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是学校发展的唯一出路吗?5大改造实验打开你的创意思维 | 头条
迈入多元化时代后,为向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优质的成长空间,学校没少费心思,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往往是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需要冷静下来思考的问题:学校是越大越好吗?该有的都有了,就一定是好的吗?如果要改造,什么地方该做加法,什么地方该做减法?
学习空间的设计,尤其是新型学习环境的研究、设计与开发上,基本还是一个建筑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空白地带。在设计、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学习空间的主体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不能缺失,要科学地、个性化地遵循教育的特色和教育的特性。
上海实验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本:2015年以来,逐步推进空间改造实验,力图搭建一个从支持“教”转向支持“学”,能够激发学习动机、支持个性化学习,注重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参与和体验,并赋予人文内涵的校园新空间。不如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阳光工作室
第一个“非正式学习空间”
校园许多边角料地块看似无用,其实只要精准分析功能和需求,也一样可以打造为很实用的学习空间。
阳光工作室改造前是位于综合楼与教学楼二楼的连接处的走廊,属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区域,但实际情况是经过的人多,进入的人少,以至于常处在闲置的状态。
观察周边,楼下是花园,楼上是图书馆,隔壁是中庭回廊,如果把这三个元素融合,会怎样?随后,设计团队提出改造方案具体分三步走:
第二步,增加书架,与楼上图书馆呼应,还可收纳和储物;
第三步,增加垂直绿墙,与楼下花园呼应,再加上工作台和凳子。
改造后的阳光工作室是学校离教学核心区最近的第一个“非正式学习空间”。在这里支持学习者自带设备,旨在打造高效学习空间,甚至会朝个性化和沉浸式方向发展。
1.共享思维打造图书漂流角
书架采用全开架的模式,由学生自我管理“图书漂流角”。在实际使用中,学生们将自己喜欢的读物带来上架,实现了交换共享阅读,也成为三楼图书馆功能的补充。
2.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体验
阳光工作室配置了6组工作台,共36个座位,基本相当于一个班级的规模,具备了开展课程的条件。一桌六人的模式非常适合一些注重分组讨论的课程。
3.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分层走班的需求
无论单人,双人,多人甚至小组都可以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未来随着走班制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实行,类似这样的空间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
4.让自主学习蔚然成风
尽管是半室外的空间,但由于极端天气基本集中在寒暑假,阳光工作室一直保持着高上座率。除了结伴做作业,这里也是学生社团微型演讲、头脑风暴的地方,即便是傍晚亮灯时分,依然还会有同学在此处自修。
5.让开放的空间成为校园社交的温馨场所
木质的暖色调搭配清新的绿化,让阳光工作室有家中客厅的感觉,纯真的友谊、师生的情怀都在这里延续。当然,美好的开放空间对于校园管理和学生自律带来了挑战。这里也成为了一个真实的德育现场,鼓励多样化的使用,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整理、爱护环境的习惯,通过切切实实地学习感受,促成更加美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梯田中庭
大台阶有大智慧
不同的学习空间应当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满足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课程教学和学习需求。对于学习空间重构的挑战难度往往高于新建一个空间,不仅难在要科学合理地基现状开展改造设计,还难在于要充分利用好可以用于学习的空间,更难在学校如何开发依托这个学习空间开展怎样的学习活动,这些问题也是梯田中庭设计之初就开始想到的。
中庭位于综合楼与教学楼之间,是一个两层的空间,四周回廊环绕,虽然空间足够高,也足够宽大,但因为学校在综合楼与报告厅处另有大厅作为公共活动场地,且规模更大,使得这处中庭使用率偏低。
考虑到相邻的阳光工作室已经很受欢迎,中庭的设计逻辑也就十分明确:增加大台阶,将两者完全接通,塑造一个更立体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选用大台阶的主要原因:
带来安全感,削弱较大高差带来的紧张和不适;
具备观演共享功能,可以衍生出剧场、阶梯教室,传播文化与知识;
自带几何美感,有秩序也有良好的光影效果。
改造后的“梯田”由楼梯和座位组成,楼梯部分为一层进入二层增加了一条新的上下联系动线,后续使用率非常高;座位部分具备60~70人的容量,提供了多种使用的可能。台阶采用木质材料,搭配由老师精心挑选的彩色大靠垫,使得整个空间更为柔软舒适。
大台阶后下方层高充足的部分则改造为一处有趣的阅读角:空间是内凹的,书架是不规则甚至倾斜的,座椅是河岸线形的,地上是可以坐的。对于年龄偏小的SES学生们来说,这里是一处延续童趣的角落。在这里,学生每人可以认领一个书格,以书会友,把自己家里的爱书带到学校,建立风格各异的小书格。
阅读角的延伸空间被定义为学生吧,实际上是一张可以容纳10~12人的大长桌,依然是轻松与开放的空间。桌椅采用了吧台式设计,兼顾会议、讨论、游戏各种学习需求。端头两侧是结合承重柱做的多功能橱柜,有空间围合的作用,还能书写、布展以及储物。
树桌花园
一个没有围墙的教室
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不再只需要安静的室内空间,更需要真实的户外空间。好奇心是学习的开始。所以,在学习空间的设计中,要注重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创造性,尊重他们的活动性,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树桌花园,不是书桌花园,其实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教室,在这个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渗透着“打通与连结”的理念。这个为学生精心打造的交流空间,更侧重于协作式学习与研讨交流,更加鼓励创造性的教与学,培养创新思维可不止于学习啊!
