家谈到,真正的学习是从基于课本的学习走向基于标准的学习,从概念离散的学习到观念聚合的学习,从符号记忆的学习到深度理解的学习。
这对我们有启发意义,但是观点还值得进一步辨析。要强化基于标准、观念聚合、深度理解的学习,并不是要忽略基于课本、概念离散、符号记忆的学习。
又如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世界经合组织2017年7月发布报告《2017影响教育的趋势聚焦》,提到在背景、文化、语言与宗教日益多样化的“超级多元化时代”,教育系统面临两个重要责任:
其一,必须调整教学与学习,以反映并回应多样化,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
其二,作为个体初始社会化的主要社会空间,教育在培养跨文化技能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教育需要有新的责任:内容多样化——教育内容必须适应种族、宗教和文化多样化;学习多样化——学校要通过明确的教学,培养接纳多样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认可学习和认知的多样化并调整教学策略;视角多样化——在知识构建中要考虑多个视角,以体现多样化。
最后谈谈读懂学校。杜威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这番话到今天还在启发我们,教育的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采取新的改革措施。
未来学校的教育生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以为,未来一定会更换跑道与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为教育本身提供了改变的可能,今后的教育生态是低竞争的,各行其道。不要把孩子圈在学校里,不要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无谓的竞争。
未来会更换赛场和学习空间,教育生态是低管控的,留给了孩子更多的自选空间。不参加高考可不可以?不固定在某一所学校,某一处空间学习可不可以?
未来还会更换规则与教育评价。为什么很多教育工作者、家长都希望看到某种结果,是因为有评价。但往后看,未来社会是否还需要没完没了的评价?未来的教育生态将是低评价的,延时评价也可能更符合一个人的基本情况和终身发展的需求。
在未来的教育生态里,我们的培养目标又应该有什么变化?以明德为例,情意目标来看,明德提出了明德正心。对自己,要诚意、静心;对他人,要宽厚、包容;对事业,要专注、持久。
智能目标而言,我们提出了自由人格,聚焦孩子的知识整合能力、高阶思维能力、跨文化理解力。
知识整合能力方面,概念间的联系、信息分类整合、知识有效迁移的能力非常重要;高阶思维能力方面,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协作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跨文化理解力方面,能在不同文化空间自由穿梭,能在不同话语方式间自由调频,能在不同思维方式中自由切换。
其一,技术可以推动经验性教学走向实证性教学。比如,实时采集教学动态数据,即时统计分类分析数据,及时基于证据作出调整。现在很多老师都是凭着经验教学,提出问题后往往是由最好的孩子发言,尤其公开课。这其实掩盖了很多真正的问题。
其二,技术可以推动标准化教学走向个性化教学。比如,基于孩子的课堂学习、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数据记录,因人而异制定学习内容;基于个体学习档案制定不同学习方法;基于孩子行为数据设定不同学习情境。
其三,技术可以推动传统式教学走向现代化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AI)的优势,采集孩子生物模态信息,让教学更精准;智能诊断推送学习资源,让学习更个性;评价及时多元客观全媒,让评价更科学。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高沉浸度、自主性、交互性等优势特征,可以让教学更入心、学习更方便(如细胞、分子结构的微观世界能无限放大,天体运动的宏观世界可自由缩小),实验也更安全(如避免危险的化学实验、汽车撞击实验等)。
此外,随着更先进的增强现实技术(AR)出现,学习也必然更直观。对于技术的发展,教育不能视而不见。
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勾勒出课程改革的一些特征。首先,群体式课程要走向个体式课程。如按水平分类,必修课程的分层走班;按志趣分类,选修课程的分类走班;个别服务,特需课程定制走读。
其次,从分科式课程要走向整合式课程。如以主题为依据,将学术课程进行主题整合;以产品为依据,将实践课程进行项目整合;以人生为依据,将生涯课程进行跨界整合。
最后,从闭合性课程要走向开放型课程。学校说到底只能提供模拟的场景,一直处于模拟当中,孩子将来走进真正的社会是无法快速适应的。
今天的中小学可以联合大学在课程上双向开放;可以走向社会实现立体开放,体验真实情境;可以走向世界实现互动开放,完成协同合作。
开放的课程,才是未来的课程。我们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几个学科;应该让孩子们关注复杂社会系统,而不仅是知识系统;让孩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是解题能力;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而不仅是学科能力;要着眼于未来的学习,而不仅是为了分数。
//创建师生精神家园 校园现代化//
从校园的现代化趋势来讲,当下工业化校园将走向智能化学园。包括绿色、智能、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随时、随地、方便共享优质资源;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
静态化校园将走向动态化校园,实现校内空间的灵动性、校外空间的情境性和网络空间的互动性,呈现出校园更多的优势。
训练式营园将走向成长式乐园。校园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的地方,容易将孩子训练成“这样”或“那样”的人。但是,我们更应该强化促进交流的人文环境,优美和谐的自然场景,充满诗意的艺术空间。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从0到1,一所通往未来的创新学校需要经历哪些修炼
这所学校有1775位领导,校长居然成了看客
40分钟高效课堂的16个创意“金点子”
作者 | 程红兵来源 | 本文据作者在“洞见系统的力量——2019学校战略与品牌峰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整理 | 张磊责编 | 陶小玮排版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Modifi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