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学习”没你想的那么复杂,但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胡华名师工作室 Author Huhua

 


在“深度学习”被热议的今天,我们通常会思考如下问题:


  • “深度学习”是什么?

  • 儿童为什么需要“深度学习”?

  • 如何帮助儿童完成“深度学习”?

  • “深度学习”会给儿童带来什么?



从“深度学习”的起源中找到答案


“深度学习”的提出与认知相关,并深受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的影响,是一个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概念。


深度学习”的最早提出提出者是马顿和萨乔,来自瑞典歌特堡大学(目前较为公认)。他们在1976年研究大学生进行大量散文阅读任务中表现出的不同的学习过程和使用的学习策略以及理解和记忆的差异化学习结果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信息存在不同水平,呈现浅层和深层的差异——当学生使用浅层学习策略时,只能获得对问题的浅表回答,学习过程表现为机械的死记硬背;当学生使用深层学习策略时,则能关注到文章主题和主要观点。


两位学者由此提出了“深度学习”概念,指出深度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20世纪50、60年代,以皮亚杰为主要代表的认知结构理论盛行。最早,学者们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更多的是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揭示“认知”方面的心理过程机制,而价值、情感、态度以及精神领域的学习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正如布鲁纳所言:“认知主义忽视了文化、心灵和意义在人的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没有文化的弥补装置,人的发展就会陷于困境。”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布鲁纳的心理学研究也从认知主义转向了文化主义。


布鲁纳认为,教育者应当在深刻理解“教育”之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建构各种不同的具有自我行事(Self-agent)与意义生成(Meaning-making)功能的情境脉络。


当下,我们对课程及儿童深度学习的理解也深受布鲁纳思想的启迪。


在实践中,我们有了如下的思考: 


1. 儿童的深度学习不仅指向认知层面,还可更多地指向心灵层面。也就是说,儿童深度学习的概念也应从认知领域向文化领域拓展。


2. 儿童在深度学习中所能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当是全面的发展。情感、德性、精神、灵性、自由、超越性等这些能够赋予儿童整体生活以意义,乃至对儿童终身幸福至关重要的品质与价值,才是深度学习应追寻的目标。


3. 对儿童而言,深度学习是一个自我唤醒、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过程。


4. 教育如果过于追求心理过程的“信息加工”式的技术理性思想,是无法帮助儿童完成深度学习的。



深度学习可以呈现为“生活化课程”


我们认为,“生活化课程”本质上就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方式。它通常从“问题”开始,之后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定,还是形式,都用纵横坐标标定了深度学习的体系。


课程有的时候是从一个问题开始,有的时候是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开始,有时候是从孩子们当下遇到的困境开始。这些“开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深度学习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学习的新思路。


比如,在“生活化课程”的学习过程,我们运用“开——收——再开——再收”的课程设计思路和“3+1+1”的课程操作模式。


“3”指一周前三天的小组教学,通常以一个开放性问题开始,教师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与思辨,完成倾听与记录。小组学习的方式营造了一种有呼吸感的课程氛围。孩子可进行持续性分享。


第一个“1”指周四的分享总结,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前三天小组学习的信息结构化,帮助孩子尽可能将认知转化成能力、态度、情感与精神。


第二个“1” 指周五的“畅游日”活动。以游戏化的方式呼应与拓展前四天的学习经验。具有明显的在游戏中整合和反思的特征,也是师生共同对生活经验意义的再度追寻。


价值、情感、态度、精神……这些不可见的领域的发展才是深度学习应该指向的目标。具体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感受与情感”。这是深度学习的基础。一旦儿童开始表达自我感受,学习的广度、深度都会扩展,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觉知。这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动机系统的形成基石。


第二层:“知识与认知”。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儿童觉知到自我的存在与成长,进而完成主动发展的过程。


第三层:“动作与技能 ”。身体与动作是不仅是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要达成的目标。运用感官和动作学习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同时,伴随着情感形成的‘技能’, 还会永久保留,成为生命深处的记忆。


第四层:“对社会的责任”。由情感到责任,才能够形成更加稳固的心理模式。


第五层:“自我实现与创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造,并形成创造的品质,这也是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



深度学习”会给儿童带来什么?