花园所在的方型庭院实际上是校园真正的心脏位置,此前是一处被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和连廊等建筑围合的封闭式绿地。10年前种下的绿化如今虽然茂盛,但已经显得有些杂乱,几乎从各个角度都遮挡了视线,既起不到交通联系的作用,也支持不了更多的活动。
改造后的庭院,采用了全通透的设计,校园空间的整体感得到显著提升,四周均可进入,内部也能停留。新的庭院以树木和桌子为主要元素,被称为树桌花园。
保留下的11棵树木都是非常普通的品种,经过多年的生长,已经形成了绿意盎然的上层覆盖,延续这个元素,也是在延续校园的记忆,同时也是对绿色的尊重。看似自由随机的树桌,实际上也是分析推导出的。
定位依照树干点位环绕放置;
间距与空隙则与周边建筑接口与通道对接。
树桌花园带来了SES第一处完全室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与室内或半室内空间比起来,这里拥有更开放的环境氛围,有更便捷的步行体验和更绿色的自然景观。树桌花园鼓励老师和学生们的自由使用,拓展出原有庭院所不具备的功能。
在平常时分,树桌花园对SES来说是一片绿色的充满诗意的存在,安静地陪伴着老师和学生们,当各种活动融入,这里瞬间成为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心。树桌花园没有围栏,没有出入口,没有固定的座位,也没有繁琐的使用规则,有的只是尺度适宜的台面和平整的场地空间,鼓励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多样化使用。
树桌花园旁的走廊延续了二楼阳光工作室的理念。整体打开后,通过交通空间的置换合并,拓展出书架和工作台组成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以满足更多学生的使用需求。
图书馆
与书为邻的学习体验
上海正在全市推广建设融合“藏、借、阅、研、休”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小学图书馆,未来的图书馆不再是静悄悄的边缘场馆,而会逐步由“藏书楼”转变为师生学习研讨、协作交流、活动实践的据点和通向数字世界的接口,成为一个“新兴学习空间”。
图书阅览室虽处于校园中心位置,但因为地处三楼,而连接学校各功能区的公共连廊位于二楼,交通的不便,抑制学生们前往的意愿。另一方面,分散的功能,重复的配置,穿插的动线以及混合的使用让图书馆缺失了整体性,显得支离破碎。
改造前的图书馆
与此同时,电子阅读也正在给传统的图书馆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
既然电子阅读已经成了不可逆的潮流,既然学生们已经不太去图书馆借书,既然大部分书都静卧在书架,既然现状阅览室如此分散,那就干脆来一次更新,以空间换时间,用新的空间吸引学生来,进而实现更多的停留时间。
其中有三个大招:
第一招:增设入口,以螺旋楼梯的方式将人流量最大的二楼大厅公共活动区与三楼图书馆直接接通,减少了绕行。
第二招:功能置换,先将原有三楼兼有会议自修功能的阅览区与四楼教师阅览室置换,让三楼成为一个纯粹的图书馆空间;再适当压缩外围使用率较低的厕所、走廊,在保证通行宽度前提下,调整走道布局,把空间释放到到会议室与图书馆,保持甚至提升原有面积。
第三招:最爱的大台阶,结合三楼挑高的空间坡向,设置大台阶接通四楼,使得图书馆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台阶上设置藏阅一体化的阅览空间,台阶下还留出可以收纳储物与讨论的空间。梯级式的设计形成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区域,减少了干扰,也获得了更有趣味的空间感。
图书馆内还设置了两处可录音的半透明朗读亭,师生们可以通过朗读的形式,把书上的内容转换为语音,既是一次别样的阅读体验,又能够储存和记录,分享给更多的人。
朗读亭
原有书库书架被全部保留利用,在面积不能增加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利用了所有的墙面甚至柱子,拓展藏书和阅览空间,并强调个性化。靠窗侧是杂志书架与宽阔舒适的沙发书桌,靠走道墙面是嵌入书架的卡座。地面采用柔性的地毯,即使坐着看书也无妨。
创造“人”与“书”的亲近关系,这个理念体现在图书馆的每一个环节,这恰恰是电子书所做不到的。新图书馆开放后,吸引了许多之前从不来图书馆的同学,以至于管理老师都头痛人太多了,不好管。这真的是幸福的烦恼,因为只有坐满了人的图书馆,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图书馆。
社团中心
立足当下与面向未来的教室
学校共有近50个社团,人数规模不等,大的接近50人,中等的15-30人,5-6人的小社团也有。社团中心学习空间的打造是学校着眼当下、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布局,除了满足社团使用,也需要接驳未来教学的需求,探索非标准化的教室布局与课堂空间。
于是,在设计中我们一改10号楼传统教室方正统一的布局形态,形成了多种规格的教室,空间追求灵活自由。公共空间部分放大了尺度,创造了新的走道体系,带来了没有“转角”的行走体验,整体也更具趣味性,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但是,看似自由无拘束的平面,实际上依然有严谨的设计法则:
房间有大中小三个容量,对应不同社团使用,大社团预留考虑可拆分为两个社团使用;
走道宽度是不均等的,但最窄处都要大于原走道,扩展公共通行空间;
走道公共空间端头全部临窗,并配有绿化休憩花坛,提升公共区采光与环境氛围;
公共区内柱子与直角不可见,只有弧面,营造有流动感的延续空间。
社团中心改造重心放在空间的营造,并没有在装饰上花费更多。隔断以白色涂料墙与玻璃为主,地面采用灰色环氧地坪,除公共空间走道区外,其余全部是开放式吊顶。在有限的预算内,空间依然达到了多样化和丰富性。
室内空间采用了亮色的家具,在白色空间里形成活跃元素。家具是可移动可组合的,适合不同社团的多样化使用。储物搁架则可以用来展示社团作品与成果。其余部分则交由学生自行布置。
社团中心教室内部
社团中心采用了非常简洁的白色和灰色调,是希望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本身和作品上。有了人的参与,有了活动,有了创作和物件,自然会呈现出一个丰富且完整的社团中心。
改造后的社团中心主要面向学校社团的使用,还可以作为非正式会议、培训、交流的场所。除此之外,该空间在设计上还埋有一个伏笔,更多的是对未来教室的一次探索,所有的房间里都预留了投影、网络、电源等接口。
如果走班制规模进一步扩大,讨论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自主选课,那么传统的教室模式就完全有可能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社团中心将会是其中的一个选择。
除此以外,学校还对水舞台、共勉墙、雨花园、北部通道等共计10处进行了空间改造实验,有效地激活了校园的活力与吸引力,并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水舞台
共勉墙
十大空间改造实验具体经验总结:
多观察,多了解。
找现状优点,解决具体问题。
尽可能开放和通透,务必轻松一些。
鼓励讨论和交流。
必要的设计感,适当的趣味性。
结合校园文化,植入教育功能,但要巧妙。
多种使用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的有机更新往往是零散的、小规模的、渐进的,因此更需要统筹的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整体安排,最终实现柔和并且可持续地升级。校长徐红表示,“我们的规划原本是三年,但很多设计是具有延续性的,我们不断实验的过程也在不断地认识校园、认识新的学习空间,也不断地打开着我们的思路。”
有机更新不是简单的维修、翻新和装饰美化,是在不改变已有格局下,对教学空间进行多元化与复合型的塑造改良。多元化意味着可以应对更具差异化与多样性的教学课程,复合型则意味着教学空间在使用上的灵活性与效能提升。
关于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实施,上海实验学校的探索还在继续。目前,学校已经摸索了一条路径方向:打通,室内和室外没有了那么清晰的边界;连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了更多创造性的可能。总之,校园改造的所有目的都服务于师生。
为缩小教育差距,2025年韩国将废除所有精英高中
作者 | 美丽校园工作组来源 | 综合自上海市实验学校
责编 | 芋圆