1.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整合身边的资源,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每一个孩子都会建立独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而不是我们统一规划与要求的知识系统。


3.  深度学习不仅指向当下,也指向未来发展。学习短时间看似已经结束,但在学习中形成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建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成为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



“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思考


教育就应当是 “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 “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 “教育即生成”,就是要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天赋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让“深度学习”持续深入,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反思。这个反思的过程会让你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信息,便于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2. 对教育行为有一定的敏感性。用专业词汇命名活动中自己的感受比较准确的部分;尝试将活动赋予更高的意义;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感受投入到下一个活动中去。


3. 保持学习的状态,时刻更新知识。对任何问题,都应有自己的思考,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产生碰撞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和孩子们交换储备的信息,形成一个学习的能量场。



深度学习的课程是什么样的?


我们还可以从“生活化课程”案例中,更好地理解中的深度学习——


金秋十月,孩子们一起去研究共同生活的北京。孩子们借由项目学习的形式,完成了对北京为期两周的研究。


第一步:唤起已有经验——记忆 · 北京


一说到北京,你会想到什么?孩子们的记忆五花八门,但都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结。


第二步:感知北京


接下来,孩子们会从声音、味道、颜色、形状四个可见可感的方面,进一步感知北京。


如果要用一种声音来描述北京,我想一定是好听的声音,就像小蜜蜂在唱歌那样的声音;也像麻雀在叽叽喳喳的声音;我想一定是充满了笑声,因为北京是一座很让人开心的城市;很多人在早晨唱歌、广场舞、做操;不过有的时候北京也有一些很吵闹的声音,到处都是汽车和人;


北京也是一座有颜色的城市,我觉得最能代表北京的就是红色,因为红色是五星红旗的颜色,而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晴朗时候的北京是蓝色的,天空很蓝;北京也是黄色的一到了秋天,北京就遍地金黄;其实北京是一座五颜六色,像彩虹一样的城市,这里有河、树木、花花草草,不同时间的北京是不一样的颜色;

……


第三步:调查与研究——开展关于北京的项目学习


孩子们会借助海报,分享他们关于北京的调查与研究。



第四步:在分享中发现问题,生成持续性研究——对项目学习海报的再学习


孩子们在分享海报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出了新的问题,不断有新的研究补充进来,给予彼此更多灵感和研究方向。



第五步:寻找共同研究的兴趣点——绘制思维导图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紧紧围绕着中轴线。下一次学习,教师会和孩子们共同完成对中轴线的一次人文研究与意义建构。



第六步:游戏化整合——畅游日


畅游日,孩子们组成探秘北京小分队,用游戏化的方式对前四天的学习进行整合与反思。


回答问题,得到中轴线上某一建筑的碎片线索


找全建筑碎片,合作完成拼图


用不同材料搭建拼图上的建筑


完成挑战



开启深度学习的“六大原则”


1. 每一个话题都可展开讨论,并听到所有人的观点。


2. 教师倾听每个人的表达,鼓励孩子说出表达的理由。


3. 所有人在倾听中保持警觉性,做好随时改变自己想法的准备。


4. 教师帮助孩子形成一些共识,并引导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如符号、图画等)记录与梳理。


5. 让更多的人参与学习(父母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伙伴) 


6. 最重要一点,要学会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赋予意义。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什么是区块链,这是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但我看懂了

245名小学生集体甩手速算:请停止让孩子背诵数学吧!

不知道怎么奖励学生?这15个窍门送给您,有用又有趣!


作者 | 胡华

来源 | 胡华名师工作室(ID:Huhua-Edu-Workshop)

责编 | 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